當前位置:
首頁 > 故事 > 禮泉縣袁家村:一個半山腰的小村莊,五一竟然吸引15萬遊客

禮泉縣袁家村:一個半山腰的小村莊,五一竟然吸引15萬遊客

19歲那年冬天,我坐著軍用卡車從禮泉縣武裝部出發從軍,到今年入夏前,40年了,我沒有再進過禮泉縣城,因為我家所在的村莊,在禮泉縣的東南邊境,在我的感覺里,縣城遙遠而又偏僻。


禮泉縣袁家村:一個半山腰的小村莊,五一竟然吸引15萬遊客


24歲那年夏天,我回家探親時,到建陵公社去過一次。天剛亮騎自行車出發,半路上遇到了雨,眼看要上山,雨停了,彎曲而泥濘的山路沉默著拒絕了自行車的通行,我便將自行車寄存在山下人家,徒步上山。那一天的山路我至今記憶猶新,泥濘深而滑,山坡陡而長,半天見不到一個人影,寂靜而又恐怖,跌了幾跤已經記不清了,傍晚到達建陵公社大院時,公社幹部看著燈下泥人一般的我,得知我來會女朋友時,感嘆我是天下最痴情的一個人!

這段個人的情感很快就結束了,若早晨的露水。但是那段難於上青天的道路,我卻印象深刻。


今年春節前,禮泉縣幾位朋友到鄭州看我,對我敘說了禮泉的發展,我禁不住給朋友說起了那一段路,朋友微笑著邀請我回去看看,「你心裡的禮泉還是老禮泉,你應該重新認識你的家鄉。」話說得柔和,卻給了我很大的刺激,我想到我拿著女兒的出生證去鄭州派出所報戶口時,在女兒的籍貫一欄里,自然而然地填上禮泉二字,但是,我為何不去家鄉走走呢?


就像一隻飄蕩在空中的風箏,風箏的線頭還扯在老家的樹股上,鄉親們扯了扯線頭,我就滿懷期望地回家了。


是六月初,陽光很好,空氣很凈,我給爺爺和爸爸上了墳後,就坐車去了禮泉縣,第二天,就到了我曾經於泥濘中跋涉過的那道蜿蜒的山樑前。

禮泉縣袁家村:一個半山腰的小村莊,五一竟然吸引15萬遊客


再也看不見那種蛇一般盤卧在山坡上的道路了,取而代之的是寬闊的水泥路或柏油路,路兩邊,是果園或者田野,杏已熟,桃已紅,蘋果已經掛果,空氣中瀰漫著果香。在這醉人的景色和氣息里,我們去了山腳下和山中腰幾個村莊,在半山腰的一個村莊,我與一個賣杏的老鄉聊天,得知禮泉北部山區,被禮泉人民形象地稱為禮泉的旱腰帶,由於交通不便,土地貧瘠,乾旱缺水,這裡住著全縣近三分之一的人口,自己難富起來不說,還拽住了全縣的腿,為這,縣裡下了狠勁,每年劃撥專款修縣鄉公路,通到了所有行政村。還有一些簡直沒法建設發展的村,乾脆整村搬遷,搬到好過的地方。一輩子沒走過平路的人走上了平路,一輩子喝窯水的人喝上了自來水,娃娃們在新村耍瘋了,笑聲灌滿了人的耳朵。


老鄉給我說著,讓我吃杏,杏很甜,我情不自禁地說:「我從來沒吃過這麼甜的杏。」


吃完杏,我們去了袁家村,在一個小而古老的戲樓前,我們喝著茶,聽了一段特色獨具的弦板腔。台上三個人,兩個拉弦子,一個拉二弦,一個彈三弦,敲的是蚱板,弦一響,板聲起,先是對白,對白與唱腔的銜接,嚴絲合縫,自然起落,唱的都是我們老家人千百年來傳下的經典段子,其中有《耍死》,詞是這樣的:


閃電瞎,冷風大,呼雷響,白雨下。

沒戴帽子傘沒搭,二媽淋成水裡鴨。


濕了懷裡碎娃娃,二大跳腳打二媽。


二媽一閃躲過拳,嘴上有的是辦法:


打我傷了你的手,我往黃泉路上走,


喝碗蜂蜜癆死呀,風箱拐上弔死呀,

棉花包上碰死呀,臉盆水裡淹死呀。


二大撲騰跪二媽,死活咱在一圪塔。


禮泉縣袁家村:一個半山腰的小村莊,五一竟然吸引15萬遊客


這些詞鄉親們幾乎都能背誦,但是依然來回聽,甚至與演員互動,形成了一種根蔓相連的獨特文化現象。

不斷有遊人坐到我們旁邊聽戲,外鄉口音不絕於耳。我不禁問賣茶的,是不是有外鄉人來這裡旅遊?


「那還用說,今年五一,來了15萬多人。」


15萬多人?一個小小的半山腰村莊,在五一節期間,竟然接待了這麼多外地遊客!這裡有什麼吸引人的地方呢?


答案在那裡擺著,是文化。


這裡有關中地區特有的古民居,有關中地區各種不同的小吃,更有許多被現代化取代了的作坊,人們來這裡,似乎穿越遠古,似乎看見擰著五千年生命的繩索,繩索上的每一根絲麻,都連著人們生命深處的老腔老調。


這是生命的文化。人們衣食無憂了,最容易讓人們潑灑眼淚的,是根須文化。


第二天,我就回到了鄭州,但是,耳朵還連在袁家那戲樓上:


女子羞,把臉摳,摳下渠渠種碗豆。


碗豆苗,扯青蔓,結下豆角一串串……


轉載須徵得本頭條號作者同意,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彥英茶話 的精彩文章:

用閃電檢驗善惡的村莊
自媒體時代,文學創作者是做屌絲,還是新媒體達人?
暴雨之後的二度驚魂
香港女最贊的大菜落荒而逃,老百姓盛讚的飯遍地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