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愛之深 責之切——《三八線》的幾點缺憾

愛之深 責之切——《三八線》的幾點缺憾

文 / 八月桂花

愛之深 責之切——《三八線》的幾點缺憾


三十八集電視連續劇《三八線》在北京衛視等多個省級電視台已經播完。作為對志願軍前輩充滿熱愛和景仰的共和國老兵,開播前,我和不少老兵戰友在微信群、QQ群里頻發信息宣傳《三八線》,大家「奔走相告」,興奮期待。


我是從頭到尾一集不拉地看完的。


應當肯定的是,該片是我國首部正式播出的反映抗美援朝題材的電視連續劇,全劇內容豐富多彩,戰爭場面逼真,塑造了多位「最可愛的人」——中國人民志願軍指戰員和英烈的光輝形象,故事生動,表演細膩,有血有肉,可圈可點處很多。作為前幾年拍攝的該題材電視劇,是兩位將軍擔任總顧問和總策劃,有官方背景,編導和演職員們用了心,盡了力,也終於實現了抗美援朝題材的電視連續劇播出「零的突破」,具有一定的政治意義和現實教育意義。所以我們首先給《三八線》點個贊,向全體主創人員致敬!


但是普通觀眾還是要看故事、看歷史、看藝術、看效果的。希望值太高,也許失望就越大。看後仍然很「不過癮」,甚至個別地方令人失望。今天想談點一家之淺見,供討論參考。在網上對《三八線》一片「史詩巨作」等如潮好評中,我可能只說缺憾,潑點冷水。然這是」愛之深、責之切「的肺腑之言。希望編導者和業內人士能耐心聽聽普通觀眾的也許不專業的不同意見,對以後再拍攝同類題材影視作品應有點參考作用。

「雄赳赳,氣?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祖國好兒女,齊心團結緊,抗美援朝,打敗美帝野心狼!」


聽!多麼豪邁有力的《志願軍戰歌》!遺憾的是,志願軍那種氣吞山河、壓倒一切的大無畏英雄氣概,但,在《三八線》里表現得並不到位。

愛之深 責之切——《三八線》的幾點缺憾



首先一個缺憾是感覺太微觀、不大氣。

《三八線》儘管寫了許多動人的故事,藝術再現了朝鮮戰爭中志願軍一個連隊、一個車隊英雄的形象,但決不能稱之為大視野、大製作、大手筆,更談不上「史詩巨作」。


特別是與同期中央電視台一套黃金時間播出《彭德懷元帥》中對抗美援朝戰場的恢宏表現和逼真的效果,震撼人心的故事相比之下,《三八線》就是"一個縮影"、一個代表。


在《三八線》里,一些大場面全部被斷續的歷史紀錄片片斷所代替。是文藝作品,還是歷史紀錄片?這種局限性很強的「嫁接片」,顯得有些不倫不類。一部作品最想表達什麼,作者或編劇在創作之初就應該設計好。


抗美援朝是一場立國之戰,正義之戰,是一場民族尊嚴之戰,一場履行國際主義義務、藐視霸權主義之戰,驚天動地、波瀾壯闊。為了這些,剛在廢墟上建立起來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傾全國之力,英勇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甘願奉獻自已的鮮血和生命。主題就要體現指戰員的大義、大愛、大勇和他們的前進動力,他們背後是什麼力量在支撐著。


但顯然,作者在創作之初,沒有把重心放在這裡,可能過於重視文學性、人性的描寫。這使得作品缺了戰爭大片的高度,厚度,深度。

我不理解的是,劇中沒有把《志願軍戰歌》這首至今國人唱起來還是「雄赳赳,氣?昂」的歌作為鼓舞士氣的主旋律,僅在開頭曲中能聽出點變奏,三十八集劇中僅在一次志願軍醫院轉移時,由幾個戰士在車上隨意唱了幾句《志願軍戰歌》,還「軟不拉塌」的沒一點震撼力。


演志願軍,就要表現出他們的精氣神。既然片名《三八線》很大氣,製作上卻缺乏震撼人心的大場面和大氣魄,此為缺憾之一。

愛之深 責之切——《三八線》的幾點缺憾


其次一個缺憾,劇中缺了一個抗擊敵人的重要的「方面軍」。《三八線》劇中分別有志願軍、美國大兵、南朝鮮軍隊、朝鮮群眾、李偽特務的代表,卻未見到一名朝鮮人民軍,也沒有前蘇聯方面的代表。不知道是有意迴避,還是忘記了。也許他們和劇情並無直接聯繫,但仍然讓人很費解,不能通過表現朝鮮人民軍、蘇方代表哪怕是不需要太多的場景和人物,讓觀眾全面了解朝鮮戰場的真實軍事力量與戰爭布局嗎?


難不成在半島戰爭燃燒的土地上,我二百多萬志願軍大軍先後垮過鴨綠江去爬冰卧雪、忍飢挨餓地英勇戰鬥,先後犧牲了十八萬指戰員,只是孤軍奮戰?難不成無數朝鮮老百姓都在冒著生命危險支援前線,可正規國家武裝力量卻按兵不動?


這不是事實。志願軍不是孤家寡人,在各種力量的角逐中,在與友軍的密切協同配合中,才更能顯出志願軍的份量。過去拍攝的抗美援朝電影都沒有迴避這個事實。不能為了省錢或者擔心其他什麼敏感因素,就只拍志願軍的戲份,不拍友軍。對於今天的年輕人,如果我們的正劇不去告訴人們真相和真實的歷史,那麼他們就可能被各種各樣的謠言所惑。所以我認為,這是一個硬傷和缺憾。

愛之深 責之切——《三八線》的幾點缺憾



再有一個很大的遺憾,《三八線》劇中對志願軍指戰員愛情的描寫,有的地方太過渲染,無意中損害了志願軍的形象。愛情本是人類美好高尚的情感,戰爭時期的愛情也有浪漫,更有無奈,甚至悲劇。


劇情主線與重點應放在再現、演繹、詮釋人民軍隊不畏強敵、浴血鏖戰、出生入死、勇往直前的鐵血軍魂和犧牲精神上來才是正道。通過描寫志願軍的愛情來表現志願軍「有情有義」,不是不可以,但應該有度,表現多了就肯定沖淡主題,而不顧我軍紀律常識去生編硬造就顯過分了。


《三八線》總的看愛情戲分偏多,「戲不夠,愛情湊」。志願軍李長順和王常芳的愛情比較符合生活現實,刻畫得比較生動感人。為了戰爭的勝利,他們把愛深埋在心裡,暫不談情感,隨時準備犧牲,這是一種高尚的大愛情懷。但志願軍戰士張金旺和朝鮮姑娘李珍英的愛情戲,就是弄巧成拙的「調料」了。


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不準與當地老百姓談戀愛,這是鐵的紀律。現實中肯定有,但肯定不是普遍現象。當年在朝鮮戰場,如果志願軍和當地女性有不正當關係,先規定是槍斃,後改為複員留在當地、取消中國藉。據我了解(網上資料,不是最準確),直到戰爭結束,我志願軍全部撤出朝鮮,因愛情而被我軍上級批准複員、改國籍留在朝鮮的志願軍僅有一人(姓王)。


而《三八線》以欣賞的態度,用多段時間和場景來表現張金旺和李珍英的異國戀情。張金旺雖然也極力剋制自己的感情,但還是在行動上時有表露,也讓李珍英欲罷不能。特別是在第二十八集里,張金旺作為志願軍派出的民運隊長,李珍英作為嚮導,兩人在隊內有潛伏李偽特務、天上有美國飛機轟炸的非常危險的情況下,不是想著一定要時刻警惕、堅決完成這一艱巨的運輸任務,而是暗送秋波,以致麻痹大意、不察敵情,讓敵人在眼皮底下鑽了空子,特務留下暗號,民運隊被飛機炸死數人------劇情到這裡想給人們什麼暗示呢?


在最後一集里,劇情有意通過阿爸基口裡透出「珍英本來是中國人,只是她本人不知道」這個信息,以側面證明張金旺並未搞異國戀、未犯錯誤。這就又是忽悠觀眾了,中國人也不行!不僅到最後也沒挑明珍英本來是中國人,且阿爸基、金旺後來都犧牲了,唯一知情者金賢民也被打死了,一場異國戀無果而終。


說白了,編導就是有意讓全劇帶「色」,以迎和一部分人的口味而已。

愛之深 責之切——《三八線》的幾點缺憾



如果說觀眾看其他集里張金旺和李珍英的愛情戲令人不解的話,看到第二十八集這裡,那就是令人難以接受了。忽悠得了普通觀眾,也忽悠不了廣大當過兵的人。中國人民解放軍自建軍起,就嚴格規定不準戰士和當地老百姓談戀愛,無論在國內國外、何時何地。因為異國戀不符合生活現實,而電視劇又熱衷於表現這些,難免讓觀眾感到有曲解志願軍之嫌。在那麼嚴酷危險的戰爭環境里,志願軍戰士哪有功夫和心思談情說愛、兒女情長?


《三八線》不僅表現了一堆愛情,甚至三角、四角戀(栓子暗戀長清,長清暗戀護士長的對象陳平)都出來了,實在令人不可理解。就是《三八線》全劇比較豐滿地刻划了幾個志願軍英雄和連、排、班群體形象、感人至深的戰友情,可能仍然不能抹去這幾段愛情戲帶來的對志願軍整體形象的負面影響,對此我是真的很痛心呵!這不僅是遺憾,而是硬傷,更是敗筆!


經典的抗美援朝題材老電影《上甘嶺》、《英雄兒女》、《三八線上》、《烽火列車》等有沒有寫愛情?沒有!為什麼讓人過目難忘、刻骨銘心?那是因為那些作品真實地反映、藝術地再現了志願軍的核心價值觀:「最可愛的人」不僅表現在英勇善戰、吃苦耐勞,還有對朝鮮人民深沉的大愛情懷與責任感,與朝鮮人民軍並肩作戰,那才是國際主義大手筆,也是為什麼今天的朝鮮人民念念不忘中國人民志願軍,就連今天的美國人也念念不忘中國人的厲害之根本原因所在。

愛之深 責之切——《三八線》的幾點缺憾



電影《英雄兒女》里,王芳流著眼淚寫歌唱英雄王成歌詞初稿時,戰友、領導看後所批評啟發她的兩句話我印象很深,頭一句是王文清主任的通訊員小劉說:「我總覺得提不起勁來-----反正我覺得軟不拉塌的!「另一句是王主任單刀直入的話:「難道歌頌你哥哥王成,是為了讓大家和你一起流眼淚嗎?」


王芳受到震動和啟發,改變思路,才寫出了蕩氣迴腸、高亢激越的《英雄讚歌》。《三八線》,這麼好的題材電視劇,卻動不動讓女主人公哭哭啼啼(常芳為長順哭過幾回,珍英為金旺哭過幾回,長清更是經常哭,很愛哭------)。真真是多了陰柔氣,缺了陽剛氣,怎麼能表現齣電視版《英雄兒女》的風采呢?《三八線》,如果我們再用點心,也許能在編劇和拍攝製作的過程中重新思考一些問題、改變一下思路,那效果一定會大不一樣。


另外,還有些小的缺憾。如:感覺本劇很多地方節奏比較拖沓、不緊湊,演技上在很多地方不到位,服裝也經常有違常理。幾個志願軍護士女主角,除了穿著帶血的圍裙和在戰場上救傷員時是比較像那麼回事,平時永遠就是服裝乾淨利索,臉上一塵不染。


在朝鮮戰場,志願軍醫生護士隨時隨地都可能接收傷員,沒白沒黑地搶救和護理他們,甚至自己也會受傷和犧牲,她們也在所不辭。這點遠的不說,和《彭德懷元帥》裡衣杉襤褸、灰頭土臉但是意志高昂、颯爽英姿的志願軍女護士形象比,又是很不一樣。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三八線》全劇看完,我還不知道志願軍李長順和張金旺,還有李承晚部隊的朴弘哲、唯一的兒童舜美後來到底是死是活?那位2014年在瀋陽桃仙機場迎接志願軍遺駭回國的老軍人是不是李長順,也沒個交代,反正讓你們觀眾自己去猜,這有點讓人添堵。既然是編故事,應該照顧觀眾的求知慾,最主要人物的結局總得交代清楚,否則你就給人留「懸念「了。


這也許就是人們說的「斷頭戲」吧----還有不少,如主要演員年齡太大、出演志願軍新兵形象上太牽強附會(這可是不少觀眾不愛看下去的理由之一,因為太假);志願軍汽車排長除了喊口號、下命令外,毫無謀略;李偽特務金賢民早已露馬腳,卻偏拖到最後一集才被消滅;李文在陣地上採花,哪裡象個經過戰火考驗的志願軍老兵-----一個字「假」,劇情讓人感覺「假」的地方有多處。《三八線》片名涵蓋面也太大,有人建議改成《浴血一連》,我認為改成《三八線軼事》也許更貼切。

愛之深 責之切——《三八線》的幾點缺憾



《三八線》在現實終於衝破重重「審查」,搬上熒屏,實屬不易,主創人員很勇敢、很辛苦,但不能讓觀眾因此降低對重大歷史題材藝術作品的欣賞水平。觀眾不僅僅是看電視,是在與志願軍的心靈對話,與世界對話:歷史是這樣的嗎?「最可愛的人」為什麼可愛?……


觀眾的目光是最客觀的。也許因抗美援朝年代久遠,該片編導的生活體驗遠遠不夠,不具備當年巴金和魏巍、常香玉、王文娟、徐玉蘭等文學藝術家親歷抗美援朝戰場的勇氣和條件,更缺乏潛心學習研究之功力,思想觀念不夠解放,故難以拿出象電影《上甘嶺》、《英雄兒女》這樣不朽的抗美援朝題材文化藝術經典,也就不奇怪了。這不是強人所難,是希望我們的專業人員以後再拍攝抗美援朝和其他重大歷史、軍事題材影視作品時,必須再多學習前人的經驗,下大功夫,爭取為觀眾送上更經得起歷史檢驗、被群眾喜愛的好作品。我們期待著!


引用博友「綠色一瞥」的一段評論作為本文的結尾吧:「如果影視劇中不再演繹詮釋英雄的240萬中國人民志願軍不畏強敵、浴血鏖戰、出生入死、勇往直前的鐵血軍魂和犧牲精神,如果影視劇中不再演繹詮釋18萬英雄的志願軍烈士的英勇事迹與浴血戰績,如果無數志願軍的親屬後代們不見他們先輩的鏖戰身軀與恢弘音影,如果中華民族不再弘揚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其後果將是尤為慘痛的。」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精忠藍盔 的精彩文章:

真實的日本維和工兵長什麼樣子
中國對聯合國維和部隊的敵視,是什麼時候消失的?
南蘇丹4萬多難民逃往蘇丹達爾富爾地區
未料歸期是端陽
馬里的犧牲,堅定了我對軍人的愛
您可能感興趣

愛之深恨之切
愛之深痛之切 痴情也最絕情的天蠍座
愛之深痛之切,痴情也最絕情的天蠍座!
酢漿草,厭之無視愛之深
愛之深恨之切,這些星座互掐才算是真愛
愛之深,恨之切!古玩人的心聲
愛之深恨之切,這兩個星座在一起愛的越深越容易受傷
這些兩兩組合星座,在一起可謂是完美演繹了,愛之深恨之切
愛之深,恨之切,愛的死去活來,分手卻絕情無情的三大生肖
曾經愛之深情之切的明星,早已分道揚鑣!
這是一個曾經美國愛之深,如今恨之切的國家
「愛之深,責之切」 對孩子一定要懷著帶有嚴格要求的熱愛
這些星座男會讓女人愛之深,痛之切
博人傳:見面那一刻,小櫻還是恨佐助的!所謂的愛之深,恨之切?
朱茵為何不能原諒周星馳 愛之深恨之切
愛之深,恨之切,這場愛情最後的結局應該是什麼?
她是毛主席一生愛之深切的人,也是最留不住的人,離開說了五個字,毛主席淚流滿面!
一入短褲愛之深,時尚百搭,重點更顯的女人味風韻,呆萌!
愛之深恨之切?海沃德看到自己球衣被燒後很沮喪,但仍為球迷辯解:他還小,不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