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圖聞 端溪有硯

圖聞 端溪有硯

硯之淵源


"硯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作為「文房四寶」之一的硯台,歷來為文人墨客所看重,在我國悠久的文化史上,四大名硯、十大名硯之說不絕如縷。

圖聞 端溪有硯


初期的硯,形態較原始,大抵是可以磨墨的石板塊;至漢時,硯上開始出現雕刻,有石蓋,下帶足;魏晉至隋多為圓形瓷硯,由三足而多足;唐代常見的箕形硯,形同簸箕,硯底一端落地,一端以足支撐。唐、宋時,硯台的造型更加多樣化。

圖聞 端溪有硯


至唐,開始以石為主的硯台製作,其中尤以廣東端州(今肇慶)的端硯、安徽歙縣的歙硯、甘肅臨洮的洮硯最為著名,加上黃河流域燒制的澄泥硯,「三石一陶」,成為流傳最廣的「四大名硯」

圖聞 端溪有硯



端硯之好


顧名思義,端硯產自古代端州,也即今天的廣東肇慶,具體在肇慶東部的爛柯山,以及七星岩北(西起小湘峽,東至鼎湖山)的北嶺山一帶。

這裡經端溪流過的若干條深埋地底的石脈,是硯石的天然寶礦。

圖聞 端溪有硯



肇慶市硯坑文化旅遊景區及硯坑分布圖


唐初,端硯已被文人所青睞,清代有記載稱「端溪石,始出於唐武德之世」,若自此算起,端硯的歷史也有1300多年。

端硯之好,在其石質「堅實緻密,細膩滋潤」,「貯水而不耗,發墨而不損」、「潤如嬰兒肌膚」、「扣之木聲」、「久用筆鋒不褪」。

圖聞 端溪有硯



端硯若佳,無論是酷暑還是嚴冬,用手按其硯心,硯心湛藍墨綠,水氣久久不幹,故古人有"呵氣研墨"之說。傳說,唐代有端州舉子到長安應考,時值隆冬,其他考生硯台里的墨汁都結冰,唯有這名舉子能蘸墨如常,因其所用端硯歷寒不冰……

端溪硯脈


端硯自唐初開採至今,斷斷續續沒有停止過。清代開採的硯坑最多,據清道光何傳瑤《寶硯堂硯辨》記載,約有70餘處。現在可找到具體位置並在國家地形圖上定位的新舊硯坑口約有42處,目前在開採的硯石有十多種。

圖聞 端溪有硯



清澈的端溪水。(攝影 高劍平)


其中三大名坑「老坑、坑仔岩、麻子坑」開採溯源分別始自唐中期、宋治平年間和清乾隆時期,所產硯料石質優良,花紋色彩十分豐富。

圖聞 端溪有硯



古硯坑分布圖


為保護不可再生的珍稀硯石,肇慶市1998年開始對「三大名坑」實行封閉;2003年為消除非法開採,五六十個主要礦坑全面「封坑」,制硯多用已采硯石,這也是近年端硯價格一再沖高的主要原因。

圖聞 端溪有硯



用坑仔岩石製作的端硯——「天然爪形硯」 (新華社記者 劉玉生攝 1985年9月19日發)


「端石有眼者最貴」


端硯石品類豐富,根據不同花紋色澤,有天青、魚腦凍、蕉葉白、青花、玫瑰紫、冰紋、火捺、金銀線、翡翠,以及珍稀的石眼等。


《硯譜》雲「端石有眼者最貴」,所謂「石眼」,是指端硯石上天然生長的猶如眼睛一樣的「石核」,這也是端硯石獨有的特色。優質石眼青翠碧綠,暈作十數重,且中有瞳子,奕奕生輝。

圖聞 端溪有硯



端硯石眼。石眼以其形似而定名,有鴝鵒眼、綠豆眼、象眼、鸚哥眼等


長有石眼的端硯石十分寶貴和難得。在水岩、坑仔岩、麻子坑和梅花坑的少數硯石中可以見到石眼,宋坑硯石也偶有發現。


端硯傳奇


端硯自唐宋以來即被皇室列為貢品,也是如今高層出訪時饋贈的國禮珍品。

圖聞 端溪有硯



《池頭龍紋》端硯。1978年鄧小平出訪日本時,將此硯作為國禮贈送福田首相


古今很多名人與端硯都有著「不解之緣」。


米芾與端硯


傳說宋徽宗請米芾到皇宮為一塊新做好的屏封寫字作畫,完成後,宋徽宗十分滿意,就問米芾需要什麼,米芾說想要剛才用來研墨的端硯,宋徽宗賞賜給了米芾,米芾如獲至寶,生怕宋徽宗變卦,抱起端硯就揣入懷中,誰知端硯中的墨汁濺了米芾一身,宋徽宗見狀抱腹大笑,而米芾因此得到了一方皇帝御用端硯,從此米芾愛硯如命,並著有《硯史》。

圖聞 端溪有硯



米芾行書《 苕溪詩卷 》局部


包拯與端硯


北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包拯被貶為端州知府,當時端硯已名聞天下,雖朝廷限制開採,但之前的地方官往往帶頭違法。包拯任上,這股歪風被剎住了。他離任時,有百姓選了上好的端石雕刻幾方精硯送給他,但他一方都不要。船行至西江羚羊峽口,他發現當地百姓和士紳在他船艙里藏了一方硯,便將之拋入江中。據說,現今江中的硯州即是此硯所化。

圖聞 端溪有硯



肇慶包公祠


端硯製作


端硯的製作過程較為複雜,主要工序有採石、維料、制璞、雕刻、磨光、配盒等。


採石


開採硯石是端硯製作的重要一環。端溪名坑,自古以來都以手工開採,勞動強度大,採石技術高,故有「端石一斤,價值千金」之說。


拿老坑來說,自唐代中期開始開採,洞深至西江河底400多米,開採艱辛,事故頻頻,選料精乘,凡開採期間均由官府派員把守,百姓有緣開採,無緣沾受。

圖聞 端溪有硯



端硯工人在岩洞里開採硯石,為製作端硯提供材料。(葉樹棱攝)


圍璞


制璞維料又稱選料制璞。開採出來的硯石經篩選後首先將其分別等級,再根據硯石的天然形狀用錘或鑿製成天然形、蛋形、長方形等硯式的硯璞。

圖聞 端溪有硯



設計


硯的設計要求「因石構圖,因材施藝」,除了傳統硯形硯式外,還要充分利用天然石皮,彙集文學、歷史、繪畫、書法、金石於一體,可以說是將硯升華為一種綜合性藝術品的重要環節。

圖聞 端溪有硯



雕刻


雕刻主要有以下幾個步驟:打毛坯、修粗坯、裝飾雕。


打毛坯:根據硯面的設計圖案,用刀把主題內容打鑿出大致的輪廓形狀。


修粗坯:根據硯體紋飾進一步深加工。


裝飾雕:運用精雕細刻對作品局部或某個特定部位實施最後一次的再創作。

圖聞 端溪有硯



配盒


端硯雕刻完畢,必須配上名貴的木盒。端硯匣的材質必須是硬度適宜,耐潮濕,能起到對端硯的長期保護作用。

圖聞 端溪有硯



磨光


硯石磨光的工序一般放在配盒之後。


用油石加幼河砂粗磨(目的磨去鑿口、刀路)-》用滑石、幼砂紙反覆磨滑(使硯台手感光滑為止)—》「浸墨潤石」-》過一兩天後褪墨處理。

圖聞 端溪有硯



肇慶市郊區常見的夫妻端硯製作工場,丈夫雕刻,妻子打磨。(新華社記者 黃鑒秋攝 1994年8月14日發)

圖聞 端溪有硯



浸墨潤石


端硯的鑒識及保養


相傳,清代吳門著名女琢硯家顧二娘曾言:「硯系一石琢成,必圓活而肥潤方見鐫琢之妙。若呆板瘦硬,乃石之本來面目,琢磨何為。」一語道破了琢硯的奧妙。


客觀上看,共同的標準不外乎「實用價值,藝術價值和文物價值」。具體來說,鑒賞硯可從質、工、品、銘、飾等五個方面來分析、研究。

圖聞 端溪有硯



清廉硯


雖說硯是「無量壽,可與世同存」, 但為使得硯石的石質維持不變,防止風化,好硯還需保養,流程如下:


1. 洗硯:凡使用過的硯,每天都要清洗。


2. 不用宿墨:為了不讓宿墨傷硯質,要盡量天天用新墨。


3. 不常用的硯台要保持乾淨,並經常要在手上把玩。


4. 不要放在陽光下曝晒。


5. 退蠟:硯台出售之前大部分已上蠟保養。買回後可用1000號以上的水砂紙打磨退蠟;此外,還可用杉木燒成木炭粉末沾水,以毛刷磨硯堂數遍,然後用清水洗凈即可。


6. 上蠟保養: 當硯台長期不使用時,可用上蠟的方法對其進行保護。

圖聞 端溪有硯



當代肇慶端硯之發展


不管是肇慶市中心的端州區,還是有1300多年制硯歷史,有「端硯文化發祥地」之稱的黃崗鎮白石村,都吸引著上百家端硯相關企業聚集於此,形成了縱橫交錯的產業集群網路。

圖聞 端溪有硯



肇慶市七星端硯工藝廠生產的各種端硯。新華社記者 黃鑒秋 攝(1994年8月14日發)

圖聞 端溪有硯



肇慶市郊白石村一景


2000年前後,肇慶市為消除非法開採、保護不可再生的端石資源,採取全面「封坑」,從此端硯進入「純庫存加工」時代。三大名坑的石料在民間藏家當中頻繁轉手,10年身價飆升了數十倍。

圖聞 端溪有硯



上為宋坑石「古錢硯」,下為梅花坑石「雲紋硯」。(新華社記者劉玉生攝)


不少端硯多年前因出口創匯流到海外,近年紛紛被收購回國催熱收藏市場。從價位看,上世紀60年代一塊1000元的出口端硯,現在日本收藏家1.1萬元出手,中國藏家再買進國內時,價格甚至可達10萬元。


光鮮的銷量,旺盛的需求背後,肇慶端硯產業問題猶存:整體而言,肇慶鮮有龍頭企業出沒,雖硯台遍地都是,但家庭小作坊式的產業模式造成質量良莠不齊,價格天上地下。

圖聞 端溪有硯



具體而言:其一,端硯石料資源日漸枯竭,硯民偷挖濫采硯石之事卻時有發生;其二,人才方面,端雕人才匱缺,名家寥寥;硯人更是魚龍混雜,這也一定程度上使得雕刻工藝單一;其三,嚴重缺乏權威鑒定機制,行業經營亟待規範。


端硯技藝的傳承


從「傳男不傳女」的「家族式傳承」到「帶徒授藝」,端硯技藝的傳承逐漸走向開放。


傳統的端硯採石制硯,以往一直是家族傳承。1959年,肇慶市成立文教社(後合并為肇慶市工藝廠)聘請黃崗採石制硯藝人帶徒授藝,並面向社會招工,打破了制硯技藝家族傳承的傳統。

圖聞 端溪有硯



改革開放後,隨著能人自立門戶及一些有高等學歷的文化學者和書畫藝術家加入端硯創作,端硯藝術創作呈現「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新氣象。

圖聞 端溪有硯



2006年5月,「端硯製作技藝」入選 「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編輯丨王婷婷 張靜瑾


文字資料丨新華網 國家地理中文網 中國端硯網 中國端硯傳承網 三湘都市報 澎湃新聞 人民網 光明網 中國端硯微信公眾號


瞭望OutlookWeekly1981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瞭望 的精彩文章:
您可能感興趣

圖聞 北方秋意正濃
圖聞 那年那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