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早期科幻大片:《月球旅行記》

早期科幻大片:《月球旅行記》

早期科幻大片:《月球旅行記》



導語:說起科幻電影的早期作品,不可不提的自然是《月球旅行記》。作為 1902 年的科幻電影,喬治 · 梅里愛(Georges M é li è s,"s" 不發音?)利用了那時候的技術為大家講了一個異想天開的故事。

早期科幻大片:《月球旅行記》



喬治 · 梅里愛 ,Georges M é li è s


黑白版:

彩色版:


彩色版是在 2011 年戛納電影節上首映的彩色完整修復版。之所以只安利,但不作解讀是因為筆者寫不出來任何解讀。


《月球旅行記》中的 " 新潮 " 技術是我們習以為常的停機再拍。 ( 以下為科普內容)


停機再拍是特技攝影方法之一。拍攝時固定攝影機的方向和方位,中途關機,將被攝對象移走,或作必要的更換,然後繼續開機拍攝,一直到拍完這個鏡頭為止。這個方法可以可以得到被攝景物中的某個對象突然變成另一對象的特殊效果。


而且故事內容也已十分老舊。但老舊不代表它沒有觀看意義,雖然大部分時候這個意義還是懷舊。不過,返回 1902 年,那時候電影多是用於記錄,很少有電影會去和觀眾講故事,而《月球旅行記》是 20 世紀早期很成功的敘事類電影,加上電影中表達得對未來的憧憬,讓當時的觀眾驚呼:原來電影還可以這樣啊。《月球旅行記》帶給那時候觀眾的震撼應該不亞於《星球大戰》帶給 80 年代觀眾的。

《月球旅行記》對電影業的一大貢獻就是將想像力帶入了電影,梅里愛導演利用想像向當時的人們展示人類怎麼到達月球和月球上的景象,讓幻想和科學融化的做法也催生出了科幻電影。不過,由於導演本人不是科學家,所以有些橋段就算放在當時也經不起科學推敲。


舉個例子:就是在人間大炮即將發射的片段

早期科幻大片:《月球旅行記》



其實那時候牛頓經典力學理論已被科學界廣泛接受,通過力學理論算一下就知道,那個人間大炮在真實情況下光是固定就是個難事(所以我們看到的人間大炮應該是畫在背景里,之後的發射效果應該是背景牆後面噴出的煙霧),所以看《月球旅行記》的時候就不要較真了,否則就真的沒法看了。

除了想像力,《月球旅行記》帶給電影業的另一個財寶就是特效,由於梅里愛導演以前是魔術師,所以對舞台特技很了解。梅里愛導演在《月球旅行記》中用了很多舞台特技,提前布置好的場景:

早期科幻大片:《月球旅行記》



在布置場景,左邊的就是梅里愛導演

還有各種模型(炮彈就是模型),以及一陣煙霧後人物消失的效果,這些都成為了後來電影爭相模仿的東西,而特效也成為了電影中必要的元素。所以在特效方面,《月球旅行記》的貢獻是開創性的。可以說,如果沒有《月球旅行記》的話,那我們也許就看不到《星球大戰》等知名科幻電影了。


對於《月球旅行記》,也許我們要做的已經不是寫什麼解讀或是影評了,我們只需要坐下、靜下心去看即可。梅里愛導演也許只是想著把想像力帶入電影,並利用電影和觀眾講出自己想像的故事。他也許沒有想過預算(由於舞台搭建和道具的因素,拍攝《月球旅行記》的花費在當時還是挺高的),也沒有想過能不能成功,他的想法也許十分簡單。所以作為觀眾的我們,也就不用想太多了,就靜下來好好觀看就行了。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機核網 的精彩文章:

來看看戰地預告片出現了哪些武器和載具
加拿大政府:哪個寶可夢最能代表加拿大?
《尼爾 機械部隊》新角色和演示公開
您可能感興趣

《月球旅行記》-世界上第一部科幻電影,梅麗愛巔峰之作!
月球旅行記
《月球》導演最新科幻片《靜音》開拍
中秋遊戲推薦:時代狗糧大作《去月球》
《月球三部曲之一:月球人》充滿人文色彩的科幻佳作
破解遊戲推薦:《去月球》
《去月球》續作《尋找天堂》宣布延期
百鬼夜行志《月球表面》當初從月球回來的宇航員
我國首部3D探月科普影片《奔向月球》 首映式在北京天文館成功舉辦
地月大碰撞:《獨立日》導演將接拍《月球隕落》
《天鑄》新版前往月球 開啟低重力環境大冒險
登月前先上大熒幕 奧迪月球車出演《異形:契約》
《月球》?又是一部小成本的科幻大作!
【中秋特輯】月球
奧迪黑科技要上天!先亮相科幻《異形:契約》,年底搶灘月球
《海賊王》「神」艾尼路征服月球大作戰(上)
揭秘早期美國和俄羅斯的月球登陸比賽之謎!
月球之十大迷團:月球是空心球?
3D列印月球村替代國際空間站,月球將迎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