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網傳農曆五月是毒月 有科學依據嗎

網傳農曆五月是毒月 有科學依據嗎

原標題:網傳農曆五月是毒月,有科學依據嗎?


指導專家 倪秋華 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門診辦主任、副教授,湖南省門急診管理委員會委員,國家二級健康管理師。


進入農曆五月後,一個帖子在網上和朋友圈瘋傳:「農曆五月是毒月,五月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以及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此九天為『天地交泰九毒日』。這九天內,務必端容肅己,嚴禁殺生、同房,否則嚴重傷身損氣耗精元。」不少人看到這樣的帖子,不禁心生疑慮:這是真的嗎?有沒有科學依據?

昨日,國家二級健康管理師、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門診辦主任倪秋華副教授接受了本報記者的採訪。


「毒五月」之說自古就有,與自然特徵有關


倪秋華表示,針對最近網上流傳的所謂「毒五月」,她查閱了一些古籍,並沒有發現它的出處,但是關於「毒五月」之說,早在古代就流行過。


當時,人們認為這個月毒蟲肆虐、瘴氣流行、瘟疫爆發、外邪傷身,在古代自然科學很不發達、醫療條件很落後的情況下,這個月因為有蟲咬、中邪、感染瘟疫、精神煩躁等因素,導致生病、死亡、意外傷害的人特別多。那時人們特別迷信,並對五月產生恐懼,故將這個月稱之為「毒月」,民間從此流傳至今。

其實,這些現象的產生,與這個月的自然特徵是有關的:


1.從氣候特點來看,進入農曆五月後,氣溫開始升高,雨量增多,空氣也變得潮濕起來,在這種溫度和濕度下,細菌和病毒開始繁殖,在醫療衛生條件差的古代,被毒蟲叮咬或因蚊蠅傳染疾病增加,造成傳染病和瘟疫增加。


2.從中醫的角度看,人體得病主要原因是感受了外邪所致,這個外邪是指各種致病因素,諸如風、寒、暑、濕、燥、火等,六氣致病,加上氣溫變化無常,溫差大,稍不注意在抵抗力下降時,感受外邪而發病。


3. 農曆一年十二個月,二十四氣,七十二候,人類必須與大自然保持和諧,才能保持身體健康。從農曆五月開始,一些陰性的東西開始萌發,而這些陰性的東西,可能就是指的毒蟲,也可以是外邪。古人智慧經驗認為,宇宙有一種看不見的而又真實存在的「陰性」物質或能量,乃陰陽相爭死生分判之時,正邪雙方力量相衡,正不制邪,人類易感受邪氣侵擾,則出現精神、情緒失控的表現。


不宜過多房事,但不等於完全禁止性生活

「『九毒日』內真的不能同房嗎?」對此,倪秋華表示,不宜過多地進行房事,但不等於完全禁止性生活。


根據大自然的規律,一些陰性的東西在農曆五月開始萌發,並於農歷六月、七月漸漸增多。這個「陰」,《黃帝內經》中講:「陽氣出於上竅,陰味出自下竅。」這個下竅指的就是生殖器。如果此時過多地進行房事,有可能造成大量的陰精外泄,而使體內剛剛萌發的陰精受損,就像春天裡的幼苗,一旦受到傷害,將影響它未來的成長,最終造成陰陽不平衡,誘發一些疾病,所以不宜過多地進行房事。


「但是,嚴禁同房的民間說法也有失偏頗,在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夫妻之間適當地進行一些性生活,有利於身心健康。」倪秋華強調。


順應自然規律,可安然度過所謂「毒五月」


倪秋華指出,自然界所有的事物都有陰陽消長的規律,包括五臟、五運六氣的變化。宇宙是個大磁場,人的生命一誕生,人體的內磁場便與外磁場對接,調節形成自己的磁場,這個磁場伴隨人的一輩子。人生活在宇宙中,必須要順應自然規律,主動調節好自己,與周圍的環境變化相一致,與宇宙天地運行的節律相一致,來適應大自然。

在所謂的「毒五月」,古代普通人們生活條件和醫療條件差,為了不生病,人們通過各種辦法養生,比如飲食清淡、益肝補腎、節制慾望、平心靜氣等,以達到養生的目的,還在五月初五用喝雄黃酒和插艾草的辦法驅蟲。可以肯定的是,古人的生活智慧有一定的根據和道理。


現在,生活條件和醫療條件都更加優越,人們的養生意識也增加了,不像古時那麼容易生病,就算是在所謂的「毒五月」里,只要順應自然規律,調節好飲食,注意隨時增減衣服,適當加強鍛煉,調節好情志,一樣會很好地度過這個季節。(長沙晚報 記者 詹春華 通訊員 胡翠娥)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長沙晚報 的精彩文章:

哆啦A夢,離你有多遠?
長沙黑作坊被查 生抽過期近兩年還在用於做滷汁
寧鄉老兵過百歲生日 101歲戰友外地趕來祝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