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經典民間玩具,認出三個以上就老了

中國經典民間玩具,認出三個以上就老了

中國經典民間玩具,認出三個以上就老了



《明憲宗宮中行樂圖》

《明憲宗宮中行樂圖》描繪了明代帝王之家過年時,在宮內假設街市,模仿民間習俗放爆竹、鬧花燈、看雜的情景。我們可以看到松柏枝紮成上掛八仙慶壽的鰲山燈棚,及燈節中各種雜劇雜技活動,焰火燃放情況,並且還有一個樂隊,一個「百蠻進寶隊」,幾個騎竹馬燈演《三戰呂布》戲文故事場面,畫出好些明代北京民間燈節風俗面貌。其古以來,從宮廷到民間,從花燈到木偶,各式各樣的玩具,一直是中國人戀戀不捨的寶貝。俏花燈花燈,又名彩燈。起源於漢代,盛於唐代到了宋代遍及民間。隋朝煬帝時,元宵節期間賞燈活動熱鬧非凡,夜夜笙歌,通宵達旦。唐朝治世因社會昇平,經濟富庶,花燈更是大放異彩盛極一時,活動規模相當浩大大,觀燈人潮萬頭攢動,上至王公貴族,下至販夫走卒,無不出外賞燈。玄宗時亦延續西漢弛禁制度,京師長安更在元宵節前後三夜取消宵禁,擴大實施「放夜」,方便人民賞燈,唐以後花燈便成為元宵節的重要標幟。

中國經典民間玩具,認出三個以上就老了



兩宋時期國勢雖然積弱,此項文化因得到皇室的大力倡行而益加發揚光大,使宋朝成為花燈發展的另一重要歷史階段。明清兩朝賞燈熱潮未減,坊間更出現燈市,販售各種花燈,式樣繁多,爭相競秀。 全國各地花燈種類繁多,燈式不一,各有流行。現在國內著稱的有北京典雅的宮燈,浙江的針刺花紋的燈彩,上海的龍燈,廣東奇巧的走馬燈,潮州市向以花燈著稱海內外。

中國經典民間玩具,認出三個以上就老了 點擊播放 GIF/49K



風箏據古書記載:【五代李鄭於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為戲,後於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聲如箏鳴,故名風箏。】故而不能發出聲音的叫「紙鳶」,能發出聲音的叫「風箏」。 古代風箏,曾被用于軍事上之偵察工具外,更進行測距、越險、載人的歷史記載。有些民俗學家認為,古人發明風箏主要是為了懷念世故的親友,所以在清明節鬼門短暫開放時,將慰問故人的情意寄托在風箏上,傳送給死去的親友。 有著二千多年歷史的風箏,一直融入在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受其熏陶,在傳統的中國風箏中,隨處可見這種吉祥寓意之處:「福壽雙全」、「龍鳳呈祥」、「百蝶鬧春 」、「鯉魚跳龍門」、「麻姑獻壽」、「百鳥朝鳳」、「連年有魚」、「四季平安」等這些風箏無一不表現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憧憬。 吉祥圖案運用人物、走獸、花鳥、器物等形象和一些吉祥文字,以民間諺語、吉語及神話故事為題材,通過借喻、比擬、雙關、象徵及諧音等表現手法,構成「一句吉語一圖案」的美術形式,賦予求吉呈祥、消災免難之意,寄託人們對幸福、長壽、喜慶等願望。它因物喻義、物吉圖案,將情景物融為一體,因而主題鮮明突出,構思巧妙,趣味盎然,富有獨特的格調和濃烈的民族色彩。例如一對鳳鳥迎著太陽比翼飛翔的圖案,稱為「雙鳳朝陽」,它以豐富的寓意、變化多姿的圖案,體現了人們健康向上的進取精神和對美好幸福的追求。 中國吉祥圖案內容豐富,大體有「求福」、「長壽」、「喜慶」、「吉祥」等類型,其中以求福類圖案為多。 形象豐富的傳統中國風箏製作起來,技藝歸納只有四個字:扎、糊、繪、放。簡稱「四藝」。簡單地理解這「四藝」即扎架子,糊紙面,繪花彩,放風箏。但實際上這四字的內涵要廣泛得多,幾乎包含了全部傳統中國風箏的技藝內容。 如「扎」包括:選、劈、彎、削、接。 「糊」包括:選、裁、糊、邊、校。 「繪」包括:色、底、描、染、修。 「放」包括:風、線、放、調、收。 而這「四藝」的綜合活用就要達到風箏的設計與創新的水平。 時至今日,每年山東的濰坊都要舉辦盛大的風箏節,這也是欣賞各類風箏的一個大好時機。

中國經典民間玩具,認出三個以上就老了


巧麵塑中國的麵塑藝術早在漢代就已有文字記載,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和經營,可謂是歷史淵源流長,早已是中國文化和民間藝術的一部分。 麵塑按其使用功能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專用於收藏的麵塑,另一類是可以食用的麵塑。用於收藏的麵塑通常用精麵粉、糯米粉、鹽、防腐劑及香油等製成,而用於食用的麵塑則用澄粉、生粉等製成。 麵塑也是人們對生活美好祝願的一種表達。精美的麵塑成為節日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 例如在山西,每到春節各家各戶就會開始製作麵塑,其主要功能就是對天、地、神的祭祀和祈禱,是追求豐衣足食,萬事如意的生活理想的體現。供奉天地的叫棗山,祭供灶神的叫飯山、花糕,形制都較大,謂之米面成山,晉南傳說是為紀念大禹治水而作的。祖靈前一隻面羊為牲祭之俗,以表虔誠之意。長輩送兒孫後輩「錢龍」 意在引錢龍入府、招財進寶,…另有各種點彩的帶花饃饃,便是酬賓待客訪親探友的講究禮物。 晉北人家供神所用棗山是頗為講究的。這是因為它是作為一種祭物而出現的。人們認為它有著某種超於自我的神秘力量,是人與神的交流橋樑。製作時把發好的面擀成大三角形,上面鋪一層紅棗,再用面做成盤雲、盤龍、盤兔、如意紋樣,間或點綴以連理、元寶、下山虎、上山鹿、瓜果之類,以五穀雜糧點睛鑲鼻,蒸出鍋來、綿穎憨實,潔白的面與深紅的棗、五彩的糧、豆形成色彩上整體的對比效果。 大年初一迎神之時供於神位之前是說米面成山,表達一種豐衣足食的美好願望。一些地方還要在旺火上燃點柏柴,烤食花饃,謂之避邪饃饃,保一年無災無病,平安吉利。晉南面花中還有「五子登科」、「巧公巧母」、「萬事如意」等造型。 無論是棗山、飯山還是花糕、可說是在這一隆重的節日中,鄉間的百姓們自己創作的一種心靈崇拜物,一種寄託心愿的方式。至於錢龍,則是一種類似於蟾的三足理想動物,表達民眾一種嚮往富裕的思想。有些地方在臘月廿三祭灶時還要灶馬灶雞等作為供奉。這些供物既是供品又是崇拜物,實質上仍是食品,未了總要分而食之的。正是這些複合性功能使它成為一種最易普及、最易傳承的藝術形式。 布玩具是民間傳統藝術之一。很早以前,廣大鄉村婦女就常常縫製一些活潑的禽獸花卉和生活用品,來美化生活和表達自己的美好願望。 布玩具品類繁多,工藝精巧。它將形、色、情、意、融為一體,構思新奇,誇張合理,具有對比鮮明、造型生動逼真等特點。它是用彩色絲綢、絹緞、絨布、皮毛、綵線、金銀線、空心珠等,經過複雜細緻的手工勞動,精心縫製而成。 每逢端午節到來之前,婦女們綉制裝有中藥、香料的荷包,饋贈親友,佩帶在身,以除蛟、蠍、蜈蚣、跳蚤等害蟲,不受其害。平日有的把製成的虎頭、掃帚、簸箕、黃瓜、葫蘆等連成一串,叫「虎頭串」,掛在身上,象徵虎鎮百獸,鬼怪不敢侵身。 「苕帚 」、「簸箕」用來婦除邪惡和疾病。有的縫綉虎頭帽、貓頭鞋,把胖娃娃打扮得威武漂亮,寓意消災避難,健康成長。新媳婦在婚後三日走娘家,回來時,往往把自己親手製作的眼鏡盒、煙荷包、針線扎等分別贈送給公公、婆婆、丈夫和小姑等,既顯示自己的慧心巧手,又表達對公婆的孝敬,對小姑的情誼和對丈夫的愛。香包古時候,每當端午節家裡的長輩用棉布、絲綢等材料製成香包,在裡面填上帶香味的藥材,戴在小孩子的胸前或掛在床頭,可以除病求福。等過了端午節就把戴過的香包扔掉,表示棄除疾病。所以你在路上看到別人扔的香包,可千萬不能撿啊。皮影戲皮影戲是中國一種民間藝術形式。中國西北部甘肅的隴東皮影主要分布於平涼、慶陽各縣,較為集中的為東臨陝西、寧夏的三角地帶。隴東皮影戲大約在明清(14 世紀-19 世紀)時就已經十分流行,皮影造型俊俏大方,外輪廓挺拔概括;鐫刻精細流暢。 隴東皮影製作選用年輕、毛色黑的公牛皮,這種牛皮厚薄適中,質堅而柔韌,青中透明。牛皮刮乾淨、晾至凈亮透明時即可製作。先將樣稿輕畫在牛皮上,然後用各種型號的刀具或刻或鑿。之後用透明水色著色,顏色一般不調和,故而純正絢麗、對比強烈。刻鑿、著色完畢後「出水」即熨平,這是其中最關鍵也是最難的一關。出水後再晾乾,裝訂組合即可上台表演。空竹空竹又叫「抖嗡」,是一種著名的民間玩具。用兩根小竹棍拴線,纏在木軸上抖動,空竹高速旋轉而發出聲音,早在明末,北京的空竹就成為春季的玩具了,人們在胡同里、院落中抖響空竹,悠揚悅耳的聲響便在北京城內此起彼伏。

中國經典民間玩具,認出三個以上就老了



泥叫叫泥叫叫是一種可以吹的哨子,它五顏六色,外表塗上油後,又黑又亮又好看,適宜兒童玩耍。泥叫叫有很多種,如:鳥哨、魚哨、豬哨等。

中國經典民間玩具,認出三個以上就老了


九連環起源於古代民間,在清代,婦女兒童都喜歡玩九連環。九連環被國外認為是人類發明的最巧妙的玩具之一,其奧妙是開解方法的巧妙和複雜。撥浪鼓撥浪鼓本來是一種古樂器,後來失去奏樂的作用,成為兒童的玩具。撥浪鼓是一面小鼓,依*繫於兩側的小球擊鼓發聲。各個地區的撥浪鼓形狀不一,有長如腰鼓的,也有扁似大鼓的,還有四鼓疊加的,發聲時高高低低,響亮悅耳。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奇趣兒 的精彩文章:
您可能感興趣

這個經典國貨里,藏有幾代中國人的老回憶
這些國產品牌經典,能認識5種以上就說明你老了
世界上最危險的十處經典,中國佔了兩個!
中國經典名槍被「魔改」之後,你還認得出來么?
逆天之作,一群不會中文的老美卻把中國經典民歌唱絕了!
那些球星們可以吹一輩子的瞬間,都是經典中的經典
中國最經典的一次書法大賽,後面沒了
歷史上經典的三次插旗,為什麼說只有中國的才是最真實的?
國產劇中出現的經典美食,哪一部讓你看餓了?
愛情里最經典的8個短句,世界上最愛我的男人,已經嫁給了我媽
他用6萬拍出了一個經典,更拍出了自己的夢想!
世界最出名、最經典的7把突擊步槍,其中一把是我國國產的!
世界上6把最經典、最著名的手槍,有一把就是我國國產的!
十一國慶,發個笑話給你,太經典了
這些經典老國貨,看起來不咋的,但第三款卻被號稱為「乾燥救星」
中國最經典「國貨」:見過證明你就老了
直擊:民國8位經典男閨蜜,有一種男人,讓你更懂自己
愛情里最經典的10個短句,這個世界上,誰失去誰都沒大不了的
世上本沒有經典,裝的人多了,也就有了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