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絕症病人想要放棄自己的生命,我該不該鼓勵他撐下去

絕症病人想要放棄自己的生命,我該不該鼓勵他撐下去

文|曾於里


某種意義上,「要不要鼓勵絕症的親人活下去」的分歧,牽涉到的很可能是生死觀的不同。漢文化避諱談死亡,所以我們恐懼死亡、拒絕死亡。但實際上,死亡從來都是生活的一部分,有生有死,就像沒有人會因為死亡的存在而拒絕活著,我們也不能因為活著而掩耳盜鈴般地假裝死亡從不會降臨。


「知道」(nz_zhidao) 跟你談談如何生與死的選擇。

最近《奇葩說》一個「痛苦的絕症病人想要放棄自己的生命,我該不該鼓勵他撐下去?」的辯題,引起了網友的廣泛討論。很顯然,這是一個沒有準確答案、也無法分出勝負的題目。


許多網友在看完這期節目後,留言講述了自己曾因親朋病重面臨著這一艱難抉擇的時刻,無論是選擇鼓勵或不鼓勵,其出發點都是因為愛。因為愛他,所以不忍心他再忍受痛苦;因為愛他,所以不忍心他離開世界……而愛與愛之間,從來是難以分對錯的。因此,誠如馬東所言,這個辯題的意義不在於給出一個準確的答案,只要它能夠引起我們關於生死的思考就足夠了。今天再次討論這個話題,也抱著這樣的出發點。我們無意於分對錯,而是企圖通過一些優秀的電影作品對這個問題的思考,加深大家對生死的理解。


目之所及,幾乎所有相關的電影中主人公都選擇讓親人尊嚴地離去,他們這麼做是出於什麼理由?他們又是如何看待生死的?


「我不忍心看著你痛苦」

法國電影《愛你長久》(2008)中,妹妹把假釋出獄的姐姐接到家裡,她曾犯下弒子大罪。父母絕口不提關於她的事,妹妹對她疑惑難解,妹夫對她心懷芥蒂。朱麗葉為什麼要殺了自己的孩子?這個未解之謎像根緊繃的弦,綳在每個人心裡。但朱麗葉對此諱莫如深,她冷靜的臉讓人不知是因為淡漠還是因為痛苦。直到妹妹發現小Pierre的照片,還有寫在化驗單背後的那首詩,真相才被得知。


小Pierre始終處在疼痛之中,在疼痛之中,她向母親請求死亡:「若你有一天終須死去,請在我之後。」妹妹痛苦地質問姐姐,為什麼不請求她們的幫忙?朱麗葉說,小Pierre在痛苦中受煎熬,沒有人能夠幫他什麼。她親手殺了小Pierre,獨自守住秘密,忍受了15年的牢獄之災,承擔著不為他人所知的痛苦和孤獨。


《愛你長久》劇照(電影截圖)


當親人忍受煎熬時,我們常會暗自禱告上天,願為親人承受一切。可是真實的肉體疼痛從來無法被替代,於是朱麗葉選擇讓兒子從痛苦中解脫,為此她甘願長久地生活在失去兒子的痛苦中。似乎只有以這種慘烈的方式,疼痛得以傳遞和轉移,她才能夠替自己的兒子忍受煎熬。冰島影片《火山》(2011)中的老頭漢克斯也是如此。在老伴嚴重中風後,他不顧子女反對把妻子帶回家親自照料,小心翼翼無微不至。但是妻子的中風會帶來嚴重的頭痛,當時家裡沒有嗎啡,他也不會打針,而護士只有白天會過來。當妻子的疼痛發生在夜晚時,他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他抱著她,像她一樣發出呻吟。愛人在自己的面前如此痛苦,而自己卻無能為力,這種絕望可想而知。他選擇用枕頭捂住妻子,讓她死去。其餘的罪惡與痛苦,他願意獨自承受。


《火山》劇照(電影截圖)

我們常常以為病人的痛苦是肉體上的,可實際上,很多時候他們同樣忍受著巨大的精神折磨。在第77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深海長眠》(2004)中,雷蒙高位截癱只能永遠躺在病床上,他堅持想死堅持了三十年,但身旁的親人都不願意他離去。他一心求死甚至成了一個個公共事件,反對者勸他:你沒有太多肉體痛苦,有親人陪伴,這不很好嗎?但對於雷蒙來說,精神上的疼痛於他尤甚。他曾經是一個多麼熱愛自由、熱愛跳水的人啊,但如今他眼睜睜看著這些美好在眼前卻觸不可及了——這是比死更難以忍受的。他無數中冥想自己能夠脫離病床,在外飛翔,擁抱他曾觸不可及的一切:陽光、湛藍的天空、山坡、微風、金色的沙灘、擁吻心愛的女人……正因為他知道健康生命的價值,他才會毅然決然地渴望著死神的擁抱。


《深海長眠》劇照(電影截圖)


「至少可以尊嚴地死去」


比利時電影《直到永遠》(2012)由真人故事改編,電影聚焦的是比利時第一位接受安樂死的病人馬里奧?韋斯特拉特的真實經歷。他一邊與病魔做鬥爭,一邊不斷推動著安樂死在比利時的合法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他質疑:「為什麼怕疼的尊嚴,不被允許和尊重?」對於絕症病人來說,疼痛並不僅僅是疼痛本身,疼痛也關乎尊嚴。當年邁的母親幫他從輪椅上抱下,因失重差點跌倒,他無比內疚,反覆對母親說對不起:「看看坐在這的我,39歲,39歲,又重新成為嬰兒。」這一刻,赤身裸體、無能為力的他沒有尊嚴。


《直到永遠》劇照(電影截圖)

《深海長眠》中,雷蒙愛上了美麗的女律師朱麗婭,他為她著迷。但那個夜晚,他聽見了朱麗婭在身後暈倒,卻無法翻身下床扶起她。那一刻,他驚恐地呼救,一遍又一遍。近在咫尺的愛人倒下,他卻無法施救,這一刻驚惶無措的自己沒有尊嚴。因此雷蒙說:「對我來說,尊嚴地活著是不可能的,但我至少可以尊嚴的死去。」在榮膺第65屆戛納金棕櫚、邁克爾·哈內克大名鼎鼎的《愛》(2012)中,喬治與安妮是廝守一生的退休音樂教師。電影開篇是他們去聽音樂會,這個片段其實是他們過往生活的一個縮影:優雅、體面、受人尊敬。但是當安妮突然患病,頸動脈栓塞手術失敗之後,她被疾病判處了死刑,半身不遂,癱瘓在床。


他們的經濟能力絲毫不必為治療和看護髮愁,真正發生變化的是,他們的相處模式、他們的生活質量,以及他們的心態。安妮的情況越來越越糟,她的生活起居都需要有人照顧,並且一天天地失去了行為和自理能力,這對於一生優雅體面的安妮來說是生不如死,對於喬治來說同樣是種折磨。如果活著是苟延殘喘,彼此之間變得狼狽不堪,尊嚴地死去會否是更好的選擇?


《愛》劇照(電影截圖)


或許是吧,所以HBO的電視電影《死亡醫生》中,傑克·科沃基恩才嘗試幫對生活失去希望的病人施行安樂死,即便遭到眾人反對甚至身陷囹圄,他也在所不惜。

「去睡吧,你已疲倦,有緣再聚」


某種意義上,「要不要鼓勵絕症的親人活下去」的分歧,牽涉到的很可能是生死觀的不同。就像馬東講的,世界上絕大部分宗教都是從生死開始的,但我們漢文化從來都避諱談死,因此在這一問題上,我們往往都是從愛、倫理等角度談,而沒有正視死亡本身。《直到永遠》中,在馬里奧?韋斯特拉特準備安樂死前夕,他的親朋好友聚在一起為他開了一個告別會。其中他的一位朋友有一段發言,相當觸動人心。「這裡出現了一個哲學上的兩難處境,如果要截肢的話,那我們是不是情願沒有過胳膊?如果必受此痛苦,那是否我們寧願從未與你同享幸福?反正我可不這麼想,事實上我認為所有人都不這麼想。沒有人想要錯過一個瞬間,包括此刻這個瞬間,我們會因為你將離去而祈禱,悲痛,但是我們會因為你曾來過而慶祝,所以去睡吧,你已疲倦。明天樹木依舊會在,但是它們卻會忘卻直立的方法,明天風兒依舊會在,但是它們會忘卻前進的方向。明天我們也會在,你兒子也會在,他會變得比你更聰明,那並不是個困難的事情。我們會告訴他人所有關於你的事、所有你的發現,我們會再次挺起胸膛,你用拐杖都能做到,我們有什麼理由做不到?我們曾經太過於享受仰望天空,所以恐懼夜晚,我們會學著享受失去你的痛苦,這痛苦承載著我們曾經的歡樂、承載著認識你的感激之情,你不會在了,但你也會一直與我們同在。十分感謝你!」漢文化避諱談死亡,所以我們恐懼死亡、拒絕死亡。但實際上,死亡從來都是生活的一部分,有生有死,就像沒有人會因為死亡的存在而拒絕活著,我們也不能因為活著而掩耳盜鈴般地假裝死亡從不會降臨。遺憾的是,我們一直在這麼做,我們對於絕症病人的安撫和挽留都是自欺欺人式的:你要好好活著啊,活著很美好啊,我們離不開你……


但就像黃執中那段辯詞說的,「我不想聽你一直告訴我,你有多捨不得我,我想聽的是你會多麼懷念我;我想聽的不是你不斷告訴我,我還有什麼事情還沒做,我想跟你聊的是,我這輩子已經完成了什麼……」我們必須學著接受死亡是活著的一部分、死亡是必然降臨的節日這一事實。既然你想跟死神走,那麼「我們會因為你曾來過而慶祝,所以去睡吧,你已疲倦」。除了接受死亡,我們還得學會看淡死亡。看淡死亡並不是說輕視活著,看淡死亡只是為了讓生與死之間的邊界不那麼巨大而永恆,讓親人離去的痛苦不是「天人永隔」、「生離死別」這些成語所形容的那樣永不消弭,而是像蔡康永說的,「人生是一場大party,你們要享受這個party,不要為我悲傷,我只是先走了而已」。看淡死亡,不僅是為了讓活著的人更好地活著,也是讓逝去的人始終與我們同在——從不因為死亡的事實改變。「我們會學著享受失去你的痛苦,這痛苦承載著我們曾經的歡樂、承載著認識你的感激之情」,如果一生緣分至此,那我們有緣再聚,十分感謝你!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周知道 的精彩文章:

星座相親靠譜嗎?
僅僅兩個月 為啥網盤都「玩完」了?
天上不會掉餡餅,手機也不會
您可能感興趣

主人,我很疼,請你不要放棄我
只要你不放棄自己,沒有人能放棄得了你
我得了癌症,你放棄我吧——不!
如果你放棄了自己,我們也會放棄你
當你想要埋怨,放棄自己時,她的經歷可以救你
查出孩子得病所有人勸她放棄,她卻堅決要把孩子生下來
媽媽們該不該為孩子放棄自己的生活?
你都不要我了,我為什麼不放棄
不是放棄你了 是我終於放過我自己
姑娘,不要在別人還沒放棄你的時候放棄你自己
我們對自己要永不放棄
我師父說,雖然生病了,不要哀怨、放棄
擦亮你的夢想自己不要放棄
不要自己放棄自己
是他鼓勵我們堅持不放棄
分享我的故事,大家一起控糖!人生要不斷進取,我們決不放棄!
我可以輸,但我絕不放棄
「只要孩子願意學,我們就決不放棄」
曾經為了你,我放棄了自己所有的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