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安岳玄妙觀:玄之又玄 眾妙之門

安岳玄妙觀:玄之又玄 眾妙之門

安岳玄妙觀:玄之又玄 眾妙之門



有人喜歡大肆破壞,有人願意默默保護,廖國正老人十餘年來獨自守護著玄妙觀里的石窟。(甘霖/圖)

玄妙村裡有條玄妙路,玄妙路通往集聖山,集聖山上有座玄妙觀。四川省安岳縣鴦大鎮的這座集聖山,唐人左識相為蒼生開鑿了諸多石窟,也將他悲涼、傳奇的一生刻在了岩壁上。至此,本版已經介紹過唐、宋、元三朝的道教石窟,作為中國歷史長河中道教藝術的代表作,也許不如雲崗、龍門等佛教石窟那麼熠熠生輝,卻是堪稱「最中國」的石窟藝術。


集聖山上,誰識左識相心中悲涼


大唐開元六年(718)的一天,劍南道安岳郡人(今四川安岳縣)左識相早早起身,喚來車夫套好馬車,往集聖山(也稱白羊山)上的玄妙觀駛去。這幾天,左識相每每從噩夢中驚醒,早些年的行伍生涯一直在他心中縈繞,久久不去。


左識相本一心向道,祈望託身黃老,豈料天有不測風雲,一日忽被郡中官吏強征入軍,和進攻松潘的吐蕃軍隊作戰。征戰中,左識相眼看著軍營中的弟兄一個個倒下,他也如風雨中的落葉一般飄零無依,「百命殂亡,血流邊丘,槍刀寄痛」。幾年後,九死一生的他放下兵器,回到故鄉,只可惜手上早已沾滿鮮血,那些刀光劍影已成為他內心久久不能平息的夢魘。左識相重新拿起道經,在道士李玄則安排下,他與父親拿出平生積蓄,在集聖山岩壁上開鑿了諸多道龕,並將自己的經歷鐫刻在《啟大唐御立集聖山玄妙觀勝境碑》(以下簡稱《勝境碑》)中,這則唐碑也成為我們了解左識相與玄妙觀的窗口。

或許從開元六年起,開鑿石窟的工程便開始了,並一直持續到天寶七年(748)方才完工。左識相生活的唐朝,信仰太上老君很是流行,這背後其實隱藏著政治密碼。太上老君姓李名耳,唐朝也是李家王朝,這個偶然拉近了唐朝與太上老君的關係。民間傳說唐高祖李淵每每在戰場上處於下風時,太上老君便派出神人前來相助。《唐會要》記載:「武德三年(620)五月,晉州人吉善於羊角山見一老叟,乘白馬朱鬣,儀容甚偉,曰:『為吾語唐天子,吾祖也,今年平賊後,子孫享國千歲。』高祖異之,乃立廟於其地。」這個老叟便是太上老君,李淵改羊角山為龍角山(位於今天山西省臨汾市境內),修建老君廟,取名伏唐觀加以祭祀。就這樣,李耳與李淵的祖孫關係正式確立,唐朝皇室的家譜得以神化。


唐朝歷代君主皆視老君為祖先,建寺立觀,不斷加封尊號,唐高宗李治封老君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李隆基先是加封為「聖祖大道玄元皇帝」,此後又追封為「大聖祖高上大道金闕玄元天皇大帝」,並將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五帝皆加上「大聖皇帝」之字,太穆、文德、則天、和思、昭成五代皇后皆加「順聖皇后」之字,使得唐朝開國以來的帝、後與太上老君聯繫起來。那時候,太上老君的圖像在唐朝的每一個郡縣流行,成為石匠手中的新樣式,走在縣城的大街小巷,幾乎能聽到每個書生誦讀《道德經》的聲音。


返回故鄉的左識相,難免不被這股熱潮左右,他找來工匠,雕刻了這龕恢弘的太上老君龕,高280厘米,寬250厘米,進深100厘米,這也是中國迄今最大、最繁複、雕刻人物最多的唐代老君龕(福建泉州清泉山中的宋代太上老君高563厘米,為中國最大的圓雕)。太上老君慈眉善目,長須及胸,右手持蒲扇,趺坐在三層仰蓮瓣上,胸前有一隻三腳夾軾。老君兩側各有一真人,頭戴蓮花冠,身著寬袖大袍,雙手持笏站在蓮台上,真人兩側又各有一女真。老君周圍排列著十二個護法神,它們是道教神將「六丁六甲」。龕的上下各有十三、十二位真人像,下層真人像之下又有十二位婀娜多姿的女真人。


唐代佛教同樣興盛,安岳境內的卧佛院、圓覺洞、月亮灣都留存諸多佛龕,尤其是卧佛院岩壁上長達23米的卧佛,曲眉豐頤,慈祥端莊,想來當時縣裡的能工巧匠不少。

安岳玄妙觀:玄之又玄 眾妙之門


(梁淑怡/圖)


太乙真人,哪吒師父的真實面目


2015年夏天,我驅車到安岳縣鴦大鎮,尋訪玄妙觀。玄妙村裡有條玄妙路,玄妙路通往集聖山,集聖山上有座玄妙觀,村裡的一切,都帶了「玄妙」二字。《道德經》說,「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玄妙村是個寧靜的村落,這裡似乎還停留在上世紀60年代,農田環繞,果樹成蔭,青瓦小院點綴其中,黃昏時分,煙囪里騰起裊裊炊煙,柔暖的暮光灑在被青苔染得發綠的青瓦上,頗有「桃源」之感。沿著荒草叢生的古道走上山去,穿過一片茂密的竹林,集聖山就在眼前了。


集聖山上有塊蘑菇形巨石,79個大大小小的龕窟、1293尊造像就雕鑿其上。我曾看過一張拍攝於上世紀80年代的照片,當時石窟暴露在荒野之中,周圍堆滿了秸稈,雜草爬進龕窟,在那些天尊、真人身上開花結果,石灰書寫的「提高警惕 保衛祖國」八個大字清晰可見。眼前,一間簡易的瓦房總算能為這些「神靈」擋風遮雨了,大門常年緊鎖,只有農曆初一、十五上香的日子才開,在大多數時候,玄妙觀落寞又難得清靜。

好容易聯繫到了文管員廖國正,他趕到山上天色已暗,我只得悻悻而回,約好明天上午再來。第二天來到集聖山時,廖國正已經在等我了。推開簡陋的木門,那些唐代龕窟在我面前次第出現,我驀地覺得,左識相與鄉鄰們從未離開,他們的故事就隱藏在那些斑駁的龕窟中,一回溯,一觸碰,便繪聲繪色地講述起來。


當年,左識相與父親畢全生之力,在玄妙觀營建石窟。公元730年,左父業已過世,救苦天尊乘九龍便是左識相為他開鑿的。


救苦天尊身著道袍,頭戴道冠,腳踏蓮台,蓮台下有九條飛龍;天尊右側站立一位裸上身、系短裙的力士,青筋暴露,小腹微微隆起,都說唐人以肥為美,不想威武無比的力士竟也有小肚子;左側的天王上身著明光甲,肩圍披巾,腹部系有鶻尾,下身著獸面護腿,腳踏地鬼。《唐六典》記載的唐朝鎧甲有十三種,最流行的還是明光甲,此甲胸、背位置有兩片圓形或橢圓形的「護」,在太陽照射下閃耀「明光」,因而得名。


說起救苦天尊,讀者或許覺得陌生,如果說起太乙真人,恐怕就熟悉多了。他是哪吒的授業恩師,傳授哪吒三頭八臂,還慷慨相贈乾坤圈、混天綾、九龍神火罩、火尖槍、風火輪、陰陽劍、金磚等法寶。

幼時讀《封神演義》,最羨慕的神仙就是哪吒了,他的師父寶貝眾多,就算做了天大的錯事都有師父兜著。其實,道教中的太乙救苦天尊地位更為尊貴,是在《真靈位業圖》中排名第一等級的「先天尊神」。太乙救苦天尊的神奇之處,是能將亡者從地獄中拯救出來,只要他座下九頭獅子一聲吼,地獄之門隨之打開。


唐代的中國,陰森、恐怖的地獄觀念已經浸透到社會的各個階層,佛教的地藏掌管著地獄,鐫刻著《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的經幢更是肩負著度亡死者的功能,將經咒刻於高幢之上,能讓在地獄中受苦的亡靈往生凈土。道教接受了佛教的地獄觀念,以酆都大帝、東嶽大帝掌管地獄,並創造出太乙救苦天尊這樣的地獄拯救者,這或許也就是左識相為何會為亡父開鑿救苦天尊的原因了——在崇尚孝道的中國,沒有人願意父母在幽暗的地獄經受折磨。


飄逸淡雅,純正的中國美學


為母親古五娘,左識相也捐資開鑿了諸多道龕,「為慈母古五娘造東西真像廿軀,小龕卅二刊軀,刊軀天真□上下飛天、神王□□□□□□□□/重宮閣。(『□』為石碑上難以辨認的字體)」碑文中的「重宮閣」,或許就是岩壁上那些亭台樓閣了。樓閣依崖而鑿,高約1米,厚重的斗拱,圓鼓的柱礎,屋頂兩端有鴟尾,上懸風鈴。樓閣下層並排站立兩位菩薩,瓔珞周身,飄帶飛舞;上層是龕「天尊說法圖」,天尊左右有一力士、一天王。


《道德經》中說,「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教起初認為無形無象的「道」孕育了天地萬物,並不倡導造像。相反,佛教被稱為「像教」,無論僧人觀像禪修也好,或是百姓開龕祈福也好,都需要開鑿石窟。佛教傳入中國之初,道教尚能恪守教義,後來,眼看佛教石窟開鑿得熱火朝天,百姓趨之若鶩,道士也請來石匠,將道教諸神刻到了岩壁上。道教借鑒了佛教開龕的傳統,一直難以擺脫佛教美術的窠臼,比如天尊說法圖、老君說法圖的布局,便是從佛教的釋迦說法圖、彌勒說法圖衍變而來,女真也是模彷彿教的菩薩。雖然如此,道教一直試圖將中國元素融於其中,使之更加中國化,這些亭台樓閣,便是對此最好的註腳了。


這並非偶然,越來越多的中國元素在唐代融入石窟。佛教中,佛祖生有肉髻,而中國道士是戴冠束髻的,因此老君、真人的頭髮都攏成髻;真人手中持的笏板,又稱手板、玉板或朝板,早在商朝便已出現,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時的工具,文武大臣雙手執笏以記錄君命或旨意。這些地道的中國元素,也是我們在野外判斷道教與佛教石窟的主要依據。


玄妙觀的天尊、真人身體頎長,面容清秀,大有隱逸脫俗之感。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曾畫過道教作品,在《畫雲台山記》中,他寫道:……畫丹崖臨澗上,當使赫巇隆崇,畫險絕之勢,天師坐其上,合所坐石及蔭,宜磵中,桃傍生石間。畫天師瘦形而神氣遠,據澗指桃,回面謂弟子。顧愷之的這段話,歷來是研究中國道教繪畫的重要資料,道教根源於中國文化,追求一種飄逸、淡雅、俊秀的美,在經歷了長達數個世紀的混沌與模仿之後,安岳玄妙觀的道教造像逐漸擺脫了佛教石窟的桎梏,那些天尊、真人,如同一位位隱逸在山林中的隱者,我稱之為「最中國」的石窟——體現了純正的中國文化。

安岳玄妙觀:玄之又玄 眾妙之門



玄妙觀里有著迄今為止發現的唐代最大、最繁複、人物最多的「老子說法圖」石龕,可惜被破壞嚴重,一尊尊道家神仙都變成荒誕的「無臉人」。(甘霖/圖)


時光的帘子,遮不住劫難與遺存


早飯過後,吳文碧婆婆來到集聖山,她家的菜地就在山上,地里的紅苕尖再不摘就老了,只有割下來餵豬。吳婆婆只要一抬頭,她就能看到岩壁上的龕窟,看到那些天尊、真人。自打19歲那年嫁到玄妙村,她就守著這幾分地,跟玄妙觀做了大半輩子鄰居,也見證了玄妙觀的風雲變幻。玄妙觀石窟大多肢殘體破,有的甚至被連根剷除,留下一個個刺眼的疤痕。我問她原因,她嘆了口氣,給我講起了往事。


玄妙觀原有大殿七重,道士數十,遠近聞名,自古香火頗為旺盛。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道士走的走,散的散,玄妙觀改為了村裡的小學。她的先生在山上念了幾年書,那時候男生都喜歡在蘑菇形巨石上做遊戲,膽大的還從石頭上跳下來,他們在龕窟里鑽來鑽去,捉迷藏,「鬥地主」;女生則覺得那些張著嘴、吐著舌頭的力士太可怖了,天一黑都躲得遠遠的。


又過了十多年,黃桷公社(當時玄妙村隸屬黃桷公社)三大隊的幹部覺得玄妙觀是封建餘孽,在村裡招募了李通壽、李通義兩個石匠,專門負責上山打石窟,一天記十個工分。兩人早上來,晚上回,鑿了兩個星期,女真秀美的面龐、老君慈祥的微笑、天王威武的身軀,被一鑿鑿剷平,碎石落了一地,上世紀80年代有人在山上挖出過真人的手臂、力士的腿、老君的臉,可惜再也無法復原了。李通壽、李通義還細心地把《勝境碑》上的楷體小字鑿得面目全非,令這塊唐碑缺文少字,並刻上當時流行的反迷信的口號。他們對自己的「改造行動」頗為滿意,完工下山。過了些年,李通義忽然失明了,就在一次趕集回家的路上,毫無預兆,莫名其妙;李通壽為此惶惶不可終日,後來患病去世了。村裡人都說他們得罪了老君,遭了報應。


恢宏的玄妙觀也被拆除,上好的木料被運下山修房子,那些巨大的柱礎實在搬不下去,就砸爛了扔在地上,連小學的乒乓球桌都是用老柱礎堆起來的。吳婆婆領著我,找到了這張乒乓球桌,柱礎長、寬約70厘米,四面刻有神像,可以想見玄妙觀昔日的規模。


唐代道教石窟在中國並不多見,除了安岳,仁壽千佛寺、壇神岩,丹棱龍鵠山,劍閣鶴鳴山、王家河也有零星分布。仁壽壇神岩的「並列真人龕」有造像三十五尊,都似常人大小,體形修長,神態高雅,工匠只用寥寥幾根線條便把人物勾勒出來,頗似中國畫的「鐵線描」,被譽為岩壁上的《八十七神仙圖》。劍閣王家河、天馬山的道教石窟,地處荒野無人問津,那些天尊、老君的容貌正在慢慢消逝,雜草枯了黃,黃了枯,如同一面時光的帘子,將石窟封存在深山之中。不過,在我看來,安岳玄妙觀或許更能稱為唐代道教石窟的代表——太上老君龕隱藏著唐代的政治密碼;身體頎長、面容清秀的真人,將中國式審美體現得淋漓盡致。


天寶七年,經過近30年的開鑿,左識相捐資的道龕陸續完工,這位傳奇小人物從此消失在浩如煙海的歷史中。但在他的影響下,鄉民們紛紛捐資開窟,小小的集聖山上洞窟鱗次櫛比,儼然洞天。我們或許可以想像,晚年的左識相一襲道袍,手持《道德經》,在集聖山上逍遙自得,雖有黃老之學加持,也難以預料到1200多年後,他為蒼生祈福的心血之作會被毀於一旦,這對經歷過戰爭通過宗教重新獲得心靈平靜的左識相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為何唐代道教石窟多在巴蜀之地?


迄今所見的唐代道教石窟,大多在四川、重慶境內。從石窟的歷史來說,盛唐之後,北方、中原再無大規模石窟開鑿,尤其是安史之亂與黃巢起義,叛軍兩次攻佔長安,唐玄宗、唐僖宗入蜀避難,大唐帝國陷入亘古少見的動亂之中,北方盛極一時的石窟相繼衰落,巴蜀則接過了中國石窟的接力棒,佛教石窟如雨後春筍一般興起,道教石窟也在此時遍地開花;而從道教的歷史來說,東漢末年,張道陵在蜀中創立正一道,正一道的「二十四治」,即24個傳教點,如陽賓士、鹿堂治、鶴鳴治、北賓士、本竹治等等,大多在今四川、重慶境內,巴蜀道教淵源頗深,這是唐代道教石窟得以興盛的土壤。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方周末 的精彩文章:

閱讀關乎救贖
馬鈴薯的名堂
不是一個假嗓、一個扮相就能成為梅葆玖
就這樣激發市民閱讀
您可能感興趣

玄關,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范曾老子出關圖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進門玄關裝修風水事項
眾妙之門,玄之又玄,玄關的風水不得不看!
六個玄之又玄的未解之謎,宇宙太大目前無法揣摩
武則天乾陵千年未盜之謎 玄之又玄
海賊王:玄之又玄的六個惡魔果實能力者,不是弄靈魂,就是改壽命!
玄之又玄的八字格局-傷官見官,為禍百端?
玄之又玄的辟穀,竟是打法規「擦邊球」的騙局?
6個玄之又玄的未解之謎,神秘藥方是否真實存在?
5個難解的魚類未解之謎,大海玄之又玄!
玄之又玄的八字格局-偏印格
真實的占卜經歷,玄之又玄,又讓我不得不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