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司馬懿的親弟弟司馬孚,為何至死對曹魏忠貞不渝

司馬懿的親弟弟司馬孚,為何至死對曹魏忠貞不渝

本文是【大鵬說《通鑒》之65】


上回【大鵬說《通鑒》】「三國時代哪個皇帝的武略堪比曹操,文采勝過曹植,卻被人一槍斃命」中說到,曹魏的第四個皇帝曹髦一時雞血上涌,帶領手下幾百壯士搖旗吶喊,要去幹掉其心路人皆知的司馬昭,反被司馬昭手下一槍挑於御輦之下。


此事一出,洛陽城內頓時伙呆。

百官們真真是呆住了,沒有一個人敢站出來叱責司馬昭的弒君行徑,沒有一個人敢在皇帝的危急時刻挺身而出。司馬昭對此事沒有發表重要講話之前,竟然沒有人敢出來為氣絕身亡的皇帝收屍。

司馬懿的親弟弟司馬孚,為何至死對曹魏忠貞不渝



在百官們呆若木雞之時,只有一個81歲的老人飛奔而去,將身體逐漸變冷的曹髦,抱到自己腿上,痛哭流涕:陛下被殺,是老臣的罪過,「殺陛下者,臣之罪也」。

這個81歲的老人身份很特殊。他是司馬昭的親老叔,司馬懿的親弟弟,司馬家族的元老——司馬孚。


正是這種特殊的身份,使司馬孚有這樣做的資本,因為司馬昭奈何不了他。


但也正是因為身份特殊,司馬孚的行為顯得頗為怪異。司馬氏滅魏成晉,他司馬孚是大大的既得利益者,卻偏偏要扮演一個對曹魏忠貞不渝的「純臣」角色。


更值得玩味的還在後面,當曹魏最後一個皇帝曹奐把皇位禪讓給司馬炎,離開洛陽皇宮之時。又是司馬孚,握著曹奐的手,「流涕唏噓,不能自勝」,對著已經下台的曹奐表忠心,我司馬孚生是大魏的人,死是大魏的死人,「臣死之日,固大魏之純臣也」。

司馬懿的親弟弟司馬孚,為何至死對曹魏忠貞不渝


但你如果就此認為司馬孚是在亂世之中維持君臣大節,踐行曹魏核心價值觀中「愛國」要義的忠誠楷模,那就太小看司馬孚,或者說把司馬孚拔得太高。


事實上,如果仔細梳理司馬孚在魏晉之際的所作所為,我們就會發現,每當司馬氏建國大業遇到危機時分,都能發現他的身影。


在【大鵬說《通鑒》】「夾在司馬懿與司馬昭中間的司馬師,這鱉孫真中」一文中,大鵬曾說到,司馬門是對高平陵政變成敗有著生死攸關意義的一個重要地點,而當時率軍攻打司馬門的統帥有兩個,一個是司馬師,另一個就是司馬孚。


司馬懿死後,司馬師繼承乃父事業,接管曹魏大權,欲伐吳以樹立威信,結果在東關(今天安徽省含山縣西南)被諸葛恪打得大敗而歸。此時,又是司馬孚率領二十萬大軍,在新城(今天安徽省合肥市)擊敗諸葛恪,穩定了戰線,維護了司馬家族的權威。

在魏晉禪代之初,還是司馬孚以太宰、都督中外諸軍事的身份,總管內外軍政事宜,坐鎮中央,穩固四方,確保政權穩定的從曹家轉移到司馬氏手中。


這就是司馬孚,對曹魏政權忠貞不渝,卻又必須為司馬家族的未來拚死搏鬥的司馬孚。


對司馬家族命運,司馬孚作為元老,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對曹魏政權興亡,司馬孚作為重臣,有忠貞死節的義務。

中國古代崇尚家國同構,當代政治術語常言家國情懷。但對司馬孚而言,他的家族國家是敵對的,並非一體。他的家國情懷是分裂的,並不一致。


在司馬家族化家為國的關鍵時刻,司馬孚要挺身而出,拚死一戰,為家族保駕護航。


在曹魏政權人亡政息的無多時日,司馬孚又屢屢嘆息,深深自責,為國家守節盡忠。


在家行孝,入朝盡忠。司馬孚想要維持忠孝兩全的平衡,但在魏晉禪代的政治漩渦中,他又做出了家族利益為重的實際政治選擇。如果司馬孚果真以曹魏為重,那他只要躺著不動,完全不參與司馬氏的政治運作,那司馬家族滅魏成晉的反革命事業至少不會進展得那麼順利。


魏晉之際,家國矛盾,國家利益、家族利益孰輕孰重、孰先孰後,已經成為當時士人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司馬孚家先國後的選擇,只是當時士人集體政治取向的一個縮影。


在魏末晉初,我們很容易發現這樣的政治現象,支持魏晉禪代的官僚階層,其父輩都是曹魏政權的開國功臣。換句話說,為了家族利益,官一代們拋棄了大漢,選擇了曹魏。同樣為了家族利益,官二代們重新拋棄了曹魏,選擇了司馬晉朝。


當國家的凝聚力讓位於家族的向心力,始終未能重新建立臣民對國家忠誠的司馬晉朝,已經埋下了旋踵而亡的政治隱患。


親愛的朋友,如您喜歡本文,請關注大鵬微信公眾號「大鵬說書(賬號dapengshuoshu)。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鵬說書 的精彩文章:

毛主席的遠見與蔣介石的短視,在這件事上最明顯
夾在司馬懿與司馬昭中間的司馬師,這鱉孫真中
扶不起的阿斗劉禪,如何降服曹操的侄子夏侯霸
是誰在長坂坡抓了劉備的兩個女兒
關二爺走麥城,好大一盤棋
您可能感興趣

三國時期魏國第一長壽人!司馬懿的親弟弟司馬孚!
曹操心有所念的女人,俘虜過後竟成王妃,最後做了司馬懿的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