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楊大偉:自媒體時代下的藝術傳播思考

楊大偉:自媒體時代下的藝術傳播思考

來源:美術報


毫無疑問,隨著微博、微信等網路平台的不斷完善,以微博、微信為展示媒介的藝術推廣日趨頻繁。這種基於手機、電腦等移動終端的展覽形式,利用網路空間的外延性,將藝術作品的空間範圍外延放大,增強了藝術傳播速度和覆蓋面,成為一種極具時效性的藝術傳播方式。


自媒體不僅改變了信息傳播的速度,還改變了人與媒體的關係。馬歇爾·麥克盧漢在《理解媒介》一書中就揭示了媒介如何作為人的延伸進而參與社會文化結構的塑形。媒介不僅意味著信息呈現的狀況,還意味著人們參與媒介的不同程度和模式,及其對社會組織結構的影響。讀者、作者身份的不斷切換,帶來一種新的閱讀交流方式,閱讀的關注點從閱讀文本向閱讀自己悄然轉變。不僅僅是作者在互動過程中不斷地反覆閱讀自己的文字,而更在於網路發言的關注點從「我說了什麼?」轉向「誰在關注我」。這正應驗了麥克盧漢的斷言:「我們自身變成我們觀察的東西」。這種轉變很快導致網路向高級的自媒體結構進化。

當下,自媒體正悄然改變著我們身邊的文化藝術生態,並使原有的藝術權力結構逐漸發生轉變。圍繞藝術話題的諸多微信公共平台,影響了紙媒原本建立的言論機制,甚至改變了作者、讀者二元結構。微信中作者和讀者之間的交流更為便捷和即時。同時,還創造了一種虛幻的平等和自我認定的權威,這也是微信很快吸引大量參與者的一個重要原因。


自媒體促使藝術傳播與價值影響悄然發生諸多變化。它成為每個人不可或缺的,甚至帶有依賴性的交流工具。與傳統媒體居高臨下的傳播不同,來自「朋友圈」的話語不斷潛移默化形成藝術感染力。自媒體時代意味著藝術領域人人都可能成為「評論家」。這一趨勢必然導致藝術話語權的下放,藝術傳播將不再單一地屈從於傳統精英化的傳播邏輯,原有藝術權力結構中的體制資源、展覽資源的壟斷優勢也將逐漸分化,因為自媒體的功能除了傳遞信息以外,更重要的是資源共享以及推廣。


任何媒介的內容都是另一種媒介,信息呈現速度的加快使得感知的重點從單個信息轉向了眾多信息呈現的整體外形和結構。對於繪畫藝術來講,內容顯然是眾多網友言論的彙集,它呈現的既有當下熱點也有過往的歷史。內容更多地體現出一種作者文本,作者利用文字和圖片作品構成空間,呈現著從觀點中顯形的作者。藝術家在微信上發布自己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即時記錄,更多地依賴圖像的自明性而非文本論述,把「我」變成自媒體呈現的直接內容。這種自我全景的傳達指向了一種新媒體化的趨勢。「我」便成為一種景觀圖像,隨即從作者、讀者二元互換形成的自我中心轉化成為展示觀看機制之下的自我景觀化和自我消費。


自媒體正在促進藝術生產力的解放,年輕藝術家獲得更多被關注的機會,互動式的交流有助於藝術家進一步反省自身,開闊眼界,藝術的風格傾向也更為多元。一些理念先進的藝術自媒體可能因此迅速崛起,成為具有一定感召力甚至影響潮流風向的藝術權力新貴。與此同時,藝術的生產關係也出現新的變化,藝術生產者、推廣者與消費者三方交流順暢,交互信息損耗大減,消費者可以直接參与到藝術創作環節,出現個性化訂製的消費模式。

自媒體正悄然改變我們身邊的文化藝術生態,並且瓦解原有的藝術權力結構,進而形成新的權力結構。批評的新生力量在交鋒與交流中成長,現實話語權在微信發布中的移植和發展對傳統媒體話語權產生了重大衝擊,新一輪的控制與反抗在新舊媒體之間展開。自媒體在技術層面上打破了傳統媒體話語權統治的基礎, 從而為公眾獲得話語權提供了可能。與有美術機構背景的「官方公眾號」相比,更多的藝術自媒體是草根組織。他們努力打造著在藝術界的個人品牌,同時也極具可能成為年輕人在多媒體時代下新的作品形態。


自媒體對於藝術創作的另一種反向作用力,體現在對依託原有既定的藝術權力獲得成功的藝術家,進行草根式的重新評判、過濾。或者說,他們已經演化為藝術領域的民主監督力量。自媒體憑藉其信息發布的便捷優勢給傳統紙媒帶來巨大壓力,因此引發的從閱讀到瀏覽觀看的行為轉換給傳統媒體帶來潛在的威脅。但是,藝術即便是在經過了無數次的革命與叛變之後,其追逐視覺傳達精神觀念的初衷卻依舊存在,而只要藝術的這一初衷未變,依託其生存的藝術類平面媒體就不會消亡;傳統紙媒所承載的深入討論也不會消亡。


藝術家作品被不同的自媒體平台競相傳播時,公眾所受到的影響是重疊的;對公眾的感官衝擊必然是多維的。同樣,藝術類型的區別也呈現出多種不同媒介相互跨越與交融的趨勢。自媒體時代藝術創作實現了巨量、快捷的圖文傳播,導致圖像文化進入主流。


總之,自媒體容易為藝術營造出更加個人化、雙向互動、信息量過剩的媒介環境。這些狀況,可以被視為新的藝術批評或認知正向傳統藝術傳播或批評模式發起挑戰的結果。在自我全景逐步替代個人寫作,在轉發信息逐步替代相互討論時,如何維持批判性討論中作者和讀者之間的張力,維持文本和景觀之間的差別,維持個體和世界之間的距離,或許是自媒體時代我們所有人繞不開的重要問題。


自媒體時代的藝術傳播現狀表明,當今藝術的媒介境遇同傳統相比已然發生深刻的變遷。誠然,真實性、典型性、深度性等傳統原則仍在不同程度上支持當今藝術的發展;但實際上,類型性、平面性和身體性已成為更加強勢的態勢。面對這種狀況,與其用拒之門外的凜然聲討,不如認真研究思考自媒體時代藝術傳播方式所帶來的新問題解決方式。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收藏 的精彩文章:

現代人關注什麼樣的藝術品
西方人的中國文物故事有幾分真
遊資作祟瘋狂的金絲楠木遇冷
資產荒與藝術品天價
藝術品收藏界的偽裝者
您可能感興趣

王慶松俗艷藝術和觀念攝影的代表
傳承、創新、傳播古箏藝術的梁先生
時代藝術大師群像之貝聿銘和他的建築
《大眾文化中的現代藝術》譯後記——吳毅強
中國的三大石窟藝術寶庫與佛教的傳播發展
李傑:美術史教學應從藝術本體出發
世界藝術史大會:「藝術」在不同文化中的涵義
【藝術的體操】
九雅藝術網:打造互聯網時代藝術新生態
劉大為:當代人物畫的藝術精神
屠殺的藝術:古代武器發展簡史
一位京劇大師與他放不下的藝術傳承——追憶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葆玖
中國盆景藝術大師陳思甫
當代書法藝術中的傳統與先鋒
姜苦樂:張大力在中國藝術話語體系籠罩的場景中創作
王蕾:美國的藝術贊助體系
清醒思考的藝術
中國當代藝術的社會歷史:「體制」與「當代藝術」關係
石魯:論藝術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