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梁漱溟:本著他思想的行動

梁漱溟:本著他思想的行動

重慶北碚的夏天,雖然熱,但是美。從盧作孚紀念館所在的嘉陵江正碼頭向四外眺望,真像單刀會裡關羽說的:「果然一派好江景也。」2015年暑假,我短居北碚,編完了《中國政治問題研究》和《我所建議的是什麼?》。或許,這再一次證明了北碚與梁漱溟先生的緣分。

梁漱溟:本著他思想的行動


梁先生居北碚8年,立功立言,功在書生參政與勉仁書院,言在《中國文化要義》。在《中國文化要義》的自序里,梁先生宣告,他要寫一本《現代中國政治問題研究》。說完這句話,他就前往北京。北京生活40年,他成為政治家和政治學家關注和研究的對象,但他並未寫出一本《現代中國政治問題研究》。


2013年,我受梁先生哲嗣梁培寬先生之命,開始編選梁先生法律政治方面的文集,思路一直沒有打開理清,直到此次造訪北碚。事實證明,這次我不僅編出來了,而且,我第一時間確定的題目,就是梁先生當時擬定的題目。這是巧合,也表示梁先生的文章里,一直有一根線索——能被愚鈍如我之人發現的線索。


既然在《中國文化要義》里,梁先生宣布他要寫《現代中國政治問題研究》,那麼我們也可以說,這兩本書分別就是梁先生著作的文化篇和政治篇,所以說,在歸納「文化要義」之後,梁先生開始總結「政治問題」。這也是「內聖外王」的現代展開,亦即「內聖篇」和「外王篇」。


問題帶來了答案,歷史暗示了前途

文化篇與政治篇,內聖篇與外王篇,也可以說就是思想和行動篇。


在《中國文化要義》里,梁先生自問自答式地說:


「他是一個有思想的人。」


或說:「他是一個有思想,又且本著他的思想而行動的人。」


這樣便恰如其分,最好不過。

是的,這樣真的恰如其分,《中國文化要義》對應的是「思想」,這本《中國政治問題研究》對應的是「行動」。當然,進一步界定來說,是「本著梁漱溟思想的政治行動」,有他的觀察和思考,也有他的志業、夢想和事功。


作為梁漱溟先生的兩本法政文選,我這裡編出的《中國政治問題研究》和《我所建議的是什麼》各有側重。前者側重學理性和問題意識,是他從行動中歸納出的梁版政治學和梁版憲法學。後者更側重政治實踐,是他在行動發表中的言論,言為行聲,言為心聲。


《中國政治問題研究》分為四編,前三編主要是梁漱溟對政治學一般原理的見解與闡發,對中國道路的思考以及基於其政治參與的思考;第四編主要是梁漱溟對憲法、法律的心得。


《我所要建議的是什麼?》共分三編。第一編「中國之地方自治問題」,集中展示了梁漱溟在鄉村建設和地方自治方面的一系列言論;第二編「吾曹不出,如蒼生何」,是梁漱溟作為意見領袖發表的系列看法;第三編「敬答一切愛護我的朋友」,可以說是「吾曹不出,如蒼生何」的下編,集中表現為梁先生在全國政協等會議上的發言,大部分展示了梁漱溟的睿智和風骨。


梁漱溟回憶政治史和政治事件的「憶舊談往」的文章,大部分未在此處收入;一些純技術的討論,例如《司法規例序》——這是他擔任司法部部長秘書時的職務作品,也未收入。這兩類文章,總體來說,和梁漱溟關注的「政治問題」關係較小。

梁漱溟並不是一個政治學家或法學家,他對於政治問題的研究,不是基於政治學原理或者法學原理,而是基於自己對中國文化、中國社會系統的獨立思考,基於行動中的認識和形成的經驗。以故,他有獨特的問題意識,能看到遠處和深處。本書的題記,我引用了梁先生一句未受關注但非常重要的話:「問題帶來了答案,歷史暗示了前途。」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誰帶著什麼樣的問題意識,誰就會看到什麼,得出什麼結論,而未來,正隱藏在當代關注的問題當中。梁漱溟正是如此。


梁漱溟的問題意識,使他的法政見解頗為出類拔萃。例如,1919年「五四」時期,他發表了《論學生運動》一文,對「五四」提出了「法律的歸法律」的看法。直到2009年「五四運動」90周年時,梁漱溟的這個觀點還能啟發於人。2009年5月,我發表了《作為法律事件的「五四」》一文,如果說該文受到關注,則所有的貢獻都應歸於梁漱溟。


到了2011年,一部集聚了大批知名演員的電影上映,儘管人物事件眾多,這部反映近代歷程的影片還是有梁漱溟先生的鏡頭,他的台詞是「要冷靜」。這句台詞還不錯,梁漱溟的問題意識是敏銳的,是帶著強烈的責任感的,同時也是冷靜的。

吾曹不出,如蒼生何


梁漱溟和張耀曾的淵源實在太深。二者是親人、是學友、是互助家族中的兩代精英、是「上下級」、是司法總長和總長秘書。


我想特別引用我述論張耀曾的書中對比張耀曾與梁濟先生的一段話,這有助於我們認識梁漱溟在梁濟和張耀曾影響下,形成思想而又青出於藍的過程。

梁漱溟:本著他思想的行動



張耀曾說:「受先生扶植熏陶者垂十餘年,情感之厚,理契之深,迥異恆泛。」梁濟之子、同樣與張耀曾情誼深厚的梁漱溟則說:「自幼師事我先父。」由此,作為恩人和師長,梁濟既是對張耀曾思想形成起了重要作用的人,也構成了觀察張耀曾的人文思考尤其是人生思考的參照系。同樣構成了參照系的當然還包括思想家梁漱溟。


1918年11月10日,梁濟自沉,自云:「吾今竭誠致敬以告世人曰:梁濟之死,系殉清朝而死也。」同時梁濟自我解釋:「吾因身值清朝之末,故云殉清,其實非以清朝為本位,而以幼年所學為本位。」


梁濟之死在當時引起思想界的震蕩,陳獨秀等皆有評論。數年後,徐志摩猶有評論:「梁巨川先生的自殺在當時就震動社會的注意。就是倡言打破偶像主義與打破禮教束縛的新青年,也表示對死者相當的敬重。」


梁濟是張耀曾的師長,卻又與張耀曾構成了「清末」與「民初」的舊新典型。所以,二人一方面血濃於水,交流思想,另一方面,卻在一些根本問題上頗有歧見。所以梁濟曾說:「吾不知前途何所底止?真堪向天大哭,吾知舉世皆不以我為然,即親如張蓉西輩亦未必以我為然也。」


這就是說,張耀曾是梁濟的親人和弟子,卻不是思想上的知己了。為何不是知己?蓋在於,如梁濟自己所言,身值清朝之末,乃是代表「清末」的「舊人」,而張耀曾卻是代表「民初」的「新人」。


說梁濟代表「清末」,是說,梁濟並非僵化固守之人,「清末」,其意即非清朝中葉,自從同治中興以來,改良求變已成為許多士大夫的共識,吳汝倫、張百熙以及吳汝倫的師長曾國藩、幕主李鴻章,張百熙的推薦者和制衡者張之洞,甚至包括張耀曾的父親張士鏸,無論是歷史人物,還是普通官員,都有改良務實的基本認識。


他們絕不會覺得舊體制不能變,但是,又不會完全認同西方的政治架構和政治觀念,而仍然主張「保國」「保種」「保教」。所謂「保國」,並非保作為國家的中國,而是作為政府的清廷;所謂「保教」,當然就是維持儒家的主流意識形態地位,也就是維持基本的禮義,基本的君臣格局,家庭-家族格局。


梁濟說:「幼年所聞以對於世道有責任為主義,此主義深印於吾腦中,即以此主義為本位,故不容不殉。」對於君臣關係,梁濟以為:「今人為新說所震,喪失自己權威,自光宣之末,新說謂敬君戀主為奴性,一般吃俸祿者靡然從之,忘其自己生平主義。」


對於家庭-家族格局,梁濟以為:「今世風比二十年前相去天淵,人人攘利爭名,驕諂百出,不知良心為何事,蓋由自幼不聞禮義之故,子弟對於父兄,又多有打破家庭主義,家庭不敢以督責施於子女,而雲恃社會互相監督,人格自然能好,有是理乎?」梁濟正是在談論這些舊新分歧根本問題的時候,無奈地指出了張耀曾之無法為其知己之處。


與梁濟相比,張耀曾的人生履歷首先為迥異。張耀曾之求學與職業經歷,無不趨新,京師東文學社、京師大學堂、東京一高、東京帝國大學、參議院、第一屆國會,無不是新學與共和新政治的典型機構甚至最高機構。梁濟說:「吾昔催促張蓉西渡東,惟恐學染不深,既學成也,今乃責其偏,是吾最初之時無統觀之識也。」


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梁濟和張耀曾的關係,也正是「清末」和「民初」,「君主」或「君憲」與「共和」,儒家與民主自由理念的一個隱喻。後者受前者催化,卻終於代謝了前者,超越了前者,或者說背叛了前者。用梁濟的用語來說,便是「偏」,「民初」的理念偏離了「清末」。張耀曾說「現世又人格平等之世也,余主張人格平等。」


張耀曾與梁漱溟有不少暗合的思考,例如,梁漱溟深度介入鄉村建設,關注地方自治,而張耀曾在留日期間擔任《雲南雜誌》總編輯時,就寫了大量討論地方自治的文章。


張耀曾和梁漱溟的行動精神,尤其接近。「吾曹不出,如蒼生何」,真是激動人心。

梁漱溟:本著他思想的行動



照亮未來,其道不孤


據說季羨林先生曾說過他最佩服兩個人,一個是彭德懷,一個是梁漱溟。


勇氣使梁漱溟更具令人好奇意義上的知名度,然而他的本質還是不世出的思想家和行動家,還是書生。在法政方面,梁漱溟的思考,尤其是他的行動,確實有書生參政「單刀會」的味道,所以當1953年他受到「升官發財」「偽君子」的批評時,他說:「這真是太妙了!」


本書如梁漱溟全集一樣,收錄了梁漱溟在1964年對當時政府工作報告的高度肯定,但也收錄了他在討論1978年憲法時的先知般的反思,他堅決反思二三十年里的人治的狀況,並要求在科學與文化方面,要求言論能夠少受束縛。


20年來,尊敬梁漱溟的人越來越多起來,他的法政思想和行動如燈,照亮未來,其道不孤。他不再是單刀會。


而我忽然覺得,歷史曾經錯過一個機會,那就是為梁漱溟授予諾貝爾和平獎。


(作者任教於西南政法大學,時在東京大學大學院綜合文化研究科任外籍客座研究員;梁漱溟著作兩種:《中國政治問題研究》《我所要建議的是什麼?》,董彥斌編,法律出版社即將出版)


來源:法治周末,圖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親近儒家文化


成就君子人格


明德讀經群:2943439833


投稿:2943439833@qq.com


微信號:ruxue_qq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半日靜坐 半日讀書
鄉黨第十七:色斯舉矣章
關於孝的八點要求 你能做到么?
孔子的叮嚀:正其名 安其分 盡其力
恃才傲物的蘇東坡為何只給司馬光留面子?
您可能感興趣

俞敏洪:夢想需要行動
【舊文】思想和行動
王思聰玩過的網紅們,你們心動嗎?反正我是心動加行動了
燕王朱棣沒想造反建文帝一行動直接刺激了他
你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侏儒嗎?不要否認哦
沒有行動的夢想都叫妄想
包貝爾說愛是要用行動去證明的 李靜問包文婧你感受到的行動是什麼 包文婧:就是他老不在家
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
連宋慧喬都為自己定做了專屬劉海,你還在為劉海是剪是留擔心么,心動不如行動
示範打臉——思想和行動的辯證統一
思想的巨人永遠比不上行動的執行者,刷爆朋友圈!
用具體的行動表達你的愛,平時的衝動、浪漫你一定要想到就去做。
思想的巨人永遠比不上行動的執行者(刷爆朋友圈!)
感謝也許都是蒼白的,報恩是行動,唯有行動
孫子兵法:卓絕的判斷力是行動的根本
幸福生活家是如何影響了他們的思維和行動?如何幫助他們賺錢和成長?
心動不如行動,你還在等待著什麼!
先行動,再思考!
走狗盡烹,劉邦一手導演的清洗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