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遠古遺風軍中儺,鼓聲陣陣撼心魔

遠古遺風軍中儺,鼓聲陣陣撼心魔

遠古遺風軍中儺,鼓聲陣陣撼心魔



「代面出於北齊,蘭陵王長恭,術武而貌美,常著假面而對敵。嘗擊周師金墉城下,勇冠三軍。齊人壯之。為此舞以效其指揮擊刺之容,謂之《蘭陵王入陣曲》。」

——《舊唐書·音樂志》


還記得曾風靡一時的古裝青春偶像劇《蘭陵王》嗎?劇中,馮紹峰飾演的蘭陵王有著「一笑傾人城,再笑傾人國」的俊顏,不知迷倒了多少妹子。


為了掩蓋自己的美貌,使敵人望而生畏,蘭陵王戴上假面,成為勇冠三軍的將士。

遠古遺風軍中儺,鼓聲陣陣撼心魔


蘭陵王面具


然而,非遺哥卻對劇中的一段《蘭陵王入陣曲》情有獨鍾。


《蘭陵王入陣曲》是唐代假面舞,表現了蘭陵王高長恭的作戰英姿,是帶有簡單情節的男子獨舞。


它源於北齊,盛行於唐,又稱《代面》、《大面》,也是軍儺舞中最為大眾耳熟能詳的代表之一。

軍儺舞,意為請用神靈助戰。軍中儺(即「軍儺」),為古代軍隊於歲除或誓師演武的祭祀儀式中,戴面具的群隊儺舞。


如今,北有甘肅西固儺、河北武安儺,南有貴州安順儺,皆是史上各朝屯兵積甲之遺風。2006年,西固軍儺正式列入甘肅省第一批非遺名錄。


西固軍儺舞是一種最古老的「民間古軍儺舞」:


表演者帶著儺面一邊跳舞,一邊伴隨著鑼鼓聲齊聲吼叫,模仿著蛇、虎、鷹、龍等的動作,傳達出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正義之師的英雄氣概。


西固軍儺傳人陳尚德表示,自己就不止一次地「被它沸騰」,大家在那種激越的鼓點聲和昂揚的吶喊聲中熱血燃燒,迸發出激進豪壯的原始生命活力。

遠古遺風軍中儺,鼓聲陣陣撼心魔



這種民間軍儺一直傳承到解放初期,約在1956年後銷聲匿跡。現在,只有少數年齡超過七旬以上的老人才懂得。


作為原始儺文化的表現形式之一,軍儺在中國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這種集宗教、娛樂於一身的古老民俗表演,卻因後繼乏人而面臨著滅絕的危險。

許永林52歲了,化著淡妝,看上去最多也就四十來歲。她笑聲爽朗,全身散發出蓬勃的活力。她在西固軍儺藝術團已經待了三個年頭了:


我們都是義務出演的,軍儺團收入本來就不多,平時開銷又大,要添置許多東西,今年軍儺團買了十幾面鼓,還向外借了三萬。


我們主要就是圖個樂子,退休了在家也沒事幹,在軍儺團既鍛煉了身體也圖個精神愉悅,身體好了也就算賺錢了。


軍儺團團員幾乎沒有經濟報酬,有時候安排緊了,還要自己掏腰包吃午飯。


團中的男勞力,尤其是年輕人,基本上留不下來。久而久之,竟形成了「中老年娘子軍」這一獨特風景。


「沒有錢賺,年輕人誰有空來干這活兒呢?」


說罷今朝,讓我們穿越時空回到過去。作為傳承悠久的儺文化之一,軍儺在產生與發展過程中都經歷了哪些演變?今兒,就跟隨非遺哥一同瞧瞧。


在古代,人與天與地與人斗,時常是兵民不二、文武合一,其情形即如《左傳》所說的「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祀就是宗教祭禮,戎就是軍事戰爭。可見古人是既尊天敬地又崇尚武力的。


儺文化在我國主要分布於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和西南地區,可分為民間儺、宮廷儺、軍儺和寺院儺。

遠古遺風軍中儺,鼓聲陣陣撼心魔



蘭州市西固區陳坪農民藝術團表演《隴上金城軍儺舞》


土家、壯、侗、仡佬、苗等民族的儺戲屬民間儺;地戲、關索戲屬軍儺;藏族聚居區大寺院的「跳鬼」,包括北京雍和宮的「正月跳鬼」都屬寺院儺。


軍儺面具在藝術造型上比較注重刻畫人物的性格、生動形象。大體可分為:


「正神」,面帶微笑,使人感到十分親切;


「凶神」,頭上長角,口露獠牙,眉毛倒豎,眼珠突出;


「世俗人物」,比較接近現實生活,沒有「神氣」和「鬼氣」。


此外,將領們在臨敵時所戴的面具還兼具盾牌式的防衛功能,故一般用金屬製造。


如:「常戰安遠、臨敵,被帶銅面具,出入陣中。」(《宋史·狄青傳》)


古代的儺禮,有兩大任務:一、驅鬼逐疫;二、為死去的帝王將相送葬。它在五禮中是軍禮的一個項目,與軍事息息相關。


誠如唐代賈公顏疏所說,儺禮「亦是武事」。


周代儺禮的主角方相氏,被稱為「狂夫」,就因他們是個子高、力氣大、本領強的軍中能人。可見,周代儺禮的禮意是「軍人戰勝鬼疫」。

遠古遺風軍中儺,鼓聲陣陣撼心魔



秦軍陣的現實模擬兵馬俑坑裡有「青面俑」,據考便是軍中「儺人」。


蓋因秦文化與楚文化互通有無,秦工匠仿效楚人巫蠱,將「儺人」塗成青面,也是有的。

遠古遺風軍中儺,鼓聲陣陣撼心魔



北魏之時,儺的意義已不限於驅鬼逐疫,他還擴展到軍事活動領域,產生了一種列陣展現軍威、祈求神靈保佑、表演戰勝敵方的「軍儺」:


儺儀中的驅鬼者與被驅的疫鬼為對陣的兩軍所替代。


由於當時處南北對峙的局面,北魏宮廷表演的軍儺,以假定的北魏軍隊代替驅鬼者,代表勝利的一方,以假定的南方軍隊代替疫鬼,為戰敗者。


儀式的全過程為北魏軍隊戰勝南方軍隊的表演。從此,便有了「軍儺」這一禮儀。


在戰爭中,軍儺既有實戰意義,又有訓練軍士和軍營娛樂作用。


它雖是原始宗教儀式中巫術文化的延續和發展,但由於弘揚民族尚武精神,特具陽剛之美。

遠古遺風軍中儺,鼓聲陣陣撼心魔



古代文獻對「軍儺」的記載,比較突出的有兩類,一類是直接點明「軍儺」這一稱謂的,另一類則是關於儺在軍中的具體描寫。


前者如宋人所述,「桂林儺隊,自承平時名聞京師。曰:靜江諸軍儺。而所在場巷、村落,又有百姓儺」。


這裡不但指明了與百姓儺相併立的軍儺的存在,而且強調了二者「名聞京師」的影響。

遠古遺風軍中儺,鼓聲陣陣撼心魔



後者則以《魏書·禮志》中的一段描寫最為出色:


高宗和平三年十二月,因歲除大儺之禮,遂躍兵示武,更為制令:步兵陣於南,騎兵陣於北,各擊鐘鼓以為節度。


其步兵所衣青、赤、黃、黑,別為部隊,盾稍矛戟,相次周迴轉易以相赴就……陣畢……各個騎將去挑戰,步兵更進退以相擊,南敗北捷。

遠古遺風軍中儺,鼓聲陣陣撼心魔



據《安順續修府志》記載,安順一帶有著軍儺遺風的「地戲」表演。其曰:


「黔中人民多來自外省,當草萊開闢之後,人民習安逸之境,積習既久、武事漸廢……識者憂憂,於是有跳戲之舉……蓋藉衣隙之際演習武事,亦在『寓兵於農』之深意也。」


以上內容摘編自《舞岳儺神——中國湖南臨武儺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作者 周華斌, 陳秀雨


出版 學苑出版社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問閱讀 的精彩文章:

夏季刮痧養生你必須知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