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評潘佐夫的《毛澤東傳》

評潘佐夫的《毛澤東傳》

評潘佐夫的《毛澤東傳》



作者為華東師範大學特聘教授

原文載《近代史研究》2016年第3期,注釋從略


·學術評論·


評潘佐夫的《毛澤東傳》


——兼談潘書中的若干史實錯誤(七)

楊奎松


七、並非多餘的話


在結束本文前,還有兩個問題需要附帶提到。


(1)潘書在中文文獻運用中存在的問題


在國外學者所撰毛傳中,真正用心且專業性較強者,不能不提到美國學者斯圖爾特·施拉姆。他出版於20世紀60年代的《毛澤東》就已經在高度重視毛的歷史文獻的初始性問題了。其70年代後所做的一項主要工作,就是致力於搜集、整理和編輯「未經加工」過的毛的文章、談話及書信資料集。他的目的,就是想為世人提供一套能夠基本還原毛思想生平本來面目的最基礎的原始文獻。對此,潘佐夫應該也是有所了解的,他也大量利用了施拉姆已經編輯出版的前7卷資料集。但是,他對於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的分類即顯示,他遠不像施拉姆那麼敏感。這也難怪他經常會直接把前人研究毛的各種觀點性的和背景性的說法拿來就用,甚至加以發揮。其書中的許多史實性錯誤,均與此有關。

歷史人物傳記寫作,固然是一種集大成之舉,但歷史學者做此工作還是理當保持自己的學術品味和學術標準。即使是各種已出版的資料集、年譜、回憶錄,並不是都可以簡單地當作第一手史料來利用。施拉姆、竹內實等早就在千方百計地重編毛澤東資料集,其原因也正在這裡。換言之,即使是當今較具權威地位的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撰的毛澤東各種文集文稿、年譜傳記,學者引用時也同樣需要保持謹慎的和考據的態度。


比如,毛1930年5月所寫《調查工作》,散失了30多年,20世紀60年代初找到後,毛做了大量修改補充後以《反對本本主義》為題重新發表,潘書未加考據和說明,就簡單地當成1930年形成的史料,拿來說明那個時候的史實,這顯然過於輕率了。(第305頁)


又如,潘書依據《毛澤東年譜》提供的一則說法,照搬到書中稱,1932年1月中旬,毛主持蘇區中央局會議並提出:「日本帝國主義的大舉侵華已經引發了抗日高潮,國內階級關係必將發生變化」。說「臨時政治局的代表們幾乎是勃然大怒」,有人當場反駁稱:「日本佔領東北主要是為了進攻蘇聯,不作此估計就是右傾機會主義。」毛因此即請病假上山休養去了。(第344頁)事實上,讀一下會前及會後毛領銜發表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臨時革命政府為國民黨反動派出賣中華民族利益告全國勞動群眾書》《中華蘇維埃臨時政府為上海事變宣言》等諸多文獻,就能發覺這種資料的可信度有問題,必須要做詳細考據方可使用。把這種一望而知是來自於回憶錄的說法當作信史來用,也是不慎重的。


再如,稱1937年8月27日,即洛川會議結束兩天後,中共中央又舉行了政治局常委座談會。(第465頁)這也是照搬《毛澤東年譜》的記述,實際上也是不準確的。作者的參考資料中是有中共組織史資料的,查一下就知道,這個時候中共中央只設有政治局和書記處,並無常委會的設置。且參加座談會的人員多半也是參加剛剛結束的政治局擴大會議的成員,故這個座談會不會是政治局常委座談會,依據常識也是可以判斷出來的。


(2)對簡體中文本譯文的意見

對一部譯著的評論,很大程度上要依賴於譯文的質量。好在潘書還有一個英譯本多少可以對照,故我在遇到中文閱讀存在明顯問題之處,一般還可以對照經過潘佐夫本人審定出版的2012年英文譯本。但簡體中文本所依據的英文譯本到底是以2009年俄文全本為底本的,2012年的英文本則為壓縮本,兩個英文本並不完全一致。故本文對潘書的評論固然注意了對照中、英兩種文本,但仍難免會因為沒有讀到過潘書俄文原本,包括2009年英譯本,也包括可能會因為沒有認真對照2012年英文本的每句話,而出現有誤議甚至是妄議的地方。此點還需要再加說明。


就個人看法而言,我認為簡體中文本譯文的質量總體上還是好的。否則的話,本文的討論就無法進行,非改去評論2012年的英文本或繁體中文本不可了。但是,行文到最後,我還是不能不說,簡體中文本的譯文質量參差不齊、粗枝大葉,以及因譯者用心不夠而出現錯誤的地方仍可謂比比皆是。一個會讓專業讀者最感頭疼的問題,就是譯者只核對了極少量引文的出處,書中大量引自隨手可查的引文,包括中文的引文出處,相當多處連頁碼都標錯了,有的引文甚至與注釋出處完全不符,譯者都照錄不誤。


至於各種小錯誤,像漏譯,如把「進行不沒收富農財產的土地改革」譯成「進行不沒收財產的土地改革」(第542頁);人名譯錯,如「郭紹唐」譯成了「郭肇堂」(第385頁);名詞譯錯,如把「英美使館武官」譯成了「英美軍事專員」(第401頁);形容詞譯錯,如把「靈活的(或機動的)游擊戰」譯成歷史上就有爭議的「運動的游擊戰」(第464頁);動詞譯得不準確,如「他也懶得去解釋在生產關係體系中各個社會階級的實際經濟地位」,這裡「懶得」一詞的譯法值得商榷,原英文短語為nor did he burden himself by,比較準確的意思是「沒有盡責」或「沒有用心」(第211頁)等情況,仔細梳理起來就太多了。這些小錯誤有時候一樣會造成誤讀。


(完)

modernchinesehistory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近代史研究 的精彩文章:

《史迪威日記》與胡佛檔案館藏史迪威日記稿的比較研究
您可能感興趣

某大號評潘粵明淪落 從男神變成男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