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那個唯一在食品安全周發言的女記者說了什麼

那個唯一在食品安全周發言的女記者說了什麼

那個唯一在食品安全周發言的女記者說了什麼



南方周末記者在食品安全大會上發言 (圖/網路)

抵制謠言,人人有責。而南方周末作為唯一的媒體代表在食品安全大會現場發言,強調輿論監督對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以及媒體人應該如何抵制謠言、做好公正客觀的食品安全報道。


文▏南方周末記者 袁端端


2016年6月14日,由國務院食品安全辦、中央文明辦等17部門主辦,中國經濟網承辦的2016年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活動,正式在京啟動。國務院副總理、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副主任汪洋出席大會並發表講話。本屆宣傳周的主題為「尚德守法,共治共享食品安全」,其中最受關注的是「食品安全謠言問題」。


中國農業大學羅雲波教授從科學家的角度把這些謠言分為四類:利用公眾對現代食品工業的了解不夠,妖魔化現代食品工業;利用公眾對現代種植業和養殖業的了解不夠,妖魔化現代農業;宣稱食物相剋,一些謠言把個別的食物過敏事件與相生相剋扯在一起;言必稱致癌、有毒,但致癌、有毒與否關鍵看劑量,而不是只要檢出某個有害物質就可稱之為有毒或致癌食品。

抵制謠言,人人有責。而南方周末作為唯一的媒體代表在大會現場發言,強調輿論監督對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以及媒體人應該如何抵制謠言、做好公正客觀的食品安全報道。


下是南方周末記者發言內容:


尊敬的汪洋副總理、各位來賓:


大家好!


現在我們的食品安全謠言已經佔到各類網路謠言傳播的45%,位居第一。用一句流行的話說:「真相還在系鞋帶時,謠言已經跑遍全中國。」從一名記者的角度觀察,我想可能有以下幾點原因:

首先是傳播環境的改變。傳播泛媒體化了,我們的媒體逐漸從一個高門檻的專業機構操作,變成越來越多的普通人自己可以發布信息、傳播信息。我們的微信用戶已近7億,人人都是媒體,傳播只需要一個轉發鍵,信息呈現去中心化,發散式的,野火式的特徵,極端情況下甚至是煽動型的。


儘管每個人關心的領域不同,但大家肯定都不會對這些標題黨陌生——「不轉不是中國人」「驚呆了」「太可怕了」「出大事了」等,它們有的短時間內獲得10萬+閱讀。


打個比方,公眾很容易相信一條來自網路的食品安全說法,這種說法所描述的過程,噁心、反胃程度越甚,也越容易引起公眾基於安全焦慮的憤怒,這很容易沖淡本不可或缺的理性判斷。所以很多時候,帖子傳遞的是情緒,不是真相。


其次,微信都是熟人傳播的社交工具,用戶之間的互動溝通更為密切,暗示了信息可靠度和真實性,無形中增加了謠言的影響力。用戶在朋友圈中參與謠言傳播,從「一人傳謠」發展到後來的「三人成虎」,加上我國公眾的科學素養和知識還很薄弱,容易從眾。謠言呈現出幾何級數的發酵趨勢。


再次,微信封閉性和私密化的特點限制了意見領袖闢謠的影響力和信息更新速度,使謠言的自我凈化能力大大減弱,信息沉澱時間長,傳播效果增強,影響惡劣。

食品監管是一個很複雜的論題,這是因為食品行業是典型的信息不對稱行業。由於單個消費者不可能全面掌握有關食品的全部信息。加之,目前我國食品監管以政府主導,雖然公眾對食品安全的關注度很高,食品行業協會也得到了較大發展,但他們的參與程度還不夠充分。


而客觀公正的媒體報道恰好可以幫助公眾解決信息不對稱的難題,促進公眾全面參與監督,這也是食品安全社會共治的重要組成部分。


面對一則聳人聽聞、違背常理的消息,普通人也許沒有能力來辨別其真實性,但作為社會信息傳播中重要把關者的媒體,則負有這種義務和責任去挖掘真相、遏制謠言。特別是在危機事件發生時,專業的媒體報道有時候比醫生更能救人。


不可否認的是,一些不嚴謹的媒體,包括個人自媒體,傳播了一些食品安全謠言,對媒體公信力造成了損害,加劇了公眾對食品安全問題的恐慌。一旦傳播的信息被證失實,媒體很容易從「社會的記錄者」轉變為「謠言的二傳手」,長此以往,傳媒界會失去公信力和存在的價值。

作為記者來說,我很不願意看到一則消息,在經過不斷轉發,添油加醋後變成了徹頭徹尾的假新聞,這可能是傳播的最糟糕的結果了。為避免這樣的惡果出現,我希望所有的媒體人和傳播者都應該珍惜自己的權利,做一名精雕細琢的「手藝人」,像鳥兒愛惜自己的羽毛一樣,對生產出的每一條新聞負責。在新聞抵達受眾前反覆核實信息源,傳播渠道,鑒別其真偽;對於暫時無法核實真實性的消息,保持小心謹慎的態度,給自身留下更多時間去探究觀察。


其實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做的還是一樣的事——發現故事,尋找信源,採訪,查證,分析數據和信息……這無關你在哪兒,你在什麼機構,新聞的實質一直都是這樣,應該恪守原則也是一樣的。


南方周末一直保有一種傳統——對專業追求和業務創新的無比看重。從創辦至今三十多年,不論是高歌,還是潛行,南方周末在任何局面下都沒有放棄這種新聞探索、專業追求。這樣一種「職業共同體」的傳統,提醒同仁對新聞報道保持及時的檢視,對職業操作有不斷的反思。


我所在的健康版和新媒體平台「健言」一直就是這麼做的,一旦出現引起大眾恐慌的事件,我們第一時間便會聯繫核心專家和政府部門,對無法核實的消息絕不予傳播,更不會以任何賺取社會關注度的形式炮製新聞。以往的很多報道,白酒塑化劑、五得利麵粉事件、奶粉肉毒桿菌的烏龍事件都是最後證實和開始的結論截然相反。但南方周末都堅持了以事實為導向,對真相探究客觀中立,多方求證,避免了謠言產生。


而一些從業者沒有在傳統媒體經過正規的采編訓練就去寫新聞,沒有核實能力和專業精神,又想求快求新求獨家,很多時候生產出的根本不是什麼獨家新聞,而是獨家恥辱。


在這個信息提供者魚龍混雜、海量信息難辨真假的時代,造謠與闢謠的攻堅戰幾乎每日上演。我們仍極度需要,也應該尊重真正嚴謹的深度調查新聞人,是他們的不懈努力,才呈現了社會事件中千絲萬縷的複雜關係和邏輯。


(視覺:林斯嘉)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健言 的精彩文章:

食葯監總局:豬肉中沒有所謂鉤蟲,高溫殺不死說法沒科學道理
膽固醇取消限量,就能隨便吃了嗎?
誰來監管「祖傳」膏藥?
您可能感興趣

那個在食品安全周發言的美女記者說了什麼
你每天都說的那個詞,居然這麼「內涵」
三國最奇葩的言論:孤身男女在一起就一定是為了那個
坐在後面的那個,你這是什麼表情
在這裡給你不敢說的那個人留一句話
吳磊拍攝的這一組雜誌大片發生了什麼?這還是那個三石弟弟嘛
這些話送給每一個在生活中窘迫的那個人!
以前那個吳昕去哪了?現在的她居然變成了這樣
那個拋棄了女朋友和你在一起的人,有一天也會拋棄你
那個美女總結的,看完這十三句,才知道為什麼單身那麼久
歷史上的這十個女人你聽說過那個,她們又做了什麼
睡在身邊的人 為什麼還是那個逗逼?
那個能和你長久在一起的男人是什麼樣子
網友們發來的剖腹產圖片——為了那個男人我留下了那麼丑的刀疤
每日一囧,你看那個人,好像一隻狗啊
那個愛裝逼的韋德食言了,但是這次卻一點也不丟臉
失去了那個每天給你發信息的人,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
最先說晚安的人總是先離開,那個要和你一直在一起的人還在嗎?
曾經在《暖春》的那個小女孩,如今長成這樣了?看了你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