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曾慶存院士獲第61屆國際氣象組織獎

曾慶存院士獲第61屆國際氣象組織獎

曾慶存院士獲第61屆國際氣象組織獎



瑞士日內瓦當地時間6月22日下午,世界氣象組織執行理事會第68次屆會決定授予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曾慶存先生第61屆國際氣象組織(IMO)獎。

曾慶存院士是世界上享有極高知名度的科學家,在大氣科學領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成就。他在衛星氣象遙感理論、數值天氣氣候預測理論、氣象災害預測和防控調度問題以及地球系統模式方面做出了傑出貢獻,同時也為國際學術交流的繁榮作出了重要貢獻。


國際氣象組織獎是全球氣象界的最高榮譽獎項,享有「氣象諾貝爾獎」之稱。該獎每年頒發一次,用於獎勵全球在氣象、水文和地球物理科學領域做出過傑出貢獻的人士。


附:


曾慶存簡歷

曾慶存,著名大氣科學家和地球流體力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TWAS(現稱世界科學院)院士。歷任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所長、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數值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際氣候與環境科學中心主任;中國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理事長、中國海洋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中國氣候研究委員會主任、國際WCRP-JSC委員、CAS-TWAS-WMO氣候問題論壇執行主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等職。現擔任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顧問、中國海洋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氣象學會名譽理事長等職。全國勞動模範,美國氣象學會榮譽會員(最高獎)等。


主要學術研究等工作及貢獻


主要從事氣象學、大氣科學、地球流體力學和全球變化的研究,有突出成就和貢獻,尤其在以下七個方面:(1)數值天氣預告理論、氣候系統模式和地球系統模式,(2)大氣動力學和地球流體力學,(3)大氣環流、季風系統及其動力學,(4)短期氣候預測理論方法和全球氣候變化研究,(5)災害性天氣研究,尤其是東亞沙塵暴監測、預測、預警和災害評估以及土壤風蝕和陣風揚塵機理,(6)大氣遙感理論和衛星氣象學,以及(7)人工影響天氣研究和自然控制論。發表專著(包括合作)七部,論文百篇以上。


同時在大學和研究生教育方面有卓越的貢獻,在指導中國氣象事業業務方面很有成績,如在數值天氣預告、氣候系統模式和跨季度預測氣候距平(尤其是降雨距平)系統的建立和運行,中國衛星氣象中心的建立和業務,沙塵天氣的監測和預報,以及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的科學化等方面,以及領導中國氣象學會和中國氣候研究委員會、中國氣象學史研究等,都很有成績。他也是中國參加WCRP和IPCC活動的主要專家,CAS-TWAS-WMO Climate Forum執行主任,並為培養發展中國家青年氣象學者和全球變化學者作了很大貢獻。


他在國內外都得到了同行的尊敬。他的研究工作曾獲得中國國家自然科學獎五項(大會獎二項,二等獎二項,三等獎一項),中國科學院科學獎七項(一等獎六項,傑出貢獻獎一項)。

科學成就


(1)數值天氣預告理論、氣候系統模式和地球系統模式


1961年提出半隱式差分法[1],有效控制快波計算誤差的增長,第一次成功地用原始方程及實測的氣象場作短期天氣形勢預報,該方法及方案1963年起在莫斯科世界氣象中心用來作24小時數值天氣預報業務。此外,1965年又提出平方守恆差分格式(1985年後系統發表)等,他和他的集體設計了中國氣候系統模式(IAP-AGCM,IAP-OGCM,IAP-94[LSM]及其耦合)[2-9],2007年起又研製地球系統模式(ESM),有許多獨創特色[10,11]。其中一些核心技術是平方守恆差分格式,標準層結扣除和全局自洽性設計。氣候系統模式大量應用於中國氣候模擬和短期氣候預測業務之中。半隱式差分法和平方守恆格式等廣泛應用於大氣科學、地球科學和計算流體力學領域。


(2)大氣動力學和地球流體力學


繼Rossby和葉篤正之後,建立了嚴謹系統的地球流體運動地轉適應過程理論[12,13],從局地到行星尺度,並應用到天氣分析和數值天氣預報中。他在1979年出版的「數值天氣預報的數學物理基礎,第一卷」[14],以及後來進一步的工作[15],系統研究了大氣動力學的基礎性問題,尤其是方程組和邊界條件的適定性、廣義解的存在性、唯一性等問題。這本書很快有日文、英文和俄文的簡介和評論,「是氣象學理論化的代表作」,並吸引了著名的數學家的注意(Lions et al.,1992,Nonlinerity,Vol.5,237-288)。其後又深入研究了大氣運動的波包和連續譜,從理論上闡明長波的發展與衰減、演變特性和波流相互作用,闡明連續譜擾動在維持帶狀環流的重大作用[16-20]。這些理論結果既深刻,又形象鮮明,便於預報業務工作者應用。

(3)大氣環流、季風系統及其動力學


研究了大氣環流的季節變化,並以此為基礎提出了新的定義季風區的指數和季風強度指數和決定季風爆發時間的方法。指出季風區就是大氣環流季節變化最顯著的區域。全球季風系統由熱帶季風、副熱帶季風和中高緯季風組成,分別為由太陽赤緯季節變化所導致的南北兩半球大氣相互作用所驅動,海陸熱力差異的季節變化起重要作用,和由西風帶風暴軸季節性經向推移所導致。季風系統還有明顯的斜壓性和垂直結構,於是又有明顯的行星季風帶和平流層季風帶。在季風區內,季節變化常是突變性的;但非季風區則多不具突變性,由計算「突變」可以明確算得季風爆發日期[21-25]。這些結果均已在氣候分析和預報中得到了應用。


(4)短期氣候預測理論方法和全球氣候變化研究


利用他和其集體研製的耦合氣候系統模式於1990年發表了第一個跨年度跨季度的夏季降雨距平預測,其後的研究使得在1994年建立了短期(跨季度)預測系統(包括集合預測積分[中含ENSO預測],誤差訂正系統,預測量組成——數學期望,集合離差和概率計算),並已准業務使用[26-31]。在1994年WMO季風學術會議和WMO TOGA十周年學術會議上他都受邀作大會特邀報告,是會上唯一的關於氣候動力學預測方法和結果的報告[28,29]。

此外,也積极參与全球氣候變化研究,是最早一批用GCM作出2×CO2引起的增溫數值模擬作者之一[32],也是IPCC第一和第二次科學評估報告中關於氣候數值模式一章的主要作者之一[33,34]。


(5)災害性天氣尤其是東亞沙塵暴和大風邊界層的研究


對夏季暴雨、酷暑和春季沙塵天氣等作了許多研究,尤其是系統研究了東亞的沙塵天氣的監測、預測和評估,建立了相應的業務系統,在中國從中央到有關省市廣泛應用[35]。還同時研究了大風邊界層的陣風和非經典湍流特性,發現陣風的相干結構、大風情況下陣風和湍流都有明顯各向異性,其垂直廓線明顯與經典湍流不同。陣風和湍流在大氣傳輸中起不同的作用,湍流只起擴散作用,而陣風則起微小尺度的平流—對流作用,正是陣風將大風等造成的塵土得以上揚進入大氣層中[36-40]。


(6)大氣遙感理論和衛星氣象學


結合大氣遙感和衛星氣象學業務,他1974年出版了專著「衛星紅外大氣遙測原理」,及在同時和其後的一些文章中系統研究了大氣遙感(尤其是衛星紅外遙感)理論問題,如頻譜法和掃描法的可能性和局限性,最優通道的選取等;特別指出遙感大氣物質成分(如水汽)垂直分布問題和溫度垂直廓線問題有本質差別,在大陸上空單靠衛星遙感低層大氣成分是誤差極大,甚至是不可能的[41,42]。這些在建立中國氣象衛星業務中起到指導作用。


(7)人工影響天氣研究和自然控制論



結合參加人工影響天氣和大氣污染的控制等實用業務問題,於1995年提出具有普遍意義的「自然控制論」,以此作為研究自然環境(包括生態)的自控行為和人為調控的理論方法[43-46]。除在指導人工影響天氣和調控大氣污染以外,還應用到河流泥沙沖汙治理,以及大氣環境化學風險的控制中,並被著名控制論學者認為是控制理論的自然延伸和新發展(楊嘉墀,1996:控制論的發展和自然控制論,載「系統研究」,第一部分,浙江出版社)。


(來源:中國經濟網記者 佘惠敏)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銳科技 的精彩文章:

聚焦|科技部副部長侯建國參加紐西蘭總理訪華成果見簽儀式
前沿|國際海洋科技會議首次在我國大陸舉辦 海洋科技成果知多少

TAG:銳科技 |

您可能感興趣

國際刑警組織第86屆全體大會在北京舉行
世界未來委員會等國際組織授予中國2017年「未來政策獎」銀獎
法語國家組織第16屆峰會開幕,30多國首腦出席
美國國務院宣布 將於2018年底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2017年全國青年社會組織骨幹培訓班在井岡山舉辦
雙語:教科文組織總幹事伊琳娜·博科娃2016國際爵士樂日致辭
英國公司將組織探秘泰坦尼克號殘骸 人均10.5萬美元
俄羅斯莫斯科民眾組織遊行 紀念列寧誕辰147周年
軟體學院年中頒獎典禮&組織聯歡
世衛組織:2020年,抑鬱症將成繼冠心病後全球第二大疾病
廈門南普陀寺慈善會獲2017年第一批非營利組織免稅資格認證
「欠費」5億美元 美國宣布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西安通信學院組織「聯合礪網-2017A」畢業學員綜合演練
國際移民組織:2016年移民死亡人數創新高
科學家發現7500萬年前恐龍化石中的軟組織
摩洛哥成為歐洲航空安全組織第1個非歐洲國家成員國
1947年中共中央調派哪位元帥回國組織「大決戰」
國際刑警組織查獲逾2億歐元非法產品 酒類最多
國際組織海上救援300名非洲難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