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從好學生到好人,教育還缺什麼?

從好學生到好人,教育還缺什麼?

心理導讀:「暈輪效應」讓我們容易把學霸、高學歷等同於「好人」,但事實並非如此。從「好學生」到「好人」 ,我們的教育還缺什麼?——www.iFuun.com


從好學生到好人,教育還缺什麼?


短短一周之內,身處上海和波士頓的兩位好學生製造的兩起慘案在中國和美國引發了軒然大波:復旦黃洋投毒案,受害人的室友是高學歷、尖子學校的研究生;與此同時今天CNN披露,波士頓爆炸案的第二名嫌犯在學校「表現良好」 「拿獎學金」 「adorable kid」 「compassionate」 「loving」。

看起來只需再過短短的一段時間,從震驚中恢復的大眾又會回到那個老套的問題上:為什麼好學生並不總是「好人」?


那首先咱明確,孩子的好與壞由誰來教?是父母呢?鄰居呢?還是老師呢?你可能會說了:「我X【喂冷靜】當然是老師了,老師不教誰教啊,我們給學校教那麼多錢,我們還上班,孩子難道還要我們教嗎。」


好,就算是老師來教。有幾個問題:


我們經常說張三是個好人,同時我們也可以說張三網球打得很好:這兩個詞裡面,「好」人中的「好」,和我們說張三打網球打得很「好」,是不一樣的。

所以這個詞語有兩個方面的性質:其一用來描述一個技能的擅長與否,其二意即道德上的好與壞。


我們一票網友通常認為,節操是一個物體 ,有或者沒有,所以經常說「掉節操」、「揀節操」,而也有另一票網友比如Roger Straughan認為節操是一個技能:你可以練習,有經驗值,升級。所以不是你有節操我沒節操的問題,而是和打網球一樣,你節操水平高我節操水平低的問題。


這不是一個概念遊戲,我們到底是應該教節操(內容傳授)呢?還是應該創造一些機會,比如在學校裡面設置故意摔倒的老太太這種NPC,讓路過的孩子們有機會鍛煉一下發揮節操的精神呢(內容執行)?


這是第一個實際問題。


第二個問題:我們要教到一個什麼程度?

首先我們來確定:什麼是一個有節操的人。一個人可能看到一個萌妹子,特別想上去抱一下,捏一下。但是他沒這麼做,因為老師告訴他不能這麼做,於是他在表面上表現的很有節操,可是他在心裡已經把妹子親了幾十遍了,節操掉一地。。


你覺得這個人有節操嗎?


這是我們的第二個問題:什麼算是有節操?很多學者指出,道德情操在不同的階段發展為不同的模式:


1、首先這個人要有一個有節操的心靈:他在認知一個事物的時候需要有節操的去認知(所以他看到萌妹子的第一反應應該是:如此佳人麗質,心悅君兮君不知。而不是:卧槽好萌。。。。(⊙v⊙)


2、由這個心靈帶來有節操的決定:和妹子握手(而不是我決定要抱住捏)

3、由這個有節操的決定帶來有節操的表現:最終和妹子握手了(我捏了【?】)


所以這三個環節,大家可以看到,這個人最終在妹子面前表現了一個君子的風度,很大方得體的介紹了自己。可是他心裡是極為猥瑣的。這也就涉及到我們有一個很嚴肅的問題扔給學校:我們教孩子的道德情操,做一個好人,要教到什麼地步?是1-》2-》3都要保證嗎?還是只保證1、2?還是只保證3?


顯然,復旦大學的學生少不了在1、2的教育(從小學到大學的思想品德和政治都是在保證1、2),美國波士頓的好學生應該也有很多1、2的教育。


但是針對心靈、決定(1、2)的教育,我們承認,並不能保證行為(3)。

同樣為了升官發財而捐款撈政績的人,就是只有好的行為(3),卻沒有對慈善正確的認識和動機(1、2),你覺得他們是好人嗎?沒人否認他們的行為帶來了好的結果,卻有很多人對他們的行為不齒。


你說,我們不求那麼多,只有好的行為就夠了,這樣社會不就和諧多了嗎?所以我們不求1、2,只保證3就行了。


很遺憾,教育的職責不是「保證「。教育的職責只是更好的幫助學生去理解自己的選擇:我為什麼會這樣做。這世界上只有一個方法能保證一個人的行為,次次不出差錯:洗腦。【參見大英百科全書-朝鮮【你夠了


我們需要理解,再完美的道德教育,把大道理說盡了,我們的教育最終無法剝奪一個人作為一個人的最基礎權利:選擇的權利。一個人,作為一個心智成熟的人,始終有能力去做出一個理性的選擇,他要做什麼,在一個特定的路口,決定自己做A還是做B。有選擇,就意味著有人會選A,有人會選B。


這世界上從來不存在一個系統,可以確保一個人在面對好與壞的時候,總是選擇做「好人」。


退一萬步講,假設豆老師給你一個學校,可以確保一個100%的結局,所有人在面對A和B的時候,都會選A。那你告訴豆老師,這個學校的教育,是教育呢?還是洗腦呢?


危險的是,江山輪流坐,明天到我家。一個能夠達成讓人100%選A的教育系統,其危險之處恰恰在於,如果日後有危險人物當權,這個系統可以被輕易地篡改,培養下一代公民100%選B。一個100%的人都選擇譴責謀殺犯的人,也可以在換一套教科書之後,在同一套體制的培訓下,100%的人都去譴責被害者:機制是一樣的,需要的只是調換內容,和時間。


Roger Straughan說 「教育的結果越卻確定,這模式就越難被稱之為教育」。教育和洗腦的區別,就在於教育從不確保一個答案的出現,而是教給學生選擇的權利。既然有真正的選擇,就總會有人去選擇做壞人。這是任何好的教育都無法避免的特徵。


第三個問題,也是最後一個問題:我們有沒有成功的道德教育模式?


道德教育基本只有兩種模式:


一種叫做「價值辯論課堂」,廣泛見於北美(加拿大、美國的中學中):老師在課堂上拋給大家一個道德問題(墮胎道德嗎?),學生們自行辯論。老師不做主張,只評論學生們的論據的不足和好的地方。


一派教育學家對此表示十分樂觀。教育學家Hare曾說:「讓孩子們學會辯論吧!不用擔心內容,一旦他們掌握了道德辯論的邏輯和原則,正確的內容自然會浮現。」


真的嗎?然而這種教育方法的危險性正在於,老師不去參與,允許各種觀點橫行並辯護自己。學生繼而覺得「世界上沒有對與錯,完全看我怎麼說」許多基本權利的條款被否定:既然都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就連「自由」、「男女平等」、「戰俘不受迫害」也變得可以討論。


與之相對的就是「價值傳遞課堂」:老師有一套固定的「好」的價值(助人為樂、鄰里和睦、尊重女權、男女平等),上課的任務就是把這些東西灌輸給孩子們。


這種教育方法的危險在於:誰來判定什麼是「好」與「壞」,一個在中國道德價值體系裡面培養出來的孩子,只需要看一眼日本右翼的歷史教科書,就知道原來「好」的事情在不同的國家,可以差這麼遠。黑的好與白的好,完全可以對立。


總有一天,一個人可以利用這種系統掌握「好」與「壞」的立論,通過教育系統傳播,廣泛傳播一個民族的劣根性,繼而讓別人為他心甘情願去屠殺六百萬人。我們的歷史,難道沒見過這樣的慘劇嗎?


豆老師還有論文要寫,最後引用一句薩特的話作為結尾吧:


「我們站在一片各種價值的王國中,身後沒有、身前也沒有,那些可以讓我們恐慌時依靠的原則們。我們只剩下我們自己,赤身裸體,沒有任何幫助和借口」。


文/肚小豆求offer


心理延伸


心理FM:最重要的是,身邊那個人


心理測試:哪些東西你一輩子看不穿

萌動畫: 《Omelette》煎蛋餅
小愛暖大災,大愛愈小傷
自卑與超越:復旦投毒案分析
這一次的「艷照門」,你最關心什麼?
「無齡感」生活
「冰桶挑戰」不知道就真out了

TAG:推薦 |

您可能感興趣

從生到死,也沒什麼好怕的
人生到底是什麼,我不太懂!
中醫養生到底養什麼,你還要在誤區待多久?
喜歡自己的女人,人生到底有什麼不同?
女生到底好不好追?
你的人生到底是美好還是悲慘!
女生到底是長發好還是短髮好
大學女生到底該不該化妝?自己喜歡就好
人生總是在不斷邂逅,從陌生到熟悉,這都是好的,我最怕的是,從熟悉到陌生!
男生到底好不好追?
女生到底要多懂事,男生才能不那麼忙?
當我們在學習素質教育的時候,真實的美國學生到底有多艱苦?你根本無法想像
她是全球最會穿衣的女人,從實習生到總監再到裸辭,到底圖什麼?
我們的人生到底發生了什麼?
從出生到長大,我一直守護在你身邊,做你最親愛的柴犬哥哥好不好
女生到底多高才好看?你的身高算好看嗎?
不讀書的人生到底有多慘?
從高中體育特長生到私教,你所有的努力都不會完全白費!
有教養的男生到底有多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