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厚德載霧,自強不吸:為什麼北京人這麼樂觀?

厚德載霧,自強不吸:為什麼北京人這麼樂觀?

心理導讀:都「自強不吸」了,市民對北京市空氣質量的看法,居然還挺樂觀,這心態,夠強韌的……元芳,你說呢?——www.iFuun.com


厚德載霧,自強不吸:為什麼北京人這麼樂觀?


新聞事件:

在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發布的《中國社會心態研究報告》中,研究人員在對公眾對於空氣質量評估及北京市大氣污染風險認知狀況進行調查後發現,大多數人認為北京的空氣質量處在良與中等水平之間。但來自環保部門的客觀數據則說明,北京的空氣質量並沒有市民們想的那樣樂觀,汽車尾氣等直接影響北京空氣質量和民眾身體健康的風險源還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和關注。


心理解讀:


經歷了幾天的陰霾之後,北京的天空終於有一絲的氣息了。然而,與近日幾度破表的檢測數據大相徑庭的是,《中國社會心態研究報告》發現大多數人認為北京的空氣質量沒那麼糟。難道生活在北京的2000人肉空氣凈化機真的修鍊到如此境界了?非也,且看有哪些心理因素影響著人們對空氣質量的風險認知吧。


人們傾向於對長期的、潛伏的風險評估過低

人們對風險的認知存在著眾多影響因素,往往和實際的風險水平有一定的差異。研究發現,人們對發生概率小而死亡率大的事件風險估計過高,而對發生概率大而死亡率小的事件風險估計過低;對迅即發生、一次性破壞大的風險估計過高,對長期的、潛伏性的風險估計過低。


根據這一研究結果,空氣污染帶來的風險就屬於長期的、潛在的風險,人們往往傾向於低估這類風險,多數人並不會重視未來十年、甚至幾十年後才會發生的健康隱患,這就是為什麼人們對北京空氣質量的估計過於樂觀。同時,高估短期利益、低估長期利益也是人們常見的思維誤區,因此絕不會有人因健康隱患而驚慌失措、計劃捲鋪蓋逃離常年難見藍天的北京。


另一方面,人們對越是熟悉的事件風險評估越低,從這點來看,空氣污染對於北京來說實在不算什麼新鮮事兒,恐怕人們都已經習慣了。


聽說有人在四環跑步得了癌症北京肺癌發病率十年增長 56%」


《中國社會心態研究報告》的數據可是前兩年收集到的,如果研究人員在近日再次進行調查,恐怕會得到截然不同的結果。試想一下,霧霾籠罩京城,人們站在天安門廣場卻看不見毛主席,這種震撼足以擊垮人們對北京空氣質量的最後一點信心。顯而易見,對風險的評估還取決於當前掌握的信息。

研究者認為,對於長期風險來說,人們的信息來源途徑可以分為兩種:其一稱為個人經驗,第二種則是統計描述。舉個簡單的例子,近日實實在在的陰霾天氣,大街上很多人戴上了口罩,這些恐怕是最直接的個人經驗了,另外如果聽說某某鄰居因為在四環跑步導致肺癌也屬於個人經驗途徑。個人經驗途徑獲得的信息會使人們對長期風險的評估更高。


相反的,來自媒體、研究機構的統計數據稱為統計描述途徑。例如北京肺癌發病率十年增長56%」、空氣檢測數據等就屬於統計描述途徑得到的信息,這一途徑跟個人經驗相比會使人們對長期風險的評估較低。這也意味著,統計數據遠沒有鄰居的小道消息深入人心,寧可信院子也不信院士的情況遍布祖國大地。


南京人對北京空氣質量的評價很可能低於北京人


《怪誕行為學》一書中介紹過一個有趣的賣球票實驗,結果顯示賣主的估價總比買主高。可見,所有權也會影響人們對事物的評價。北京空氣到底怎樣?對於北京市民來說,這是每天生活的地方,這是每時每刻必須要呼吸的空氣,總不能來個遠程呼吸設備。於是北京的空氣也有了那麼一點自己東西的感覺。而對於生活在其他地方的人來說,北京空氣就完全和自己無關了。所以,北京市民對北京空氣質量的評價很可能比南京市民的評價更加樂觀。


另一方面,生活在北京的事實、不想或不能離開北京的主觀意願空氣質量實際很差的矛盾導致了認知失調,怎麼解決?要麼離開,要麼改變認知。前者實現的難度顯然太大,所以改變認知就成了最好的解決認知失調的方法:北京空氣還可以啦,也就那麼幾十天差一點

來源:中科院心理所


心理延伸


心理FM: 什麼決定了我們工作的快樂


會員測試:要想快樂工作,你需要什麼?

心理短片:七分二十秒 · 象の背


分享治癒你的句子,讓世界充滿正能量>>> 治癒系語錄


厚德載霧,自強不吸:為什麼北京人這麼樂觀?


心理解讀:201314怎麼變成「愛你一生一世」
中國年輕人快樂心態報告
目睹車禍,發條微博曬一下?
青年沒有夢想,中國哪來中國夢?
尊重生命,世界上沒有「變態」

TAG: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