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社會心理:朋友圈裡的心靈雞湯

社會心理:朋友圈裡的心靈雞湯

iFuun導讀:在任何一碗雞湯後面,都有一個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朋友,笨拙地想對你表達他的關切和善意。如果不是心靈雞湯,又會是什麼呢? —— www.iFuun.com


社會心理:朋友圈裡的心靈雞湯  


如今要在網路上表明自己高貴冷艷的身份只需要做三件事情:反對中醫、支持轉基因以及唾棄心靈雞湯。如果偏文藝向,則需要緬懷民國時代、聽獨立音樂以及唾棄心靈雞湯。如果偏公共路線,就必須寫評論、搞慈善以及唾棄心靈雞湯。

難怪心靈雞湯永遠是滿滿的一碗,我真是個聰明的少年呀。


我自己的觀察所見,在微信朋友圈,大概每三個月爆發一輪反心靈雞湯運動。然而微妙之處在於,那些在雞湯下點贊的人,同樣在反雞湯貼下齊刷刷地點贊。我實在不知道是應該把點贊黨宣布為公害呢,還是讚賞他們的行為藝術達到了反諷的巔峰。


雞湯屢倒不絕,問題出在哪裡?尤其是在微信朋友圈,它本來是一個私人空間,用於親朋好友之間維持聯繫,了解動態,一碗碗雞湯潑下來算是怎麼一回事情?雞湯的真正價值又在哪裡?好了,歡迎大家和我一起走進今天的《心靈雞湯揭秘》環節,請看大屏幕:


時光回溯到簡訊時代,在那個時代里人們每天發送的簡訊都是噓寒問暖,打情罵俏嗎?如果我們對自己還有一個誠實的態度,那麼我們就應該坦然承認,當時每天要發送和接受無數段子,有黃色的,有不黃的,有押韻的,有不押韻的。為什麼要這麼做?為了讓你開心一下。為什麼要讓我開心?因為我關心你。

那麼為什麼不直接說:我很想你,我很愛你,我很關心你?因為中國人沒有這種習慣。情侶之間還好一點,除此之外,如果發送上述內容給別人,對方的第一反應是:你腫么了?對方陽光一點的想法是:這人失戀了。對方陰暗一點的想法是:這廝難道想跟老子借錢?


觀察周圍的生活就可以發現,中國人的人際交往很少把焦點放在言辭上,一定要找一個載體。無論是事情,還是物件,人們相信這些東西能夠穩妥地承載自己的情感表達。一次飯局,一件禮物,甚至是一張手寫的卡片,都勝過話語。而在內心深處,我們知道事情和物件給予了彼此一個舒適而安全的距離,飯局可以去或不去,卡片可以懂或者不懂,簡訊可以回或者不回,但是話說出口就收不回來了,那種可能的尷尬如同夢魘纏繞在心底。


在網路時代,心靈雞湯是有效的載體。我並不期待你看,但期待你在。我並不期待你回,但期待你贊。心靈雞湯一方面被認為是無害的,穿著糖衣的人生謬論貌似樂觀積極。另一方面它又是平和的,曬自己的生活很多時候意味著對他人的冒犯,你之所有,他之所無,是一切怨恨的起點。雞湯灌下去,表示我關心你,這是好東西。讚美點回來,表示我已經收到,心意無價。於是,一次完整的人際交互得以完成。雙方都沒有損失什麼,但雙方也都沒有期待得到什麼,在這個意義上,雞湯剛好。


要想解決心靈雞湯泛濫的問題,勢必要求提出一種新的載體。它能夠傳遞出發布者的良善意圖,又要便於理解和消化,同時在價值觀上要積極向上,人畜無害。人們反對心靈雞湯,大多是在第一個層面上,它太易於理解和消化,不夠高貴冷艷,以至於收到的時候傷害了自己的格調。可是,從常識的角度來看,如果真存在那麼一個高冷的新載體,如果它要能流行起來,變得人人可用,勢必會變成格調不高。動作片的格調當然要比文藝片低,《故事會》的格調當然要比《紐約客》低,但是前者的銷售數量驚人。大眾樂於接受和傳播的文化產品,註定不會比雞湯高妙。


最後,我想強調的是:在任何一碗雞湯後面,都有一個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朋友,笨拙地想對你表達他的關切和善意

文/和菜頭  (微信:槽邊往事,bitsea)    原題《揭秘心靈雞湯》


心理延伸


心理圈:心理學人都在這裡


心理FM:工作心態影響工作狀態


打卡學習:人為什麼要做夢?

2014年度最抓心的 6個心理學關鍵詞
厚德載霧,自強不吸:為什麼北京人這麼樂觀?
心理解讀:201314怎麼變成「愛你一生一世」
中國年輕人快樂心態報告
目睹車禍,發條微博曬一下?

TAG:推薦 |

您可能感興趣

怪談「朋友圈」孝心
朋友圈裡的玻璃心
小心你朋友圈裡的共同好友。
好的心靈雞湯,發微信朋友圈的基本裝備
朋友圈里最扎心的漫画!
王子華:孝心不在朋友圈
心理學:為什麼你不斷的刷朋友圈?
有一種朋友圈叫爸媽的朋友圈:熱衷轉發心靈雞湯!
除了朋友圈心靈雞湯,袁泉更該刷爆的是你們的衣櫥!
蓓儷芙養森:用心做朋友圈
朋友圈裡最扎心的漫畫!
朋友圈裡曬的食物怎麼就成心靈寄託了?
朋友圈裡最扎心的漫畫
朋友圈裡的暖心語錄
小心!別讓朋友圈「眾籌看病」的騙局傷了心
微信朋友圈唯美好聽的心語
朋友圈裡的「朋友」呢?
贊不能亂點,小心你朋友圈裡的共同好友!
朋友圈裝逼神技:空白朋友圈!語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