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我是我所擁有的

我是我所擁有的

我是我所擁有的


文/維舟  


雖然中國人常說「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赤條條來去無牽掛」,但真實的人生恐怕正好相反。尤其對於現代人來說,「自我」並不只是意味著自己這個人而已,他所擁有的一切,事實上都是「自我」的一部分。

現代人所擁有的東西,要比其清貧的祖先多得多,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不斷購買並擁有新的產品的現代人,也表明了一個不斷膨脹的自我。不需要別人教,人們就能本能地明白:擁有某件事物可以讓人成為原先所不是的某個人物——就像兩三歲的小孩子就能本能地明白,那個有著更多更好玩具的孩子令他羨慕。只不過成人更有意識地去做相似的事:購買相應的東西,會使人受到他人更多的尊重和順從,因而使他們自我感覺更好。一輛跑車,一身時尚,廣告中不斷暗示人們:擁有這些財產,會顯著地提升你的自身形象,有了這些,你就是一個不同的人。


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認為,我們要擁有某件東西的唯一原因是擴大我們的自我感知,我們能夠知道我們是誰的唯一途徑就是通過觀察我們所擁有的。換句話說,擁有和存在是不同的,但不可分割。在一件物品成為一個財產的時候,我們曾經有的自我和非我合成一體,擁有和存在融合了。確實,這一點在汽車文化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對許多人來說,汽車是延伸自我和理想自我的一部分。人們常常小心翼翼地保養它、試圖有一輛能彰顯自己身份和個性的車、賦予它特別的裝飾、甚至像對待家庭成員一樣給它取個名字,當車子損壞時,車主的反應就像是他們自己的身體受到了傷害。每個人開車時的風格也常常很能表現出他真正的自我——一個在辦公室里溫文懦弱的人,開車時也許狂暴好勝,那就是他受壓抑的自我。


現代自我概念的創始人威廉·詹姆斯曾說:「一個人的自我是他能夠稱作是他的所有的關係的總和,這不僅包括他的身體和心智能力,還包括他的衣物和房子、他的妻子和孩子、他的祖先和朋友、他的聲譽和作品、他的徒弟,以及他的遊艇和銀行賬戶。所有這些東西給他帶來同樣的情感。如果這些東西增加、繁榮,他就有勝利的感覺;如果它們縮減、消失,他就一蹶不振——對每個東西的感覺程度不一定一樣,但對所有這些東西感覺的方式大體是一致的。」從某種程度上說,這就是為什麼購物狂這種類型只有現代社會才會出現:因為只有在這個時代,自我才膨脹到了無法抑制的程度,而人們總是希望通過不斷的佔有和增加來獲得那種滿足感。浮士德式心靈的空虛感是這個時代的精神寫照。


確實這種情況幾乎對所有人而言都是如此,即便是一個貧困的農民,也會因為丟掉了一把鋤頭而懊惱;但現代中產階級無疑尤為如此。這其中的緣由很簡單:因為在某種程度上,中產階級的興起所依靠的教育普及、文化民主化,促使他們在成功向上爬之後尋找更具排他性的身份象徵。總的來說,更高層的貴族常常是抵制時尚的,往往甚至很蔑視物質,因為奢華的極致就是對財富的極端蔑視;底層的人則會發展出一種貧民哲學,相信少擁有才是真正的幸福,善於從清貧中發現樂趣;唯有中產階級焦慮不安,不僅他們的身份是掙來的(因而也可能再失去),所以需要鞏固和加強,也因為他們比更高和更低的社會階層尤其在意別人的眼光。這就不奇怪為何在每個社會,中產階級通常都是社會消費的主力:對他們來說,佔有那些能體現自我風格的物品,不僅是生活所需,也是他們的自我所發出的律令,如果不能得到(無論是一套自己的房子還是一輛汽車),將使他們感到自我無法實現的痛苦。

這一切,在中國也已以飛快的速度上演。從一個物質匱乏的國度到消費社會的漫長曆程,對中國而言只是短短的二三十年。由於傳統的信條早已被打破,人們在高速發展的經濟中只剩下狂熱的追逐。廣告中總在不斷暗示,你擁有某些商品就能帶來自我的增長——不健忘的人還能記得,十五年前手機廣告中都還大打「尊貴」牌,似乎擁有那些手機就是尊榮的社會精英,而這一套做法如今在葡萄酒、汽車或珠寶廣告中仍然到處可見。人們希望不斷增加佔有來證明自己的勝利和提升,這使中國在很短時間內成為世界最大的汽車市場,也使中國遊客迅速成為海外掃貨的最著名群體——他們購買國外許多具有象徵意義的代表商品時的行為,有時活像是洗劫,差別只不過是他們會付錢。


在這樣的時代,一個中產階級就意味著一系列相應的「准入裝備」:他應該有一套自己的房子、有輛車、有個拿得出手的手機,諸如此類。不難看出,這也是如今很多城市女性擇偶時的標準,她們深信這是必要的「最基本」硬體要求,否則她們就感覺淪落入較低的階層了。一個還混得不錯的高級經理人,如果不開車、又用著一個破舊的手機,會讓人感覺不可思議——除非他有自己的司機。從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正是這種外在目光的審視,迫使人們不斷地更新自己的裝備。這種消費不僅在於實用價值,更重要的還在於其象徵意義。就像衣服不僅有穿著的功用,還能表露你是怎樣一個人,這也解釋了許多女白領對LV包的那種狂熱:沒有拎一個LV,對她們而言簡直就像沒洗臉刷牙就出門一樣。只不過這種狀況有時發展到極端的地步,比如一個嚮往這一生活方式的年輕人,竟不惜自己賣腎來換取一部新手機。


弔詭的是,也正是在這樣一個時代,相反的觀念才會相應興起。確切地說,中產階級擁抱著兩種相反相成的文化:一種強調佔有和擁有來加強自我,而另一種則強調放棄擁有來找尋「真實的自我」。社會學家很早就注意到,當財產與自身形象不符的時候,我們很樂意忽視或放棄這些財產,除非我們是被迫放棄它們,因為不情願地失去財產會引起自我丟失。心理學家埃利希·弗洛姆反對現代「激進的享樂主義」,強調分享、給予、奉獻的取向,他提出了一個強有力的問題:「如果我是我所擁有的,而如果我所擁有的失去了,那我又是誰呢?」


這說到底仍是同一個問題:如何認識「自我」?如果你認為自我就是自己所擁有的一切,那麼很正常地,你傾向於要更多;但如果你認為自我就是「失去所有東西之後剩下的那些」,那麼你在心理上也就不會覺得放棄它們有什麼不可以,反正它們都是「身外之物」。根據現代心理學的觀察,在物體丟失之後,常常會激發起人們在手工、思想、藝術、寫作等方面的創造性,因為人們在心理機制上傾向於通過這種方式來彌補自身的丟失,以恢復到完美狀態——換言之,創造性的時期也許會跟隨一個人財產的失去而到來。


這兩種理念,乍一看似乎前者是物慾膨脹,而後者顯得高尚得多,但事實上這只是一體之兩面。在當下中國的中產階級文化中,他們同樣流行,不少人甚至可以同時擁抱這兩種看起來彼此矛盾的理念——一個人可以一方面追求體面的生活,另一面高談離棄物質生活找尋靈性。說到底,它們彼此相生,正是一者的蓬勃導致了其對立面的興盛,因為人們既不卑鄙也不高尚,他們需要的只是平衡

真閨蜜,是在你光彩的時候不吝嗇掌聲的人
心理技巧:如何找回真實的自己?
姑娘說,希望多年以後還記得自己的初衷
深秋隨筆
如果重來一次,你還是會選擇一樣的生活

TAG:心理科普 |

您可能感興趣

我擁有你,也擁有自己
我擁有的都是僥倖,我失去的都是人生
我沒有失去你,就像我不曾擁有你
雖然我很平凡,很幸運,我擁有它~
最真的擁有,是我在,最美的感情,是我懂
我們擁有顏值,我們擁有激情,我們就差你還沒加入
在南非有許多巨坑,坑洞背後的價值應該是你我他都想擁有的吧
我離你很近,卻不想擁有你
愛情里最經典的10個短句,我無法擁有你的時候,我渴望你
你總是一副不缺我的樣子,讓我怎敢擁有你
你擁有的,都是你的幸福
人不就是這樣嗎,你所不在乎的,都是你已經擁有的
當我不能再擁有的時候,我會記得你
離開你之後眼淚幾乎佔據了我所有,我可以失去愛但我不能失去曾經擁有你的世界
「小時候覺得全世界只有我一個有小雞雞」 粉絲留言精選:那些年我們擁有過的全能感
「我從未擁有過你一秒鐘」,是因為你的份量不夠重
擁有悲歡的一直是我們自己
我慶幸曾經擁有過的童年,如今卻只有手機
有了畫畫我不羨慕別人所擁有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