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一些著名心理學實驗,得到了有趣結果

一些著名心理學實驗,得到了有趣結果

一些著名心理學實驗,得到了有趣結果


題圖:Yunus Co?ar


文/慕成匠丨知乎

有哪些著名心理學實驗在跨文化研究中得到有趣結果的案例?


我對跨文化的定義理解貌似出現了偏差,不過先按照偏差的來答吧,目前想到的有兩個:


一、母親與自我:文化對自我參照的影響


對美國人與中國人的fMRI研究發現,當要求這兩組被試對一系列人格形容詞判斷是否適合用來形容個人、母親還是他人時,發現在判斷為自我時減去判斷為他人時,中國被試與美國被試在腹側前額葉與扣帶回都有顯著的激活,也就是說中美被試關於自我的認知可能都定位在相同的腦區。

但是對中國被試來說,自我與母親條件的激活程度沒有差異;而對美國被試來說,自我與母親的激活程度有顯著差異。可以做一個不是那麼嚴謹的推測:在神經機制上,中國人的自我與母親是在一起的並且與他人區別開來的,而美國人則將自我獨立出來。


還有其他研究發現,中國人將包括母親、父親、好朋友在內的關係親近的人都納入自我參照的系統,屬於互倚型的自我結構(interdependet construal of self)而西方人則不會把這些人納入到自我中,屬於獨立性的自我結構(independent construal of self)。


一些著名心理學實驗,得到了有趣結果


二、整體思維(holistic)與分析思維(analytic)


一些著名心理學實驗,得到了有趣結果

這個實驗所用的被試是美國人和日本人,要求被試看一段20秒的動畫片段,如上圖,然後描述自己所看到的是什麼。被試的描述中所說的第一句話作為被試是先注意到突出的目標(salient objects)還是背景的指標。


結果發現美國人最先提到目標的頻率遠比日本人多,而日本人更多地首先注意到背景。並且日本人也比美國人更容易注意背景與主體的關係。這也意味著兩種不同的特徵捆綁策略,將特徵單獨識別並進行序列加工,還是把不同的特徵捆綁在一起識別。以日本人為代表的東亞人顯然更傾向於後者,這是一種整體思維的表現,而以美國人為代表的西方人則傾向於獨立加工,是一種分析思維的表現。


東亞人的這種整體思維還體現在一些東方特有的學問上,比如周易,比如風水。


參考文獻:


Han, S., & Northoff, G. (2008). Culture-sensitive neural substrates of human cognition: A transcultural neuroimaging approach.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9(8), 646-654.

Masuda, T., & Nisbett, R. E. (2001). Attending holistically versus analytically: comparing the context sensitivity of Japanese and America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1(5), 922.


Nisbett, R. E., & Masuda, T. (2003). Culture and point of view.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0(19), 11163-11170.


朱瀅. (2009). 實驗心理學: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324-328.


三、本族效應(own-race effect)與異族效應(other-race effect)

本族效應是指個體對本族面孔總是比不熟悉的異族面孔有更好的再認。相對的,異族效應是指個體對異族面孔的再認更加困難。這兩個說的是同一回事,只是角度不同。本族效應在跨文化研究中結果是穩定的。


解釋本族效應的理論很多,比如接觸假說。該假說認為人們之所以對本族面孔的記憶成績更好,是因為接觸的比較多。基於此進一步推測可得,如果個體對於異族的面孔接觸同樣多,那麼本族效應就消失了。


Kelly等人(2005)把高加索新生兒與3個月的嬰兒隨機分配到四個種族面孔條件下(高加索、中東、非洲、亞洲),每次看兩張面孔,完成視覺偏好任務:以嬰兒注視哪張面孔的時間更長為偏好指標。結果發現新生兒對各族面孔的注視時間沒有差異,而3個月嬰兒對本族面孔的注視時間更長。不過,居住在非洲的高加索嬰兒對非洲面孔和本族面孔的識別就沒有差異了。


一些著名心理學實驗,得到了有趣結果


進一步的研究發現,人們對同族的表情識別也比異族表情的成績更好。這使得同族之間的情緒理解與交流更加準確,稱之為群內優勢(in-group advantage)。


四、面孔和表情識別的跨文化差異


首先是面孔的識別:


誠然對於面孔的記憶與識別東西方個體都出現本族效應,但是在識別過程中所採用的策略卻有所不同。在一項對面孔進行亞洲面孔與西方面孔的學習、再認與分類的眼動實驗中,東西方被試的注視點分布出現差異。西方人符合此前傳統上認為的人類對面孔識別的策略:集中與雙眼與嘴部,大致是一個三角形的區域;然而東方被試卻把注視點集中在更加中心的地方——鼻子。下圖中紅色的區域是西方被試的注視點集中區域;藍色是東方被試的注視集中區域。


一些著名心理學實驗,得到了有趣結果


然後是表情的表達與識別:


研究認為,對於以美國人為代表的西方人來說,更願意表現出明顯的表情,也就是用嘴部比較多,所以他們的表情文字是這樣: 快樂 : ) ,悲傷 : ( 。對於以日本人為代表的東方人來說,由於更加傾向於內斂,希望控制自己不要做出過誇張的表情,於是會更多的控制嘴巴的活動,但是由於控制眼睛活動比較難,所以會用眼部運動來表達情緒,日本人的顏文字是這樣:快樂 (^_^) ,悲傷 (; _ ;) 。相應的,識別表情的時候,美國人更傾向與從嘴巴來判斷;日本人則會從眼睛判斷。


實驗用了表情符號(好萌好萌~~~)作材料,要求美國被試與日本被試對給出的表情符號做一個9點(從1極度悲傷到9極度高興)的評價。結果發現如圖。↓


一些著名心理學實驗,得到了有趣結果


參考文獻:


Bar-Haim, Y., Ziv, T., Lamy, D., & Hodes, R. M. (2006). Nature and nurture in own-race face processing. Psychological science, 17(2), 159-163.


Blais, C., Jack, R. E., Scheepers, C., Fiset, D., & Caldara, R. (2008). Culture shapes how we look at faces. PLoSon_e, 3(8), e3022.


Kelly, D. J., Quinn, P. C., Slater, A. M., Lee, K., Gibson, A., Smith, M., . . . Pascalis, O. (2005). Three‐month‐olds, but not newborns, prefer own‐race faces. Developmental science, 8(6), F31-F36.


Yuki, M., Maddux, W. W., & Masuda, T. (2007). Are the windows to the soul the same in the East and West?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using the eyes and mouth as cues to recognize emotions in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3(2), 303-311.


韋程耀, & 趙冬梅. (2012). 面部表情的跨文化表達與識別研究述評. 心理科學進展, 20(010), 1614-1622.


周國梅, 張璐然, & 曾偉賢. (2009). 面孔識別的本族效應理論述評. 心理科學進展, 17(2), 278-283.

一些著名心理學實驗,得到了有趣結果

本文由知乎用戶  慕成匠   授權發布,版權歸作者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繫作者。


負面情緒也有正麵價值
智商高不高,看畫得漂不漂亮?
我們的恐懼從何而來?
1分鐘心理學:被心理學家玩壞的神獸(下)
空椅子技術

TAG:心理健康 |

您可能感興趣

50年後,最具爭議的心理實驗之一得到了同樣可怕的結果
幾個出於好心卻得到了最爛結果的屌事
失去其實也是一種得到,很多人卻不明白
所有的一切,只為得到你!
他們是侵華戰犯,沒有一個得到好下場,長得還很醜
就算得到了我的肉體,也得不到我的心
你們都想得到透明果實,但是這種果實忘了么?多虧沒落在壞人手裡
怎樣才能得到一個人的心
情感專欄 成為另一個女人,並不意味著你能得到你想要得到的東西
只有懂了,才能得到
【趣圖】就算得到了我的肉體,也得不到我的心
「得到我的人,得不到我的心」
你能得到我的人,卻得不到我的心!
拍遊客照有時候你只要學著換個角度,你就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這幾個星座得到人也得不到他們的心
一個人要死要活想得到你,這不是愛情,而是佔有慾
一個人愛不愛你,在不在意你,你是感覺得到的
那些事我猜得到開頭卻猜不到結尾,真的是讓人有些哭笑不得啊
既然得不到身體,我也要得到你的心,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