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群體心理:一起懸案引發的請願

群體心理:一起懸案引發的請願

心理導讀:心理學家認為,當「個人」的身份湮沒在「群體」中時,人們會感到更容易做出一些平時不被允許的事情,尤其是各種反規則、反社會的行為。 ——www.iFuun.com


群體心理:一起懸案引發的請願  


新聞事件

19年前的清華女生朱令鉈中毒案迄今懸而未破。19年後的今天,「朱令案」因復旦投毒案等一系列高校投毒案而再次引發人們的關注。尤其是熱心的網民們,不但在國內各大社交平台上圍觀、發帖、留言,以聲援朱令,甚至在美國白宮網站「我們人民」(We the People)上為朱令「在線請願」,要求美國「調查和遣返該案的主要嫌疑人孫某」。


心理解讀


朱令案的白宮請願在三天內就得到了超過10萬人的簽名支持。雖然迄今為止,該請願尚未能如願,但很多網民依然積極關注著此事的進展。一樁陳年懸案,為何再度引髮網民的大規模關注呢?


陳年懸案引發網路集群

首先來看看這種「大規模的關注」行為。學術界將這種現象稱為「集群行為」,是指「在相對自發的、不可預料的、無組織的以及不穩定的情況下對某一共同影響或刺激產生反應的行為」。集群行為的主體「集群」是指「因共同的關注點而臨時聚集到一起的人群」。


在轟轟烈烈的白宮請願活動中,參與其中的眾網友就組成了這樣一個典型的「網路集群」:大家有著「共同的關注點」—「朱令案」,持有「共同的信念」—「公平正義,法治中國」,因而產生了「共同的行為」—支持「朱令案」的請願。


集群引發「去個性化」


一個人處在群體中,會感到「個體性」的喪失,因而會降低對自己行為的覺察和控制,從而產生自己單獨活動時不會出現的行為,即以非典型的、反規則的方式行動,這種特性稱為「去個性化」。


心理學家認為,當群體中的人們沒有以個體形式被注意時,這種「匿名性」的特點會使人們從自己內在的道德束縛中釋放出來,因而減少對自己行為的限制,就會發生「去個性化」的現象,人們更容易表現出在一般情況下由於社會規範、個人評價等因素而受到抑制的行為。也就是說,當「個人」的身份湮沒在「群體」中時,人們會感到更容易做出一些平時不被允許的事情,尤其是各種反規則、反社會的行為。

科菲(Coffey. B)和伍爾沃斯(Woolworth. S)研究過人們在匿名的網路論壇和公開集會條件下對罪犯的態度表達上的差異。結果發現,在匿名的網路論壇中,人們對罪犯表達了更多的偏見、憎恨和報復;然而在公開集會中,這樣的陳述顯著減少。


從「去個性化」的角度來看,在公開集會的情境下,人們需要遵從的是「和諧」、「善良」、「寬容」等保守的社會規則,因此對罪犯的評價趨於緩和;但在匿名性極強的網路世界中,「個體」的身份性被弱化,所以更容易表現出強烈的憎恨、報復等有違傳統社會規則的態度。因此不難理解,為什麼相較於傳統媒介,人們在微博、論壇等網路環境中對朱令懸案表達出更多的關注、同情、呼籲,對傳說中的「嫌犯」表現出更強烈的指責、憤怒和仇恨。


了解更多


樂國安, 薛婷, 陳浩. (2010). 網路集群行為的定義和分類框架初探.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6: 99-104.


蘭玉娟, 佐斌. (2009). 去個性化效應的社會認同模型. 心理科學進展, 17(2): 467-472.

來源:中科院心理所


心理延伸


潛意識測試:羅夏墨跡測驗


心理FM:你也許無法分辨所謂真愛

心理講座:如何逃出教育的死亡谷
如何安慰那些經歷不幸的人?
《中國好聲音》:中國社會的多重人格之歌
「諾獎」情結,是誰沒有忘掉?
我們這個懷疑的時代需要怎樣的信仰?

TAG:推薦 |

您可能感興趣

驚悚片以巧合的還魂車和淪喪的新聞倫理道德,帶出來一樁綁票懸案
賈靜雯一條微博引發兩樁懷孕懸案!她自己和高圓圓都躺槍!
賈靜雯一條微博引發兩樁懷孕懸案!她自己和高圓圓都雙雙躺槍!
紅軍震驚一時的歷史懸案,毛主席聞後悲痛不已,真相讓人出乎意料
這場轟動的少女謀殺懸案出紀錄片了,那兇手是誰?
晚清的一場「一點都不懸疑」的懸案
朱梓驍變了!原來朱梓驍沒有被封殺!一則熱搜卻牽扯出貴圈未解愛情懸案?
又是一樁懸案:全球最性感內衣被賣給英國體育大鱷 創始人竟不知情 斥責是醜聞
一隻眼 睛,一個懸案
一隻眼睛,一個懸案
歷史懸案之謎—建文帝是怎麼死的?
害怕人類的怪獸,卻引發了奧特曼史上的懸案
一段懸案,卻成了劉備仁義的象徵,真相或許很殘酷
轟動世界的少女謀殺懸案出紀錄片了,那兇手是誰?
揭秘明朝史上驚天懸案:一場鼠疫引出的大清王
揭秘清朝一大懸案,順治並未出家,而是患病而亡!
揭秘:趙匡胤 到底是怎麼死的,為何成為歷史的一樁懸案?
直擊:神秘失蹤的美國女孩,不斷出現在照片中,卻終成懸案
深夜毒物之《果體女屍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