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李穎:平生風誼兼師友——潘天壽與吳茀之的師友情

李穎:平生風誼兼師友——潘天壽與吳茀之的師友情

李穎:平生風誼兼師友——潘天壽與吳茀之的師友情



《中國美術報》第21期 美術副刊 37

平生風誼兼師友


潘天壽與吳茀之的師友情


李穎


1923年,潘天壽離開家鄉,前往上海尋求發展。一年後,受聘上海美術專門學校,擔任該校高師科三年級的國畫實習課。學生們決定考考這位來自鄉間的、比他們大不了幾歲的先生,準備好筆墨紙硯,請他現場作畫,潘天壽輕鬆應對,以精到的筆墨功夫征服了在場學生。當時,學生們所不知道的是,這位年輕的教師會成為中國畫教育中堅持獨立發展立場,提倡中西繪畫應該拉開差距的最得力的教育家,以及他又出入傳統,並在構圖上極具現代構成意識,以霸悍磅礴的指畫藝術獨擅20世紀畫壇。當時的潘天壽也不知道,被他的自信與才情所征服的學生中,有一個名叫吳谿、後取字茀之的學生,會與他成為終生摯友。

同為吳昌碩門人


潘天壽只比吳茀之大三歲,兩人都是海派耆宿吳昌碩的入室弟子,既是師徒,更是師兄弟。吳茀之從上海美專畢業以後,先是在蘇州擔任過一些職務,1929年回到母校任教。而此時潘天壽已經應林風眠之聘,到新成立的國立西湖藝術院(後更名為杭州藝術專科學校)任教,同時又兼任了幾所上海藝術院校的課,往來於杭州與上海之間。不過,潘天壽的社交圈似乎依然以上海為主。潘、吳二人常常出入滬上眾多收藏家之門,觀賞歷代名家真跡,並切磋畫藝。


同為吳昌碩的弟子,難免被人拿來作比較。吳昌碩曾說:阿壽學我最像,跳開去又離我最遠。大器也。確實,潘天壽的畫構圖奇險,格局宏大,是典型的從傳統中來又走出傳統格局的現代畫家。而吳茀之似乎畫風與吳昌碩更為接近一點,也只有身為好友的潘天壽敢於直接指出這一問題,說他「昌碩氣」太濃,讓他意識到與老師太過粘連,會喪失自己的繪畫特色。吳茀之此後也力求在畫題、構圖、筆墨等方面有所突破,終成自己縱橫恣肆、瀟洒流暢的寫意風格。


「白社」畫會


1932年4月,潘天壽、諸聞韻、吳茀之、張振鐸、張書旂五教授成立「白社」畫會,旨在「研究國畫創作、書法、詩詞題跋、金石篆刻及畫論畫史」。參與者畫風各異,相互之間以互相督促、勤於書畫創作、交流繪事心得為根本。五位教授都在藝術院校任教,經濟上比較獨立,不必特別擔心自己作品的市場反應。這樣,反而使他們的展覽更傾向於學術型的探索。

李穎:平生風誼兼師友——潘天壽與吳茀之的師友情



白社成員,藝風,第2卷,第6期,1934年


「白社」一共辦了三次畫展,活動因抗戰爆發而終止。首展在南京(1932),第二次在上海(1933),第三次在杭州(1935),還出版了兩本《白社畫冊》。辦展期間,幾位同仁就在家裡打地鋪,南京展時在張書旂家,「顧不得白天的疲勞和室內的汗臭、咳嗽聲,吵吵嚷嚷直至深夜,方能入睡」(張振鐸《憶壽師》);杭州則如法炮製,只是改在潘天壽家裡。可以想見,這是要多麼深厚的友誼才能做到這一點。

李穎:平生風誼兼師友——潘天壽與吳茀之的師友情


白社畫展,良友,第74期,1933年


烽火中的友誼


抗戰全面爆發後,潘天壽隨杭州藝專輾轉內遷;吳茀之則暫時滯留上海。但是,烽火併沒有割斷兩人的友誼。沒過兩年,潘天壽致信吳茀之,請他來藝專任教。兩位友人昆明重逢,或朝夕相對,切磋畫藝,或結伴同遊,飽覽名勝風光。1940年秋,學校再次遷到重慶,戰時房屋緊張,潘天壽、吳茀之和張振鐸三人同租一室,住所簡陋,每天還要輪流買菜做飯,日子雖然清苦,老友們能聚在一起,也還其樂融融。

李穎:平生風誼兼師友——潘天壽與吳茀之的師友情



白社社員, 由左至右分別為:張振鐸、潘天壽、 諸聞韻 、 張書旂、吳茀之


1941年,潘天壽與當時的國立藝專校長呂鳳子教學意見相左,請求休假進修,以返浙採集畫材為由,離開大後方,後又於1942年輾轉來到福建建陽,與謝海燕、倪貽德、俞劍華等人一起撐起由幾所逃難大學合并成的東南聯大的藝術專修科。他非常思念重慶的老朋友,尤其是吳茀之,去信賦詩「東南盡有千山水,布襪青鞋待子旋」,邀其來福建。吳茀之接到信後,心生感念,於1942年8月,受聘為在南陽的福建師專教授,赴閩地與老友重會。


三次受邀任教杭州藝專


在國畫教育上,兩人理念相似,成為很好的事業合作夥伴。每一次當潘天壽需要教學事業上的支持時,吳茀之絕對是他的不二人選。三次請吳茀之任教藝專,也傳為一時佳話。


第一次是在1939年,逢杭州、北平兩藝專「合并風波」,教學人才大量流失;國立藝專繪畫系中、西畫分科,國畫教授稀缺。潘天壽請出好友,吳茀之也決不推辭,於同年5月到達雲南昆明赴任。第二次則是1944年,潘天壽接任國立藝專校長,擬請吳茀之為國畫科主任,吳本想推辭,潘天壽卻直截了當地告訴他:如果老兄不去,那麼自己也不去應聘校長了。吳茀之自然感動於老友之懇切,這才結伴上任。此後,隨著抗戰勝利,藝專恢復舊制,搬回杭州,又是歷經一系列的風風雨雨,兩位老友依然一同承擔。第三次是1959年,潘天壽任浙江美術學院院長,委任吳茀之為中國畫系主任。兩人再次合作,力挽狂瀾,重振因新中國成立之初對國畫的錯誤認識而造成的國畫教學問題,力主建立獨立的中國畫教學體系。


潘、吳都是與世無爭但性格倔強的文人作派,二人的友誼也是淡然的君子之交,這一點在潘天壽去世以後,作為好友的吳茀之幾乎沒有留下回憶兩人深厚友誼的文章,只是嚴謹地評述潘天壽的藝術成就,可見一斑。而所評也均能切中潘氏繪畫最有特色的地方,沒有長期對彼此的繪畫藝術與為人品性的了解,是很難做到的。


弘揚中國美術精神 彰顯中國美術氣派


關注美術前沿熱點 報道中外美術新聞


主管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主辦單位:中國國家畫院


國內統一刊號:CN11-0292


國內郵發代號:1-171


海外發行代號:C9257官方微信:izgmsb


聯繫我們:zgmsbvip@163.com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美術報 的精彩文章:

冉升:是該晒晒美術界的惡俗之風了
北島:《秋日》賞析
趙佳琪:「空無一物」的設計——談日本設計中的「侘寂」美學
楊曉陽:美教之道 一張一弛
徐水平:漢宣帝經略西域

TAG:中國美術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