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中國憤青為什麼越來越多?

中國憤青為什麼越來越多?

心理導讀:中國憤青都是同一類人嗎?不是的話,憤青之間有什麼重要區別?中國憤青為什麼越來越多? ——www.iFuun.com


中國憤青為什麼越來越多?  


如今,在搜索欄中鍵入「憤青」二字,大約有數以千萬計的網頁會立刻呈現在你的面前,這還沒有算上與「憤青」二字有關的其他衍生詞條。在今天的中國互聯網上,「憤青」大概是出現頻率最高的辭彙之一了。有人因自己是「憤青」而感到自豪,並因此將「憤青」改作「奮青」;也有人將「憤青」頭銜專門留給自己厭惡的對象,並將之貶低為「糞青」。

然而,在「憤青」一詞被越來越多網民所使用的同時,卻鮮有認真嚴肅的學術研究告訴我們:被稱為「憤青」的這個群體到底具有什麼樣的特徵,而「憤青」現象又反映了什麼樣的社會情況。最近,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楊麗君博士和鄭永年教授終於填補了這一空白。他們通過訪談、調研和分析網路內容等研究手段,清晰地回答了上述問題,並將研究成果發表在新近出版的《當代中國》(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期刊上。


楊麗君和鄭永年認為,「憤青」作為一個群體,其人員構成與行為話語都具有相當程度的複雜性與多樣性;但當下的媒體報道與學術研究,大多對此認識不足。人們或是將「憤青」簡單地等同為民族主義者,或是認為「憤青」只不過是在網路上發泄自己對社會的不滿情緒。然而,通過對包括「反CNN運動」、「韓寒現象」和「69聖戰」等一系列網路熱門事件進行剖析,楊麗君和鄭永年卻發現:


自稱或者被稱為「憤青」的這些人,其實是由三個差異極大的群體構成的。


楊麗君和鄭永年將第一個群體稱為「民族主義型憤青」,這個群體是2008年反對CNN等西方媒體對華不實報道的主要力量。他們大多是中國在海外的留學生,或者接受過良好教育的國內青年。這類網民所憤怒的對象,主要是外國媒體及其他與國家事務有關的機構,他們對國際形勢的關切程度遠遠超過了對國內情況的關注。雖然這些網民常被指責與政府站得過近,但他們的憤怒往往出於自身,而他們過分高漲的民族主義熱忱,也未必是政府所真正希望看到的。在外國媒體對中國「憤青」進行報道時,他們所說的「憤青」一般意指這類網民。

第二個群體被稱為「批判中國型憤青」。這個群體主要由對社會現狀不滿的青年人構成,他們更關注國內情況,熱衷於討論社會問題,並且對自己所不滿的現象進行批判。楊麗君和鄭永年認為,雖然這個群體所使用的刺耳辭彙和語句,常會被作為管控的對象,但只要他們沒有過激的舉動,政府一般也不會對他們進行干預。而韓寒是「批判中國型憤青」群體的代表人物,但媒體對他的關注,主要還是在於他身上所具有的商業價值和娛樂精神。


最後一個群體被稱為「忿怒發泄型憤青」,包括網路黑客、遊戲發燒友,以及其他許多處於高度社會壓力下的人們。他們因為自身所面臨的生存狀況和社會環境而充滿忿怒,國際問題和國內問題都可能成為觸發他們發泄不滿情緒的扳機。這個群體很容易發起或參與到突發性的網路集體行動中,他們的行動雖然在網上可能有很強的短期影響力和知名度,但一般並不會成為正規媒體的報導對象。


不過,楊麗君和鄭永年也發現,雖然以上三個群體之間存在著巨大差異,但它們之所以都會被置於「憤青」這個標籤之下進行討論,是因為這些群體的成員也存在著四個方面的共同特質


首先,三個群體都善於使用互聯網來表達自己的觀點;不僅如此,他們中的許多人還精通互聯網技術。第二,每個群體中幾乎都同時包含生活在國內與海外的中國人。第三,每個群體的發展壯大都離不開互聯網,而互聯網似乎也是他們活動的主要舞台;即便是「憤青」之間的線下活動,往往也是通過互聯網進行組織的。最後,每個「憤青」群體所關注的重點雖然不同,但他們往往都對國內的社會現狀持有批判態度。


那麼,為什麼會有越來越多的中國青年成為「憤青」呢?

楊麗君和鄭永年認為,這個現象反映著一些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快速增長的中國經濟和快速變革的中國社會,迅猛而劇烈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在這個劇烈轉型的過程中,一些與許多人都密切相關的矛盾和問題,會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來。當人們開始體驗和對比中國與西方、現代與傳統、自己與他人之間的差異時,難免出現不安、不解和不快;而這些情緒在高度生活壓力的情況下,很容易發酵為不滿和憤怒。飛速發展的互聯網恰好給人們提供了表達的機會;於是,許多伴隨著互聯網成長起來的青年人,不僅自己成為了「憤青」,也吸引或者刺激著許多類似的青年人加入這個群體。


不過,「憤青」群體和「憤青」現象可能更像兩枚透鏡,在反映社會現實的同時,也對後者進行了誇張的折射。例如,楊麗君與鄭永年也指出,由於互聯網在信息傳播方面的巨大力量,互聯網上往往存在著比現實中更為多樣和極端的聲音;而「憤青」們之所以顯得異常憤怒,也可能是他們的年紀使然——當如今的「憤青」進入中年壯年時,他們或許將和前輩一樣,變得不再那麼容易激動。


同時,「憤青」群體和「憤青」現象的複雜性也再次提醒我們,避免隨意「貼標籤」,是觀察和分析中國互聯網時所應持有的基本態度,因為正如楊國斌教授此前所指出的那樣:互聯網上的標籤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為人們提供了相對簡單的觀察世界的方法,卻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更加複雜卻也更為重要的細節信息。


文/陶郁

老外看中國:剩女,是因為不塗口紅?
高考選對專業真的很重要?
心理學解讀:王學兵為什麼吸毒?
學生塑像:崇拜偶像or學習榜樣?
還有青春的時候,別悔恨青春

TAG:推薦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人為什麼越來越容易得癌症?
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去日本留學了?
非洲人放棄「中國夢」 在這裡賺錢越來越難
為什麼越來越多中國美女愛找黑人男友?背後的原因讓人無語!
省吃省用幫了越南這麼多,想不到越南人心中是這樣評價中國的
中國歷史上有多少人做了太上皇?
中國誰的廟宇最多?為什麼國人都敬重這個人?這說明了什麼?
什麼軍艦讓越南這麼緊張?中國追趕美國造更大半潛船
中國的熊孩子怎麼那麼多?
[中華講武]不吹不黑!中國國產大狙到底跟「歐美前輩」差多少?
中國人,你為什麼活得那麼累?
為什麼一到美國就再也看不上中國姑娘了?
青年沒有夢想,中國哪來中國夢?
太空經濟——離中國還有多遠?
中國人為什麼覺得玉這麼珍貴?
又有多國力挺 中國這招讓美在南海輸慘了
為什麼很多中國人去當美國大兵?受盡屈辱卻寧肯自殺也不奮起反抗
中國歷史十大青銅器國寶,你都見過嗎?
中國誰的廟宇最多?為什麼國人都敬重這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