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深泉的誘惑

深泉的誘惑

 深泉的誘惑


深泉學院


文/南橋

2014年5月5日,重慶南開中學彭書涵被美國深泉學院錄取,引發了一陣「深泉熱」。加州沙漠地帶的深泉學院,是一所只有25個學生的「初等學院」,突然在一個十幾億人的國家走紅,是件頗耐人尋味的事。


走紅的原因,顯然是大家對現行教育不滿,千方百計尋找新的模式。一些另類的教育思維,離我們熟悉模式越遠,越容易被追捧。在尋求另類的同時,思維的座標,卻又還是熟悉的精英教育。深泉被吹噓成比哈佛還難進的大學。網上有文稱,深泉學院SAT2300是「起評分」。該文還列出了彭書涵的成績:「托福110分,SAT 1 2280分,SAT 2 2400分(滿分),4門AP 全5分」。試圖降溫的文章,如 《還原被神化的神泉學院》,評判標準仍然是錄取難不難,申請的人多不多,教授是不是名師這一套。結果不過是說,深泉根本比不上哈佛。兩種學校性質不同,這種對比是有缺陷的。另外,包括深泉在內,美國高校的錄取,過程比國內高考複雜,不存在單一分數線概念。深泉網站上的招生頁面,只列了個SAT成績的範圍(700 Verbal, 700數學),但警告說: 「關於統計數字,要記住永遠不要相信它們。… SAT成績低一些的學生,也鼓勵你們申請,因為我們在申請過程中更看重你的文章和面試。」


這學校是一兩年制初等學院,無法頒發本科文憑,學生上完兩年後通常轉學去其他地方。學校有 「牛仔大學」的諢名。如果非要貼標籤的話,它的教育模式似乎更貼近中國晏陽初、陶行知等教育家所倡導的平民教育,而非哈佛、北大那種精英教育,哪怕有學生後來轉入常青藤名校。


深泉學院更應該讓我們關注的,不是它作為一個轉學「跳板」的成功,而是它所做的教育嘗試。《安提阿評論》1999年曾刊登英文教授布魯斯·弗萊明(Bruce Fleming)所撰寫的一篇長文《深泉學院牛仔午餐》(The Deep Springs College Cowboy Lunch) ,描述他在該學校短期任教的經歷,非常值得一看。弗萊明教授在學校商店裡看到一個體恤衫上,看到學校創辦人怒恩(L.L. Nunn)和列寧的像並列在一起,體恤衫前面寫到:「1917年全世界開創了兩個烏托邦」。背後寫著:「只有一個活下來了。」

深泉的誘惑


成立於1917年的深泉學院,實質上是一個教育烏托邦。學生在這裡通過學習、勞動和自治,接受一種非常不同的教育。人少事情好辦,維繫下去不難,能否大面積推廣則值得懷疑。弗萊明去的時候,學校牧場上有三百多頭牛,在經濟上無法自負盈虧,也無法像外界說的那樣自給自足。學校下蛋的母雞被野貓吃掉,學生吃的雞蛋還是從外部運來。這兒學生也不是什麼農活都學。弗萊明介紹說,騸牛的差事,是由學校牧場工頭七歲的女兒做的。看這丫頭眼睛不眨把牛的睾丸給取出來,對二十五個青春勃發的小夥子一定極有震懾作用。


學校的牧場,如果請墨西哥工人,做事可能比這些十八九歲的小夥子更麻利。但學校就讓這群小夥子在這裡除草,擠奶,修水管,和二十多個其他小夥子朝夕相處。這都是有益的苦修和磨礪。在中國也好,美國也好,大部分家長都擔憂自己的孩子被嬌慣壞,希望孩子接受一點磨礪。這種初衷是好的,但中國孩子是否要到美國接受這種「牛仔」的訓練,則要另當別論。深泉學院能把輿論攪得天翻地覆,引發無數人的嚮往。而國內農村孩子,有的幾乎天天做類似的事情,想吃這種苦,有的是地方。深泉學院引發刷屏之後,有人發現,其實中國有類似的學校,如安徽休寧的「德勝-魯班木工學校」。 深泉那種山谷、土地,中國到處都有。現在也有家長,在做這方面嘗試。最近一本流水賬式圖書《下鄉養兒》出人意料地熱銷,這說明不少家長有讓孩子脫離現行教育框架的強烈慾望。我倒是希望國內多一些本土 「另類」教育,積少成多,慢慢改變讓人不滿的教育大環境。


深泉學院是從教育的工業化思維轉換到農業化思維的有益嘗試。這嘗試有革新的內容。 課程的設置事關傳統、環境和師資,改革起來內容複雜,過程緩慢。其間教育目標、學生興趣愛好和社會需求可能各行其道,甚至南轅北轍。深泉學院的課程設置非常靈活,學生參與課程的定製,教育內容老師學生協商,這一點倒是非常值得國內學習。就在不久前,還有一位職教老師來信跟我抱怨學生缺乏任何學習動力,老師再怎麼辛苦都沒有用。既然這樣,不如死馬當活馬醫,用深泉學院的課程設置方法,深度改革課程內容,或許還能讓學生的興趣起死回生。


但深泉的做法也有思維倒退。如今對年輕人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抱怨不少。是不是因為這個原因,就想辦法把他們扭轉過來,讓其向著三頭六臂全面發展的方向發展? 農業經濟下人要學習很多農作技能,方方面面都要學。到了工業時代,生產線式教育使得人們可以專註於一項工作。誠然,過度專業化會導致眼光狹窄,但只要自我戒備一些,時常反省,倒也不是什麼可怕的弊病。知識經濟年代,與前工業時代有些類似,知識、技能會相互關聯,和農業時代有些相似。但實際上,而今大部分人一輩子只要有一門專長,就可以過上體面的生活,未必需要樣樣精通。弗萊明質疑那種上午讀卡夫卡,下午去拔草的全人教育。

弗萊明本人原為美國海軍學院的教授。在海軍學院,他是一個有些反體制的刺兒頭式老師。例如,他不大掩飾對學校招收黑人學生運動員的反感,認為學校對這些學生的遷就,降低了整體學術水準。2011年,他選用某詩歌材料據傳有種族歧視和性暗示嫌疑,被兩個學生投訴,校方將其停課調查。這樣一個在 教育「體制」 內格格不入的怪人,到深泉學院任教,會不會如魚得水?


他去了之後,覺得新奇,又有些失望。他發現,深泉的學生有時候受環境影響,過於閉塞,缺乏大學校學生對於不同觀包容和鑒別。有時候這些學生把混穿他人衣服、不顧及各自隱私這些做法,當成一種標榜身份的另類。在尚有身份焦慮的小年輕中間,有這種標新立異心態很自然。但是一直這樣下去就難說了。幸虧這學校只有兩年,如果是四年可能很多學生無法接受。


事實上學生在這裡的兩年,大部分人過得並不愉快,這和外界的浪漫想像完全不同。弗萊明說奇怪的是,為什麼說起「牛仔學院」,就能引起各種浪漫想像,讓年輕人樂於前往。他家在東部,周圍有不少養雞的農民,為什麼雞農就不能引發同樣的想像呢?其實有什麼差別?牛仔策馬賓士,在星空下睡覺,居無定所,或許因為生活方式的粗糙,最後不得善終。大部分人,比如新英格蘭某地的雞農吧,娶妻,生子,買房,養狗。他們維繫庸常生活所需的堅強、忍耐和妥協,或許比牛仔們的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做法更為高貴。學習也是一回事。酷不酷是一回事,有效無效是另外一回事。深泉學院能給人很多啟發,但千萬不要啟發我們去抄近路。我個人認為,老老實實地把現有教育體系修理好,比推倒重來另搞一套更寶貴。


文章的結尾引述了一個笑話,說天堂就是讓瑞士人做酒店管理,法國人當廚師,義大利人做情人,英國人當警察。地獄是英國人當廚師,德國人當警察,義大利人做酒店管理。而深泉的思維,是指望其畢業生酒店管理、廚師、情人、警察都能繫於一身。一輩子很短,能做好一樣事情,或許就夠了,有必要把學生當成八面玲瓏的達芬奇式全才去教育嗎?


本文首發於《南方都市報》2014年5月16日

從催眠專業的角度深度解讀電影《催眠大師》
感謝「試衣間」,餵飽了我們心裡的小惡魔
當評論咬噬靈魂,有人關閉了評論功能
哎呀,外星人都在忙著打遊戲呢

TAG: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