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當「上班綜合症」遇上了微信「抽風」

當「上班綜合症」遇上了微信「抽風」

心理導讀:沒有了MSN還有微博,沒有了微博還有微信,沒有了微信還有什麼?當"周一綜合症"遇到了微信"抽風",廣大的微信用戶們也跟著"抽風",感覺生活怎麼突然少了什麼?還伴有一些緊張、焦慮情緒,不適應感油然而生。如果生活中少了微信,你該怎麼辦?——  www.iFuun.com 


當「上班綜合症」遇上了微信「抽風」


熱點回顧

據各大媒體報道,前天"黑色星期一"遇上了微信"抽風"。很多人抱怨本來對於上班族來說就有"周一綜合症",大家情緒都不好,都希望用微信來和朋友聊天以寬慰自己,但是突然微信不能用了。這讓很多人無所適從,內心都掀起了小小的波瀾,更多人只能在微博上對此事吐槽,以此發泄不滿。


微信,是騰訊旗下的一款倍受青睞的聊天軟體,但到底還是一款軟體,為什麼微信不能用了產生如此大的反應呢?


一覺醒來微信癱了,網友微博齊吐槽


對於很多上班族來說,星期一無疑是真難受的一天,一大早人們就趕著上班,但是在上班途中總是不忘記"搖一搖""刷一刷",但是7月22日一天,別說搖了,連登都登不上。大家每天用的微信不能用了。這使得大家都很著急,就像家裡丟了什麼東西似的。微信界面始終是"連接中……",這讓很多人抓狂。

當「上班綜合症」遇上了微信「抽風」


無奈的網友們,只能將"陣地"轉移到新浪微博,在微博上集體吐槽。現在很多人早上第一件做的事是打開微信看看,工作中有空閑也會搖搖,晚上睡覺前還是刷一下微信。微信已經是他們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了。有專業人士認為這是一種"微信依賴症",人們過度的依賴微信在保持自己與外界的聯繫,而不是通過自身接觸。這種便利讓人上了癮!長期的使用便養成了習慣,而習慣的力量是強大的,習慣影響著人的行為。突然間自己依賴的微信不能用了,就像自己的身體或者身邊的東西被人偷走了一樣,又擔心又憤怒。為了宣洩這種情緒,很多人選擇在微博上吐槽此事。


有時候一個人為不花錢得到的東西付出的代價更高!


大家都知道,微信是騰訊公司的一門免費的熱門軟體,可謂是騰訊公司的必殺技,由此不知道有多少用戶在使用這款免費又好玩的軟體。但是免費不代表用戶不會失去什麼。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一句耐人尋味的話:"有時候一個人為不花錢得到的東西付出的代價更高。"筆者覺得這句不正好應驗在廣大的微信用戶身上嗎?

微信不能用了,我們的思想一下子停頓了好幾秒。之前我們用微信來交朋友,聊心事,談工作,看信息,分享好東西……因為免費,我們玩的不亦樂乎!但是突然微信不靈了,它不能玩了。用戶們,第一反應是什麼呢?


"怎麼回事?""怎麼登不上?"這是用戶的第一反應,是一種惶恐與不安!隨之而來的是,因為登不上,意味著不能與朋友和家人取得便利的聯繫,這是長期使用免費的通訊工具使得大腦產生了思維定勢,在潛意識裡往往將微信作為第一通訊工具。於是開始緊張,焦慮。不少人表示:擔心自己的朋友;生活突然少了什麼;是不是要發生什麼事?這些疑問其實就是一種恐懼的心理。


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當然免費的東西也必然去使你付出一些東西。微信就是這樣的"午餐",你付出的就是情感和情緒。不安、緊張、恐懼、疑惑讓人不知所措。這難道不是你為這免費的東西所付出的代價嗎?


社交網路依賴,我們如何應對?


微信風波面前使得很多人的"通病"暴露出來,"社交網路依賴症"已經凸顯出來了,這"病"正成為當前許多人的"不可承受之重"。

很早就有人說過,互聯網的興起就像一把雙刃劍。如今看來一點都不假,網路給人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各種各樣的「病」和「癮」,"社交網路依賴症"就是其中之一。據不完全統計,微信用戶目前有5億左右,每天活躍在線的至少1億。有網友說:"現代人如此依賴這樣的應用軟體,也許不是什麼好事而是一件挺可怕的事"。


社交,就是社會交往,人際交往。勢必要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如果單從以應用軟體來替代,就會引起很多問題。中國移動互聯網產業聯盟秘書長李易表示:"如果過度依賴,可能像玩網遊一樣上癮"。網路依賴其實更多的是一種心理依賴,個體將自己依賴於外界某種事物或,強烈的依賴心理會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面對依賴,該如何破除呢?其實依賴是一種自信心缺失的表現。舉個最基本的例子:為什麼藉助網路來交友,而不是在生活中找朋友。也許你會說方便,其實是自己自信心不足知識平乏、能力不強、笨嘴笨舌,不敢邁出去。


所以最基本的辦法就是鍛煉自己的能力,給自己充電,培養自己的自信,練習交談,試著與人交往,而不是用鍵盤在冰冷的屏幕敲字。

然後,要改變思維模式。不管是哪一門應用軟體,都只是通訊工具的一種,只是一種方式。人是自主的,我選擇方式,而不是方式限制和選擇我。一種工具沒有還有另一種,不要因為方式的失去而感到少了什麼。


最後,人最終還是要回歸到社會中、人群里。不會因為網路的癱瘓或者軟體的"抽風",社會就停止了運作。所以,最好還是經常與人正面溝通,不僅能培養感情也能鍛煉才能。


微信風波很快平息了,但是筆者擔心經歷風波的人的內心還有那一絲的波瀾。社交網路依賴依然存在,不知道哪一天某某軟體又"抽風"了,大家會不會再次像炸開鍋呢?不管怎樣,筆者認為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既然你選擇了,你就不能置身事外。你要為免費的午餐付出代價!


來源:心靈咖啡(微信:心靈治癒課,zhiyu365


原題《微信「抽風」:你怎麼辦?》


心理延伸


會員測試:測測你的影響力有多大


心理FM:秋天的懷念


心理講座:摯愛·I Love You From A to Z


群體心理學:解讀失意的中國人
教育心理學:花錢越多,學得越差
媽媽再喂我一次
香港街頭一泡尿引發的思考
《大丈夫》婚戀觀:老少戀比姐弟戀更圓滿?

TAG:推薦 |

您可能感興趣

當紫色遇上「妳」
「一言不合」就協同:當飛灰遇上了水泥窯
當秋分遇上微馬 讓萌娃愛上運動
當風濕病遇上乙肝
當腦中風遇上保險!
茶室·當新中式遇上簡約風
直博會戰機揭秘:當「黑旋風」遇上「霹靂火」
當電視劇遇上現實
當髮型師遇上動漫!
直博會戰機炫技:當「黑旋風」遇上「霹靂火」
當裙子遇上運動鞋
當吃貨遇上水彩顏料
當洗浴間遇上侘寂風
當香薰遇上音樂
當蛋糕遇上中國風
當彩色軟陶遇上刺繡
當黑人遇上平頭
當宋詞遇上京劇
當柴柴遇上流浪貓,「一秒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