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為什麼人人都該學點心理學?

為什麼人人都該學點心理學?

心理導讀:如果一提到心理學,你的第一印象還是心理問題、心理諮詢、弗洛伊德、讀心術等字眼,你就Out了!心理學能讓我們正確地投資與決策,避免謠言影響我們大腦,這就是「為什麼人人都該學點心理學」的原因。 —— www.iFuun.com


為什麼人人都該學點心理學?  


提到心理學,很多人腦海中的第一印象就是「心理問題」、「心理諮詢」、「弗洛伊德」,「抑鬱症」、「讀心術」這些字眼,總覺得關心心理學的都是一些心理陰暗或有問題的傢伙,這是對現代心理學典型的誤解(參見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gy,中譯名《與「眾」不同的心理學》),實際上心理學早就從弗洛伊德那一套走出來,結合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如fMRI)和研究方法(如受控隨機實驗),跨學科研究人腦思維的特點以及和現實生活的關係。

其中最碩果累累的交叉領域就是經濟學和心理學的聯姻,催生出了一大批優秀的研究者和著作,如Richard Thaler的Nudge,研究如何針對人們思維的固有弊端來創造性地制定一些經濟策略,從而為大眾的健康、經濟和幸福謀福利:如著名的Save More Tomorrow(中譯名《明天存儲更多》)就成功的促使了大量沒有存儲習慣的美國人開始存儲更多;如Barry Schwartz的Paradox of Choice – Why More is Less 用大量生動有趣的研究案例說明了很多時候選擇少反而讓人感覺舒服得多


再如研究創意點子之所以流行之本質原因的Made to Stick,其中剖析出的原因,學過一些社會心理學(The Social Animal,中譯名《社會性動物》)和大腦記憶原理(Searching For Memory,中譯名《找尋逝去的自我》)的人應該一眼就看出其中的端倪,書中更是開篇就赤裸裸地引用心理學實驗。就連這些年在暢銷書市場大紅大紫的 Malcolm Gladwell 的幾本流行全球、傲居榜首的著作(The Tipping Point,Blink,Outliers)其實也是在用大量活生生的案例佐證一些早就不新鮮的心理學原理。


心理學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另一方面就是日常判斷與決策(生活中需要進行判斷與決策的地方遠遠多於我們的想像)(Psychology of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中譯名《決策與判斷》)。波普爾曾經說過:人生不過是解決問題(All Life is problem-solving)。而判斷與決策又是其中最常見的一類問題解決。


儘管生活中似乎面臨重大決策的時候並不多,但另一方面我們時時刻刻都在進行最重大的決策:決定自己的時間和金錢到底投入到什麼地方去。比如:你能想像有人寧可天天花時間剪報紙上的優惠券,卻對於房價的1%的優惠無動於衷嗎?(《別做正常的傻瓜》、Predictably Irrational,中譯名《怪誕行為學》)再比如:你知道為什麼當手頭股票的股價不可抑止地滑向深淵時我們卻一邊揪著頭髮,一邊愣是不肯撤出嗎?(是的,我們適應遠古時代的心理機制根本不適應金融市場。)為什麼我們會在小攤和超市前為幾塊錢的交易躊躇半天,卻在生活中的重大決策面前渾渾噩噩人云亦云呢?糟糕的判斷與決策令我們的生活變得糟糕,然而這還不是最關鍵的,最關鍵的是我們很難學會質疑自己的判斷,而總是能「找到」其他為自己辯護的理由(Mistakes were Made, but not by Me),中譯名《錯不在我》)。

為什麼人人都該學點心理學?


卷帙浩繁的心理學著作,幫助我們理解世界、了解自己、品味人生


現在是一個信息泛濫的時代,這導致我們經常面臨另一個問題:如何在海洋中有效篩選有價值的信息,以及避免錯誤的信息左右我們的大腦(critical thinking) 關於以上提到的幾點我在豆瓣上有一個豆列(「學會思考」),希望有一天我能夠積累出足夠多的認識對這個主題展開一些詳細介紹。


人類的大腦和思維是目前已知最為複雜的系統,對這個系統的研究是一件極其迷人的事情,即便對於像我們這樣的芸芸眾生來說,即便不去做研究,學習一些這方面的科普知識,對於學會正確地思考也有極大的益處。


大腦是我們最重要的工具,要正確利用這個工具,唯一的途徑就是去了解它,尤其是了解它的弱點。與很多人的直覺相反,我們的思維有著各種各樣的缺陷和陷阱(cognitive bias),我 們解決日常問題的思維方式也並不總是最優的(bounded rationality),我們感覺正確的事情有很多是錯的,我們習以為常的天經地義的行為也未必就是合乎效益最大化原則的。這裡摘抄一段我在豆列上的導言:

我們的思維有很多很多的弱點,我一向認為,正確的思維方式,是一切高效學習的基礎。比如參見如下2個例子,錯誤的思維方式得到的結論有大得多的可能性是謬誤。


◆ 人總喜歡沿襲以往習得的經驗,並通過類比來進行外推。我第一次在一個地鐵終點站坐地鐵的時候,看著從遠方開來的地鐵,我心生疑惑——「這車每節車廂都這麼長,待會怎麼調頭呢(我心裡說沒看到鐵軌終點有一個大大的供調頭的 U 形彎啊)?」,當車開始開的時候我終於意識到原來車是可以往兩頭方向開的。


◆ 人喜歡從關聯當中尋找因果,有一次我和老婆去銀行取款,到了 ATM 室的自動門口,我開玩笑地拿著手頭的飯卡去刷了一下,然後門居然開了。我頓時來了勁,立即得出一個結論:這個刷卡裝置不安全,至少不是能夠專門識別銀聯的卡的。我甚至飛快地泛化出了一個更具一般性的理論來解釋這個現象:即可能所有帶有磁性的卡都可以用來開門。老婆看我得意洋洋,就潑過來一盤冷水:不一定是你的卡刷開的啊,你不刷卡試試看。我不信,說怎麼可能呢,心想我刷卡,門就開了,還有比這更明顯的因果關係嘛。但出乎我意料的是,我走出門,這次沒刷卡,門也開了——原來是感應門——原先這個ATM 室的確是刷卡門,但後來改成了感應門,刷卡的那個裝置只不過沒拆掉殘留在那裡而已。


總的來說


◆ 人類的思維充滿著各種各樣的捷徑,每一條捷徑都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降低了大腦的認知複雜性(籠統的看一個問題要比細緻的分析簡單得多),有助於迅速做出絕大部分時候都正確的判斷;但另一方面,它也常常導致人們把大部分情況下成立的法則當成了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可以說,有多少捷徑,就有多少條謬誤。

◆ 人類的情緒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人的思考。比如,如果你憎惡一個人,你往往就會反對他的所有立場,反之亦成立。


人類大腦經過長時間的進化,先天就具備一些特定的「思維定勢」,以使得人類能夠在面對進化過程中經常出現的適應性問題時能夠不假思索的做出迅速的反應。然而,在現代社會,很多這類思維定勢已經不適應了。(Mean Genes,中譯名《本能》;Influence,中譯名《影響力》;Sway,中譯名《搖擺》,Evolutionary Psychology,中譯名《進化心理學》)


◆ 人類不可避免的受著各種各樣的偏見的影響,這些偏見有些是有一定適應價值的「思維定勢」(如事後聰明式偏見),而有些則是大腦的認知機制的「缺陷」。


以上,構成了人類思維中的種種謬誤。而學會思考,就是學會認識到這些謬誤。

對於人類思維的種種「謬誤」之處,在西方有一門歷史悠久的學科,叫做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中譯名《學會提問》),早在古希臘時代,亞里士多德就已經對人類語言中的各種各樣的謬誤有了一定的認識(譬如,「我們無法討論不存在的東西,所以所有的事物都是真實的」),並對辯論之中存在的各種各樣的謬誤進行了歸類。


這個豆列中的書,有一些是介紹人類思維工作的機制的,認識這些機制是正確思考的大前提;有許多是關於人類推理(Reasoning)過程中存在著形形色色的謬誤(Nonsense,Crimes Against Logic),唯有認識到這些謬誤,才能避免它們,唯有避免了思維的謬誤,才能進行正確的思考。


文/劉未鵬,微博:微軟亞洲研究院    (微信:心靈治癒課,zhiyu365


心理延伸


心理圈:心理學人都在這裡


心理FM:風箏要不要線


打卡學習:為什麼有些人一看就很討厭?


情緒急救:別讓火氣越燒越旺
欺凌:被忽視的自殺風險因素
99%的資深果粉都畫不出蘋果的標誌,是真的嗎?

TAG:心理健康 |

您可能感興趣

為什麼你一定要學點心理學?
學心理學的人養小孩會有什麼不同嗎?
學設計,為啥還要懂點心理學?
職場心理學:社會水太深,學學聰明人如何對待自己討厭的人
我為什麼要學習心理學
心理學:人為什麼愛裝逼?
心理學:學會這8點,會讓身邊的人都喜歡你
心理學人神段子:「我們是誰?」「心理學單身狗」
心理學和佛學的區別是什麼?
學了心理學,我們都變成了更美好的人
女人心理學 為何女人都愛霸道總裁
每天學點心理學
為什麼說學會心理學你也能算命?
心理學考研論壇,上萬名心理學人選擇
如何辨別心理學和偽心理學?
心理學解讀:為何男人都愛嫖?
心理學教人如何安慰人
心理學與偽心理學
女人必學的愛情心理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