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心理學與電影:挖坑不填才是耍流氓

心理學與電影:挖坑不填才是耍流氓

心理導讀:電影里的坑是不是需要填,取決於挖坑的姿態。要麼「玄之又玄」,拉開與觀眾的距離,讓觀眾敬畏;要麼腳踏實地,讓觀眾陷入真實生活式的體驗之中。除此之外的挖坑不填,都會受到觀眾的質疑,都是在秀智商耍流氓。 —— www.iFuun.com


心理學與電影:挖坑不填才是耍流氓  


《普羅米修斯》,一個沒有填上的大坑,留下太多疑問沒有解釋。

其中最傷故事元氣的,應該是這三個大問題:工程師為什麼創造人類?為什麼後來又要毀滅人類?生化人David「害人」的動機是什麼?這三個大問題構築了整部影片的骨架,但是導演雷德利斯科特居然大膽到對其中任何一個都不給出解釋。他這是怎麼想的?


這種「打死我也不說」的姿態讓《普羅米修斯》很有點像是美版的《四大名捕》,因為它倆看上去似乎都是接下來一整個系列的第一集而已。後者明擺著就是要拍續集的,前者似乎也有此打算。但它們的問題是,似乎都沒把自己當成電影,而是把自己錯當成連續劇的第一集了。


但是電影和連續劇是有很大的不同的。電影如果要拍續集,觀眾得登上三五年,所以這前一集里,好歹也得講個完整的故事,即便想好了要拍續集,那也只能是在完整的故事之外留些小伏筆鋪墊一下。但是連續劇的第一集就不用照顧什麼故事完整性了,把懸念都堆上就好,反正觀眾很快就可以看到下集。但《普羅米修斯》和《四大名捕》就都有點像後者,這種電視劇的做派怎麼說都好像有點不負責。


心理學與電影:挖坑不填才是耍流氓  

對於《普羅米修斯》的幕後,大家關注最多的自然是是大名鼎鼎的導演雷德利斯科特,但是大概沒多少觀眾注意到它的編劇之一就是美劇界「臭名昭著」的坑爹之王達蒙·林德洛夫


心理學與電影:挖坑不填才是耍流氓 


達蒙·林德洛夫 Damon Lindelof


此君就是神劇《迷失》的執行製片人/編劇。《迷失》後半段直至結尾就是此君與另一位執行製片人卡爾頓·庫思主導。


看過《迷失》大結局的朋友大概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普羅米修斯》看起來那麼像是一個沒有填上的大坑了:挖坑不填,這似乎是達蒙·林德洛夫一貫的手段

大概99%以上的觀眾都會認為《迷失》是一個挖了美劇史上最吸引人的大坑最後極不負責地沒能填上的大騙局。諷刺的是,其中大概受騙上當最深的頭號粉絲,恰好就是另一位「坑王」——《冰與火之歌》的作者喬治·R·R·馬丁。馬丁大叔看完大結局後情感崩潰,與達蒙·林德洛夫在Twitter上互罵「傻X」。馬丁還宣稱,自己絕不會像林德洛夫這個騙子一樣,自己的《冰與火之歌》每一個伏筆最後都會有解釋。當然,追了《冰與火之歌》近二十年並打算繼續等二十年的粉絲們聽罷一個個笑而不語,並祈求馬丁長命百歲。


心理學與電影:挖坑不填才是耍流氓 


喬治·R·R·馬丁 George R.R. Martin


(唉,鑒於以上這個兩大坑王互掐的段子在微博上流傳得比較廣,我不得不聲明一下,寫這個段子只是這篇影評的引子,寫的時候沒有做充分的考證,後經人提醒,當時兩人互掐時似乎只有林德洛夫是在twitter上回應,而馬丁是通過其他媒介發起吐槽的。具體的八卦細節大家在google上搜兩位坑王的英文名就能找到很多。)


如果說世界上最恨林德洛夫的人是馬丁,那麼世界上最愛他的那個人應該就是我了。兩年前,我做了一件自認為比寫完博士論文還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我用了像博士論文那樣篇幅的文字,把《迷失》這個坑給填上了,算是把林德洛夫的屁股擦乾淨了。

但是,即使我沒有把這個坑填上,我依舊覺得《迷失》那個挖坑不填的大結局在某種層面上是完美的。可這一回,沒有理由幫林德洛夫再擦一次屁股了,因為《普羅米修斯》的挖坑不填,與《迷失》有相當大的差異。


心理學與電影:挖坑不填才是耍流氓  


在聲討斯科特和林德洛夫之前,首先要問的一個問題是:難道影視作品裡鋪設的懸念都必須給出解釋嗎?挖出來的坑,難道都必須填上?


答案是否定的。

很多被認為是經典的作品,居然是可以不必把懸念都解釋清楚的。


比如在庫布里克的科幻經典作品《2001太空漫遊》里:石板為什麼要啟迪猿人的智慧?另一塊石板在木星軌道上做什麼?它又為什麼要把男主角鮑曼變成星孩?這幾個問題同樣撐起了《2001太空漫遊》的骨架,同樣在影片中沒有對其中任何一個給出解釋(解釋是在阿瑟克拉克的續集小說《2010太空漫遊》里才給出的),但為什麼幾乎沒有人質疑庫布里克的「不解釋」?


心理學與電影:挖坑不填才是耍流氓  


另一部庫布里克的作品、經典恐怖影片《閃靈》里,庫布里克也始終沒有道明男主角入魔的原因(雖然有一些暗示)。同樣,為什麼也沒有人質疑他的「不解釋」?


心理學與電影:挖坑不填才是耍流氓  


為什麼同樣是挖坑不填,庫布里克這兩部片子受到的質疑遠遠沒有《普羅米修斯》那樣多?庫布里克挖坑可以不填的秘訣是什麼?


我覺得,秘訣其實非常簡單,那就是在這些作品中,庫布里克成功地讓觀眾相信,藏在這些疑問背後的原因或者推動事件產生的那種力量,根本就是「無法知曉」的。


既然觀眾相信它「無法知曉」,那自然就「不可言說」。


這其實是如何摸清觀眾心理預期的問題。在挖一個不打算填的坑之前,編導必須弄明白,在觀眾的心裡,哪些面向的事件背後的原因是「無法知曉」的。只有當故事設置的懸念落在這些面向之內,觀眾才無心質疑坑填不填得上的問題。


也就是說,只要坑能見底,觀眾就自然會要求你填上。除非,你把坑挖成黑洞。深不可測,也就不可填埋。


大概有兩個這樣的面向可以把故事中的坑挖成「黑洞」。


第一個面向,是怪力亂神。那些超越人類的知識太遙遠的力量,自有其無法被我們所理解的行為邏輯。對於這些玄妙的神力,我們越是不理解,便越是恐懼。而又因其高高在上,恐懼往往演變為敬畏。一旦心生恐懼或心生敬畏,我們也就無力也無心揣摩這些玄妙力量的意志了。


所以,一旦作品成功拉開事件背後的力量與觀眾的理智之間的距離,營造出足夠「玄妙」的氣氛,乃至讓觀眾對影片中展現的力量產生敬畏之心,那麼觀眾自然就願意相信,這種遠遠超過他們的理解能力之外的意志,是我們無法觸及因此「不可言說」的。


在我看來,這也正是《2001太空漫遊》和《閃靈》挖坑不填卻可以不被質疑的原因。庫布里克成功地讓觀眾感受到,《2001太空漫遊》里石板背後的神級文明與《閃靈》里驅使男主角入魔的怨靈都是「玄之又玄」的存在,你只可敬畏,卻不可言說。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從這個角度重新回顧一下這兩部經典之作,片中的鏡頭視角、音樂,乃至節奏,籠統地來看,幾乎都是為了營造這種「玄妙」氛圍而服務的。當然,這是個高難度的手藝,「玄之又玄」與「故弄玄虛」只是一線之隔。


這就是「玄」的面向。


弔詭的是,黑洞的另一個面向,卻是最實實在在的「生活」本身。玄的那一面喚起了觀眾的敬畏之心,而生活的這一面,則喚起了幾乎所有觀眾都不陌生的、對生活的不可控制感和不可預期感。因為現實生活本來就充滿無常,有太多的人事物意外出現,又莫名消失。太多生活中的緣起緣滅並不由我們控制和預期。


因此,如果一部影視作品可以成功地喚起觀眾對生活之無常的體驗並把它投射到故事之中,那麼觀眾也許就不會對事件背後原因的解釋有太強烈的強求,這時影片的留白反而能增添作品的魅力。


在奉俊昊的《殺人回憶》和大衛芬奇的《十二宮》這兩部「懸疑」名作里,編導只向我們展示了主人公追尋謀殺事件背後真相的過程,結尾卻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但是觀眾對這兩部沒有給出解釋的「懸疑」作品卻有相當程度的寬容。我想這是因為,與庫布里克的玄妙完全相反,奉俊昊和大衛芬奇調用各種故事細節和電影手法讓觀眾相信,在紛繁雜亂的現實生活中,真相併不是必不可少的,它甚至是奢侈的。生活本身就是一個深不見底的黑洞。


心理學與電影:挖坑不填才是耍流氓  


當然,這一面向也不是只有現實題材才可以涉及。在《柯洛弗檔案》里,編導完全以主人公個人視角展現怪物蹂躪紐約的過程。直至影片結尾,觀眾也不知道怪物從哪裡來,最終是否被消滅。但這一巨大的留白反而提升了作品,它讓觀眾覺得,這正像生活,並不是所有的事都有因有果。


這就是「實」的面向。


心理學與電影:挖坑不填才是耍流氓


「實」與「玄」這兩極都在黑洞之內,都是我們的理智無法完全掌控的領域。對於這些無法言說之物,編導有權保持沉默。


我猜想斯科特和林德洛夫為《普羅米修斯》所選擇的,本來是「玄」的那一面,只不過他們給做成了半吊子。


前面說了,《普羅米修斯》最後留下三大疑問:工程師創造人類、毀滅人類的動機,以及生化人David的行為動機。


對於這三個疑問,如果斯科特大膽地選擇挖坑不填,那麼他就必須把工程師和David塑造得無比玄妙才行。


在工程師這方面,《普羅米修斯》的開篇對工程師的渲染是相當成功的,而且恰恰就是給人相當玄妙的感覺,因為在這一幕里,工程師看起來根本就是「神」。


心理學與電影:挖坑不填才是耍流氓  


關於神的創造動機,片中有一段考古學家Holloway與生化人David的對話,David提出關於創造的動機的疑問,但Holloway最後反駁說,我們創造,只是因為我們可以。——神的意志的不可揣測。


如果影片一直能保持工程師的這種形象,神的邏輯就是一個人類無法窺視的黑洞,那麼創造的原因就可以不必言說。


可惜這種玄妙在影片中後段逐漸瓦解了,因為工程師的形象越來越從一開始的「神」滑向似乎可以被地球人的邏輯揣測的「高科技外星文明」。黑洞於是變成了淺坑。


後來,神的意志從創造變成了毀滅。到最後唯一一個活著的工程師蘇醒的一幕,本來斯科特是可以在這裡力挽狂瀾的。在這一幕里,面對David的請求,工程師的回答竟是最直接簡單的殺戮。這種「不理會」背後的潛台詞其實可以是:「我創造你,或者殺你,與你何干?」


要充分表現出這句潛台詞的力量,就必須讓工程師重新回到一個與人類有遙遠的距離感與對人類有巨大的壓迫感的氛圍中。在這樣的氛圍中,讓工程師重新變成一個神。但可惜的是,在影片中斯科特的處理遠遠沒能達到這樣的力道,因此面對工程師的殺戮和毀滅人類的舉動,多數觀眾感到的是莫名其妙,而不是一種對神的意志無法揣測的敬畏。


至於David的行為動機,就更加莫名了。從有限的線索來看,David很有可能是在看到神殿之門上雕刻的文字中獲得了天啟(因為當被問起是否能識別門上的文字時,David很不自然地迴避了),從而了解到工程師的某些意志,進而表現出後來試圖培育出異形的怪異行為。如果David果真是獲得了「天啟」,那麼斯科特應該花更多的筆墨表現出天啟的神秘感才行。還是那句話,必須夠玄妙,觀眾才不會追根問底。


可遺憾的是,影片中David的行動很神秘,但包裹這個人物的氛圍卻缺少神秘感。所以「玄妙」也就變成了「莫名其妙」。


心理學與電影:挖坑不填才是耍流氓  


歸根結底,坑是不是需要填,取決於挖坑的姿態。要麼「玄之又玄」,拉開與觀眾的距離,讓觀眾敬畏;要麼腳踏實地,讓觀眾陷入真實生活式的體驗之中。除此之外的挖坑不填,都會受到觀眾的質疑。有很多觀眾覺得《普羅米修斯》太玄了,玄得簡直有些莫名其妙。但是在我看來,《普羅米修斯》的問題是它還不夠玄。


本來想挖黑洞,卻一不小心只挖了一個淺坑。


文/瘋狂鑽石  來源:時光網  (微信:心靈治癒課,zhiyu365


原題《玄與實,從<普羅米修斯>看「挖坑不填」的藝術》


心理延伸


門薩性格測試:你是陰謀家嗎?


心理FM: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打卡學習:為什麼說酒後亂性?


為什麼對親人容易發火?
門檻心理學:讓你的營銷策劃與眾不同!
為什麼人人都該學點心理學?
情緒急救:別讓火氣越燒越旺

TAG:心理健康 |

您可能感興趣

從電影中了解你所不知道的心理學
心理學與電影:從影院選座看性格
這些「鼻血狂噴」的性感露骨電影,讓無數人尖叫不斷!
心理學與電影:三界之外的妖怪
被電影「顛覆」的物理學定律
只聊搞笑,不談深度,不好笑你打我啊(電影推薦)
也許你看的電影並不是真正的電影
那些關於狗狗的電影,不得不看
美而不膩的倭國愣理電影,描述了她的數段情
看血腥電影還能照吃不誤的彪悍星座女
看3D電影頭暈可能是心理作用?
哼哼哼,倭國愣理大濕拍得電影,自然與眾不同
「電影人是可以撒謊的」 他是《這個殺手不太冷》的導演
看不懂的電影,不能說的秘密
才不要做沒有故事的女同學,電影里她瘋狂了許多夜
景甜不是《金剛》女主嗎?網友質疑:電影里怎麼找不到她
漫威電影里那些霸氣側漏、過目不忘的台詞
天氣不好,看電影讓孔劉陪你哭
科幻電影學者西夏:不會導演的編劇不是好製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