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季加孚:為了治病傾家蕩產,這樣好嗎?

季加孚:為了治病傾家蕩產,這樣好嗎?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專家簡介


季加孚男,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院長,胃腸外科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

兼任:北京市腫瘤防治研究所所長,中國抗癌協會副理事長,中國抗癌協會胃癌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委員、胃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際外科醫師暨胃腸道醫師協會(IASGO)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外科醫師分會腫瘤外科醫師委員會主任委員。


擅長治療:胃癌、結直腸癌,以及後腹膜、腹部腫瘤。

季加孚:為了治病傾家蕩產,這樣好嗎?


下午三點,北大腫瘤醫院特需門診室,滿滿當當都是人。季加孚進來了,診室隨之騷動起來,他瞬間就被二三十號病人和家屬包圍了。


好的醫療是病人能夠承受的醫療


每周的挂號名額只有10個,但是面對等待加號的病人,只要時間允許,季加孚總是很大方——「加、加、加,全部加!」很多病人從外地過來,坐十幾個小時的火車,只是為了讓他看一看片子,聽他的幾句意見。


在這個大約20平方米的診室里,病人最緊張的時刻就是季加孚皺著眉頭看片子,他突然間的沉默,或者拿起病歷發出「嘖」的一聲,都會讓他們的心顫抖一下。


「他就像是我的老天爺。」接受過治療的患者群英這樣形容季加孚。手術做完以後,群英才知道自己患的是晚期胃癌。剛開始化療的兩個月,她總怕自己會突然死掉。

一天晚上,突然出現嚴重的腹瀉,她越想越害怕,忍不住給季加孚發了簡訊。凌晨兩點,季加孚回復她:「放心,你不會死掉的,我們這麼多人在看著你呢。」後來,害怕的時候群英就會翻看季加孚的簡訊。「看他的那些話,能給自己信心。」


季加孚的態度常常是積極樂觀的,但是,治病要花錢,而癌症治療,有可能是個無底洞。


如果季加孚非常謹慎地說,「可以手術,但風險很大」,那麼癌症基本上就是晚期,手術也無法保證能徹底清掃。如果出現術後併發症,治,就是持續地花錢;不治,就是等死。在錢和命之間,季加孚無法替病人抉擇。他說,「如果為了治病,使這家人傾家蕩產,合適么?好的醫療,是病人能夠承受的醫療。」


季加孚記得,在美國讀書的時候,老師經常問,如果這是你的父母,你怎麼做決定?現在,他也拿這個問題問年輕大夫。


季加孚的學生大李,已經是知名醫生了。2012年他剛來的時候,胃腸外科只有季加孚一個固定大夫。那時候,醫院附近沒有那麼多賓館,外地來的病人對北京不熟悉,季加孚就讓科里的年輕大夫開著車拉著經濟情況不好的家屬找便宜的旅館。大李說,「那些都是素不相識的人。」

季加孚:為了治病傾家蕩產,這樣好嗎?



權威性的基礎,就是要讓患者信任你


全世界每10名胃癌病人中,有5名來自中國。中國每年大約新增46萬胃癌患者,同時,有30萬人因胃癌而死去,這意味著,平均每2分鐘,就有一人死於胃癌。

季加孚積极參加健康教育活動,每次他都會特彆強調篩查:50歲以上的人或者高危群人,每3到5年做一次胃鏡和腸鏡,保證在這期間發現的胃癌和大腸癌不會太晚。「癌症是分期的,一期病人的治癒率在90%以上,但到了四期,治癒率就會下降到10%以下。」


現在很多病人都會通過互聯網,獲取和自己病情有關的信息。但是有很多人斷章取義,一知半解。季加孚認為,在醫院,不需要討論發病機理,需要告訴病人的,是得了什麼並處於什麼期、好不好治,讓他們明白患者的權利和義務。而這,需要建立醫生的權威性。


「權威性的基礎,就是要讓患者信任你。」對此,他打比方說,「坐飛機,你關心是哪家航空公司、準不準時,這很正常,可是你沒必要和飛行員討論飛機怎麼飛上天的、有幾個發動機。」


十年前,季加孚還是一名普通的腫瘤醫生,想在全國推廣標準的胃癌根治術D2,教那些已經有十幾年、二十年經驗的外科大夫如何做一台標準的胃癌手術。但那時候沒人理他。


十年後,標準胃癌根治術已經是醫療界的共識,中國進展期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提高了10個百分點,沒有人再質疑D2對進展期胃癌患者的療效了。


季加孚沒有「工作之餘」。平常上班,周末開會。他說,我的職業病,就是整天想著工作,不想其他事情。他的額頭,天生有一道很深的皺紋,像二郎神的第三隻眼。群英說,那是因為他老在思考,皺眉頭,「琢磨出來的」。






微信名:京醫會 微信ID:jingyihui2012


匯聚中國名醫 打造智慧醫療


採訪、合作、廣告請聯繫: jingyihui666@163.com


長按右側二維碼關注

季加孚:為了治病傾家蕩產,這樣好嗎?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京醫會 的精彩文章:

爸媽,如果你們真為我好,就離婚吧!
中國抗癌協會副秘書長劉端祺:晚期腫瘤患者的就醫恐懼從何而來?
北京安貞醫院馬長生教授:房顫了,別焦慮

TAG:京醫會 |

您可能感興趣

北大腫瘤醫院院長季加孚:這10種人離胃癌最近
季加孚在柳葉刀、科學雜誌刊文:高危人群早期篩查或為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