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市長能拿多少錢?
點擊播放 GIF/43K
文/紅楓未名(明清史研究團隊原創作者)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出自儒林外史,假託是明代,但實際反映的是清朝雍正-乾隆年間的官場情況。
十萬雪花銀肯定很多,但具體有多少,大概今天人就不太清楚了。
順治至乾隆年間,銀1兩折算1000文錢,就是一貫錢,
基本的米麥價格,順治至乾隆每石折錢1000文也就是一兩。《中國歷代糧食畝產研究》說一石米約重153.5斤.但這個斤不是現在500克的斤,而是明代594.6克的一斤,一石米大約在92-94公斤左右.所以一石米大約是今天的188斤。
為啥要算米價而不是銀價?因為從古到今,米的價格相對其他商品穩定,又是生活必需品,中國曆朝歷代窮人占多數,吃飯是基本問題也是最大的問題。清朝是銀本位,不像今天白銀只能用來做首飾或者工業品。相對的要算白銀那就差太遠了。
當然今天工業社會和 古代農業社會經濟結構相差很大,但如果問:「古代一兩銀子換算成今天人民幣有多少?」那史學界公認最靠譜的比較,還是看古今米價。
今天的大米價格大約是2.5元一斤,也就是說,雍正乾隆年間的一兩銀子,大約是470元人民幣的購買力。
由這麼計算,一位清代知府(地級市市長),當官三年,能剩下約4700萬人民幣,這還是屬於清官。
所以清官的意思其實就是:主要靠合法收入和灰色收入。
乾隆年間,一個知府的主要合法收入分為俸銀,俸米,和養廉銀三部分:
俸銀俸米:等於基本工資,整個清朝時期都一樣。在知府這一級,一年是105兩銀子和105石大米,合起來一年不過是200兩銀子。
養廉銀:屬於職務津貼,根據所在的省份富裕程度不同,一般為俸銀的10-50倍,比如湖北的知府為3000兩/年。
3年任期幹完,一個知府的合法收入不過1萬兩。
那當時的普通人,是個什麼樣的收入狀況呢?這個分幾個檔次了,
第一檔次糊口,廚房幫工,旅店工等技術難度不高的閑活,工資大約每月0.5兩左右(根據地域,城鄉會有差別)
第二檔次溫飽,有技術性的工作,比如木工。廚師,或者建築工,工資在富裕的江浙或者物價高的東北,大約是每月1.2兩銀子左右。
一般的中國人,在那個時代,一年到頭也就賺到個10多兩銀子,基本沒什麼剩下的。也根本沒有積蓄。
知府的合法收入三年一萬兩。按我們前面的演算法,是470萬元,夠花了嗎?
不夠花,一個知府一般要養6個以上的師爺和30個左右的僕人,還有老婆小妾兒子和打秋風的親戚,光這些人的花費三年就得要幾千兩,所以還必須有灰色收入。
灰色收入就多了,過節過生日下屬的官員都會孝敬送禮,稅收時多加一筆也是慣例,連國家發的救災款也會狠割一筆下來。落入各級官員的腰包,還有審案子時原告和被告都會送不少錢。
而上面的這些貪污舉措,幾百年里都形成了常規。作為一個不算太窮困地區的「清官」,根本不需要主動的去遞條子或者傳話做什麼,在府衙里坐著不動,自然會有人不斷把銀子送進來。





TAG:明清史研究 |
※大清朝一個市長,一年能拿多少錢?
※在清朝當上一個市長,一年下來能有多少錢?
※如何打壓多倫多房價?兩財長一市長下周碰頭
※希拉里競選紐約市長,多半美國人不支持,與現市長關係由熱轉淡
※民國公務員能拿多少工資?老師工資比市長高,最吃香的竟然是它!
※宋朝元宵:市長要帶一麻袋鈔票出來給市民派錢
※小小七品芝麻官八府巡按到底有多牛?直接毆打縣長,調軍逮捕市長
※巴菲特:股市長期虧錢?那是因為你不懂這5種人性!值得收藏
※你那麼年輕,就該來這座城市生活啊 市長說了,政府給你掏房租!
※黃奇帆卸任重慶市長,入渝十五載他都做了什麼
※威少續長約獲特別嘉獎 市長下文:每天都是威少日
※樂觀看待陸客減少 綠市長:北京要先改變
※3月特刊:花市長得好好的花為何回家就容易死?這些花你還要買么
※書記市長去哪兒?
※書記市長參加電視秀,多多益善
※韓國足協官員競選市長說漏嘴:我都能搞定世界盃,還當不好市長?
※童年的回憶,這些你都玩過嗎?城市長大的很多應該都不知道
※怪天太熱!比利時國王宴請全國市長 豪放女市長趿著人字拖就來了
※東山再起?傳希拉里可能競選紐約市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