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唐高宗李治第八子武則天幼子!李旦

唐高宗李治第八子武則天幼子!李旦

唐高宗李治第八子武則天幼子!李旦



唐睿宗李旦(662年6月22日-716年7月13日),初名李旭輪,唐高宗李治第八子,武則天幼子,唐中宗李顯同母弟。初封殷墟王,領冀州大都督。他一生兩度登基,三讓天下,在位時間文明元年至載初二年(684年―690年)和景雲元年至延和元年(710年―712年),共在位8年。公元690年讓位於母后武則天,被封為皇嗣。公元710年再度即位。公元712年禪位於子李隆基(唐玄宗),稱太上皇,居五年去世,享年五十五歲,廟號唐睿宗,謚號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葬於橋陵。

人物簡介

唐高宗李治第八子武則天幼子!李旦



李旦(662年6月22日-716年7月13日),唐朝第五位皇帝,曾用名李旭輪、李輪,他一生兩度登基,兩讓天下,兩次在位,第一次在位時間是文明元年至載初二年(684年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後自行上表請辭,由武太后 ( 武則天 ) 臨朝;第二次在位時間是景雲元年至延和元年(710年7月25日-712年9月8日),後退位禪讓於子李隆基 ( 唐玄宗 ) 。李旦為唐高宗李治諸子之中排行第八,母為武則天,李弘、李賢、唐中宗李顯等都是其兄長

生平經歷


龍朔二年(662年)六月二十二日生於長安蓬萊宮含涼殿,史載「謙恭孝友,好學,工草隸,尤愛文字訓詁之書」。初封殷王,尋改封豫王、冀王,又改封相王,高宗末年,仍封豫王。嗣聖元年(公元684年)二月,則天皇后廢中宗為廬陵王,於同月已未日立睿宗為帝,改年號為「文明」。


睿宗立,則天皇后仍命帝居住於深宮,不得參與朝政,所有軍國大事由則天皇后處理,睿宗毫無實權,甚至連干預國家大政的權力都沒有,淪為傀儡。公元690年9月,則天皇后稱帝,改國號為周。廢睿宗,封他為皇嗣,改名武輪,遷居東宮。武則天聖曆元年(698年),武則天又改立中宗為儲君。睿宗則貶為親王,封號相王,他的五個兒子(李成器、李成義、李隆基、李隆范、李隆業)被封為郡王。神龍元年(705年),宰相張柬之等五人發動神龍革命,殺張易之、張昌宗兄弟,逼武則天退位,迎中宗復辟,不久武則天去世。中宗封睿宗為安國相王,隨即辭去。景雲元年(710年),中宗駕崩,傳說是被韋皇后毒殺,少帝李重茂登位,改元唐隆。

唐高宗李治第八子武則天幼子!李旦


同年6月,睿宗的三子臨淄李隆基發動羽林軍攻入宮,討殺韋皇后及安樂公主、上官婉兒、武延秀等。與太平公主一起擁立睿宗複位,廢黜殤帝李重茂,改年號為「景雲」,史曰唐隆之變。 六月二十四日睿宗復辟於承天門樓,大赦天下,與其子李隆基一起剷除了韋皇后一黨的勢力。在位初期太子李隆基與太平公主之間的鬥爭愈發激烈,太平公主極力想除掉太子,獨攬朝政,時文武大臣中有一大半依附於太平公主,7個宰相中有5人由她推舉,而李隆基則欲鞏固自身勢力,為繼位鋪平道路。 公元712年7月,唐睿宗無法面對與平衡李隆基與太平公主的爭端,禪位於太子李隆基,自稱太上皇,每五天在太極殿接受群臣的朝賀。


開元四年六月二十日(716年7月13日)病逝於長安宮中的百福殿,享年55歲。公元716年6月病死。


摺疊三讓天下


睿宗一生兩度登基即位。第一次是在嗣聖元年(684)春二月七日,即高宗皇帝死後的第二年,他以豫王李旦的身份取代了皇兄中宗,時年22歲,與高宗登基時的年齡一模一樣。不過,他第二次登基已經是景雲元年(710)六月二十四日,也就是在中宗死後的當年,這次即位是以相王的身份取代了中宗的兒子少帝,即溫王李重茂。兩次即位相距長達27年。在這27年中,唐王朝的中央政局波詭雲譎,令後人眼接不暇。睿宗一生,稱得上富有傳奇色彩,這不僅是由於他的兩次登基,更主要的是由於他的「三讓天下」。


摺疊一讓母親

睿宗第一次即位,是武則天在洛陽宮中廢中宗皇帝為廬陵王的第二天。由於這時武則天的政治經營還沒有達到足以改朝換代的火候,身為她幼子的豫王李旦就被立為新君。睿宗於是就成為繼中宗之後的唐朝第五任皇帝。


睿宗被立以後,他不僅不能在正宮上朝聽政,且只能居住在別殿,武則天則以太后身份臨朝稱制。她能夠為睿宗做的,就是在二月七日立他為新君的同一天,把他的王妃劉氏立為皇后,幾天以後,又把睿宗的長子永平郡王成器立為皇太子,同時改元文明,大赦天下。這些都是睿宗作為皇帝的名分應該得到的,然而此時所有國家政治事務全由武則天一人專決,睿宗實際上是個傀儡皇帝。同年,武則天又改元為光宅,一年用了三個年號。這似乎透露出,睿宗的母后武則天除了沒有改朝換代以外,在政治上已經可以隨心所欲了。 武則天在此後的一個時期,發生了徐敬業揚州兵變和宗室越王貞等人的起兵。武則天一方面大開殺戒,威服政敵;同時又假意要還政。垂拱二年(686)正月,她下詔復政於睿宗皇帝。睿宗深知母后不是出於本意,也就假戲真做,堅決表示不同意,武則天也就順水推舟,依舊臨朝稱制,把持朝政。轉過年來的春正月,武則天把睿宗的幾個兒子都封為親王:如成義為恆王,隆基為楚王,隆范為衛王,隆業為趙王,儼然把睿宗的帝王之尊抬得高高。然而事實上,在武則天一步步走上政治峰巔的過程中,睿宗這個皇帝只能是一個徒喚奈何的旁觀者而已。


永昌元年(689),武則天開始使用周曆。同時,改元為載初元年(689)。這一年,武則天開始使用了自己的新名字——曌。從此,為了避諱,發布的詔書就改稱「制書」。為了配合武則天的政治改作,不久有數萬人上表請願,請求武則天實施改朝換代。當時,宗室大臣和朝廷反對派紛紛遭遇殺戮和滅門之禍,武則天的政治經營已勢不可擋。

唐高宗李治第八子武則天幼子!李旦


處於政治波瀾中心的睿宗,更不能不有所表示。於是,在劉禕之死後不再發言的睿宗也上表請求母后榮登大寶,並懇請賜自己姓武。睿宗此舉未必是出於本意,卻使武則天的改朝換代有了一個台階,也使睿宗自己得保平安。


天授元年(690)九月,武則天表示同意兒子睿宗和群臣的請求,並於九月九日改唐建周。睿宗被降為皇嗣,賜姓武,徙居東宮,其具儀一比皇太子,但是不再給他皇太子的名分,皇嗣也就是候補性質的皇位繼承人。李旦的名字也改為「輪」。皇太子也就成為皇孫,皇后劉氏也從降為妃。


睿宗第一次讓天下,就這樣完成了。


作為皇嗣的睿宗,日子也並不平靜。不知什麼原因,武則天寵信的戶婢韋團兒看中了這位不得志的皇嗣,曾想和他發生私情。睿宗深知自身境遇,又怎麼會引火燒身,就理所當然地拒絕了她。這樣就得罪了團兒,她就暗中在睿宗的妃子劉氏和德妃竇氏的住所埋了一個木頭人,然後告發她們行厭蠱妖法,詛咒武則天。結果,在長壽二年(693)正月二日,劉氏、竇氏進宮朝見武則天於嘉豫殿之後就被處死,秘密地埋在宮中,無人知道她們的下落。梓宮秘密,莫知所在,睿宗再次即位以後,對二人都是招魂而葬。對於兩個妃子的突然失蹤,睿宗也不敢發問,在母后面前,泰然自若,好像從來沒有什麼事發生。即使這樣,又有人告發睿宗竇德妃(玄宗的生母)的母親龐氏有所不軌,龐氏被判處斬,差點喪命。出面替龐氏洗刷冤情的御史徐有功,被加上「阿黨惡逆」的罪名判了絞刑,雖然最後沒有被殺,也被革職除名。


摺疊二讓皇兄


聖曆元年(698)三月,武則天將廢黜為廬陵王的中宗從房陵召回。睿宗「數稱病不朝,請讓位於中宗」,顯然,睿宗稱病只是一個借口,他是認為自己年幼,不願意陷入和皇兄的政治較量。按照長幼的次序,兄長被迎接回到宮中,就表明母后還是有意把兄長選立為繼承人的。唐睿宗的推讓,不僅說明了他的明理和識趣,也使武則天可以名正言順地重立唐中宗,同時避免了他們兄弟二人之間的不和諧。這也保護了唐中宗,武則天把兒子接回首都是防止有人挾持他反叛,隨時都可能殺了中宗,睿宗讓位既保護了哥哥,也讓自己有更多機會組織建立自己的政治集團,擴大自己勢力,同時也避免被嚴密監視,一家才這時人被放出來。


結果,睿宗這次以皇嗣身份讓位皇兄為皇太子,自己再次被封為相王。


神龍元年(705)張柬之等發動政變,殺死二張(張昌宗、張易之)兄弟,逼武則天退位,擁立中宗。中宗封睿宗為安國相王,拜太尉,以宰相身份參預國政。不到一個月,睿宗就上表辭讓太尉和知政事,因為他態度堅決,中宗也只好答應。不久,中宗又別出心裁地把睿宗立為皇太弟,這顯然與他推讓皇位繼承人的舉動有關。對這一稱呼,又因為睿宗的堅決推辭而作罷。


由於睿宗的謙讓,他在中宗復辟以後的政治漩渦中,雖然屢屢遭受猜忌也能夠保得平安。


摺疊三讓兒子


景龍四年(710)六月,中宗被韋皇后和女兒安樂公主毒殺。改立少帝李重茂,改元唐隆。起初,宰相十幾人集體商議並由上官婉兒執筆的中宗遺詔是由韋後以皇太后臨朝稱制,而以時為安國相王的睿宗加太尉參謀輔政。後來,韋後的黨羽認為不應該用相王輔政,實際上是韋後想仿效武則天把持朝政,把睿宗當作了一大障礙,是對曾經做過大唐皇帝和皇嗣的睿宗心懷疑忌。睿宗在先有中宗顧托遺志,而韋後自懷私心剝奪其輔政權力的時候,他也從沒有正面爭鋒,一如既往地恭儉退讓,避免遭到已經把持了朝政的韋後的陷害。這說明睿宗在躲避政治鬥爭漩渦的衝擊時,具有尋常人不曾具備的高超本領。


由於倒行逆施,韋後最終走上了末路窮途。睿宗的三子李隆基、妹妹太平公主等聯絡禁軍將領擁兵入宮,將韋後誅殺,廢黜少帝李重茂,擁立睿宗重新登基。根據史書記載,在這場宮廷政變成功後,王公百官上表,認為國家多難,應立長君,認為睿宗眾望所歸,推舉他即位。在少帝下詔讓位的時候,睿宗依舊上表推讓。在眾人的強烈要求下,他才勉強同意。唐隆(710)元年六月二十四日,睿宗即位於承天門樓,大赦天下。


由於少帝李重茂自六月初七即位,二十四日就遜位,前後不足一個月,加上這期間還有韋後臨朝,他實際上並沒有掌握權力,所以無論是唐朝歷史上還是在歷史年表的譜繫上都沒有把他當作一任皇帝。


睿宗這次即位後的第二個月,就把誅韋有功的三郎李隆基立為皇太子,同時,改元景雲。到延和元年(712)八月二十五日,在位26個月的睿宗再次讓位,把皇位傳給了太子李隆基,自稱「太上皇帝」。至此,睿宗的第三次讓位也宣告完成。


綜觀睿宗的三讓天下,他一讓母親,應系情非得已;二讓皇兄,原是事出有因;三讓兒子,可謂實屬無奈。不過,睿宗三讓天下,均保自己平安如初,有驚無險,就連司馬光也評價說:「相王寬厚恭謹,安恬好讓,故經武、韋之世,竟免於難。」然而,睿宗是不是真的「好讓」,倒也未必。只是他這最後一讓,竟讓出了一個新君玄宗,唐朝在玄宗時期步入了一代太平盛世,倒也不能不說是一大成果。畢竟,開元盛世的來臨,是在睿宗之後的歷史延續。


摺疊太極功夫

唐高宗李治第八子武則天幼子!李旦



「太極」,是睿宗第二次在位期間的年號。景雲三年(712)正月初一,睿宗拜謁了太廟的列祖列宗,第二天才在正殿接受了群臣的新春朝賀。之後,他又舉行了南郊祭天大禮,大赦天下。「太極」的年號是在完成了這一系列舉動之後才更改的。 這年五月,睿宗又在北郊祭祀,並改元為「延和」。也就是說,僅僅這一年,睿宗就使用了景雲、太極、延和三個年號。而這一年中,睿宗作為皇帝也是飽受折磨,原因是他要在兒子李隆基和妹妹太平公主之間尋求權力的平衡。雖然「太極」年號只使用了不到半年,但睿宗在這一階段一直是在大耍太極功夫。


睿宗再次登基以後,在選擇繼承人時也犯過難。三郎李隆基因為誅殺韋後、安樂公主以及擁立睿宗有大功;而李成器(李憲)是嫡長子,睿宗第一次稱帝時曾經被立為皇太子。在二人之間取捨,他一時也不便輕易表態。好在李成器明白事理,提出「國家安則先立嫡長,國家危則先立有功」,主動退避。


睿宗選立李隆基為皇太子以後,太平公主和太子之間就因為權力之爭發生了矛盾,展開了較量。


太平公主自恃功高,企圖獨攬大權,同樣因功而被立為皇太子的李隆基明察果敢,非等閑之輩,他們之間勢必會有所衝突。很快,太平公主就發現自己低估了太子,不免對其過人的英武有了几絲忌憚。從此,太平公主就把太子李隆基看成了自己政治上的對手,很想利用自己的權勢換一位暗弱易制的人取代他。


睿宗在公主和皇太子之間,遇事遷就,採取不偏不倚、擺平兩方的平衡政策,不願意也無法偏倚任何一方。每宰相奏事,睿宗總是會先問:「嘗與太平議否?」再問:「與三郎議否?」當得知了公主和太子的意見以後他才做決定。


總之,睿宗既不開罪於太平公主,又同太子保持政治上的聯繫。太子、公主雙方互為敵手,卻對睿宗皇帝都有共同的政治需要;睿宗也正是在太平公主與太子的政治較量中保持著他的皇統地位。睿宗的太極功夫是希望能夠在兒子和妹妹之間找到政治合作的共同點,希望彼此能夠平和相處,他在這年五月把「太極」年號改為「延和」,其實已經隱隱約約表達了這樣的期盼。然而,政治鬥爭的法則使他的這一追求化為泡影。由於睿宗對太平公主的支持,使皇太子在當時的政局中處境不安,以至於有人在太子面前故意說:當今天下,只有太平公主而不知道還有什麼太子殿下!太平公主結黨營私,氣焰囂張,她與皇太子之間的衝突日益加劇並公開化了。


延和元年(712)七月,天象出現了異常。作為太子對頭的太平公主一黨借術士之口向睿宗報告:「根據天象,彗星出現預示除舊布新。帝座及前星有災,這顯示皇太子合做天子,不合更居東宮。」他們的本意是借天象唆使睿宗對皇太子的政治前途做出決定。也就是說,根據天象,睿宗要麼傳位,要麼就應當另立太子,不然天災就會降臨。誰知,太平公主弄巧成拙,睿宗竟然決心「傳德避災」。睿宗還回顧了自己在中宗之世的經歷:當時,他見天象屢有變化,曾力勸中宗擇立賢子以應災異,因中宗不答應自己還一連幾天憂懼難安。他說:「豈可在彼能諫,到了自己就不能呢!」由於他傳位的態度堅決,不僅太平公主等人的反對沒有效果,就連太子自己也鬧不明白。李隆基急忙入宮覲見,連連叩頭,請求父親睿宗皇帝給他個說法。睿宗表示說:「你誅凶定亂,能安我宗廟社稷。現天意人事,都已成熟了,不必疑慮!你若能盡孝心,現在機會來了,何必一定要等到柩前即位呢!」睿宗向太子表達了自己堅決傳位的意願,並目送李隆基流涕而出。到這時,他似乎才長長地出了一口氣。


然而,就在延和元年(712年)七月睿宗正式下達傳位制書同時,不甘心就此罷休的太平公主又提出讓睿宗雖然傳位,還應當「自總大政」。太平公主顯然是想讓李隆基做一個傀儡皇帝。

唐高宗李治第八子武則天幼子!李旦



睿宗橋陵華表睿宗為了求得政治的穩定,他以讓位終結自己這次短暫的帝王生涯。他的讓位實際上是拋棄了太平公主,他當然就不能不考慮太平公主的意見。於是,睿宗又一次搞他的政治平衡。他說自己傳位以後要不忘國家,表示仍然過問軍國大政,尤其是三品以上高官的任命和重大的刑獄,要與李隆基共同兼理。到這年的八月初三日庚子,睿宗舉行了正式傳位的大典。他被尊稱為太上皇,自稱曰朕,發布政令曰誥、令。新君李隆基即位,他就是歷史上的唐玄宗。李隆基自稱曰予,處理政事的文件格式叫做制、敕。父子不同的是,睿宗每五天一次在太極殿接受群臣的朝賀,而玄宗李隆基則每天在武德殿上朝,處理政事。到第五天,改元先天,大赦天下。


睿宗的這次傳位給玄宗李隆基即位後的政局埋下了隱患。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婷姐說文化論 的精彩文章:

清聖祖仁皇帝愛新覺羅玄燁
藍玉被朱元璋剝皮了嗎 藍玉墓在哪兒
她是攪亂三國的絕色美女,最後竟被曹操父子奪去一生

TAG:婷姐說文化論 |

您可能感興趣

唐睿宗李旦禪位兒子李隆基是被逼迫的嗎?
唐睿宗李旦為何三讓天下? 唐睿宗是怎麼死的?
唐睿宗李旦看清了形式帝位讓給了武則天
武則天為什麼要放棄現任皇嗣李旦而立被流放的李顯為太子?
哥哥生前讓太子之位給弟弟,唐睿宗李旦一個堪稱傳奇的皇帝!
武則天為奪權,連殺兩個兒子,小兒子李旦靠一個奴才保住性命
李旦是一個膽小鬼?三讓天下的唐睿宗
唐朝一校長被學生半夜當街群毆,唐睿宗李旦下令,全部亂棍打死
唐睿宗李旦六個兒子,感情比鐵硬比鋼強,老大還把皇位讓給老三
李旦要作太上皇,李隆基拒絕,李旦說14個字,李隆基不再堅持
唐朝皇帝李旦,為保命,裝聾作啞
挽救大唐命運的居然是這名普通工人,武則天敬佩他,李旦感謝他
李顯懦弱昏庸,武則天為什麼還要把皇位傳給李顯而不是李旦?
孝順的兒子:李隆基發動政變的時候為什麼要瞞著父親李旦?
李顯懦弱昏庸,武則天為什麼最後還把皇位傳給他而不是李旦?
唐睿宗李旦其實是篡逆登位,應該做皇帝的其實是這位仁兄?
太平公主向李旦彙報李隆基要篡位,李旦立即做了一件讓她後悔的事
唐睿宗李旦兩次登基,三讓天下,最後一讓差點晚節不保
李旦兩次登基三次讓賢:懦弱還是謀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