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吃米飯的歷史
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開始把米飯吃出花樣來。現代人所吃的各式米飯,在這一時期基本都出現了,如現代人喜歡吃的菜飯,就是魏晉人最早製作出來的。
菜飯,在當時叫「蔬飯」,或「蔬菜飯」,做法很簡單,就是將蔬菜剁碎混合在米里,然後烹飪成飯。與現代人吃菜飯是為了調劑口味不同,在魏晉時,吃菜飯是為彌補主糧的不足,以菜充飯,填飽肚皮。
當時的稻米飯稱為「白米飯」,因稻米產量不足,普通人家不能常吃。到南朝中後期,隨著水稻種植推廣,稻米增加,普通老百姓也能吃上白米飯了。
隋唐以後,古代米飯吃法與現代幾無不同,特別在宋代,米飯的吃法最為豐富,宋人喜歡用米與其他食材一起做飯,根據配料的不同,有青精飯、蟠桃飯、金飯、玉井飯、盤游飯、二紅飯、蓬飯等等。
正是宋人對「米飯」的深度開發,稻米的消費量激增,國產稻米已不能滿足國民消費,於是「進口米飯」開始端上了中國人的餐桌。
宋代最早引進國外稻種
早在北宋趙恆(真宗)當皇帝時,即有從國外進口稻穀的記載。宋代僧人文瑩撰《湘山野錄》:「真宗深念稼穡,聞占城稻耐旱、西天綠豆子多而粒大,遣使以珍貨求其種。占城得種二十石,至今在處播之。」
這批稻穀並不是用來直接消費的,而是做稻種,中國吃「進口大米」是不是在這個時候,尚不能肯定。《湘山野錄》中稱,在取得占城稻種後,宋真宗親自在皇宮後苑中種植,秋收後還特地請身邊的侍臣品嘗新稻米做出的飯。
這事發生於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這一年被國內農學界視為中國推廣國外進口耐旱水稻的元年。吃進口水稻做出的米飯,從此成為中國人的生活常態。
康熙鼓勵進口「泰國大米」
當時的泰國叫「暹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時已69歲的清聖祖玄燁,聽暹羅來使說他們國家的大米又多又便宜,決定進口「泰國大米」,並親自過問進口事宜。
據《清史稿·屬國列傳三·暹羅》,康熙對禮部官員說:「暹羅米甚豐足,若運米赴福建、廣東、寧波三處各十萬石貿易,有裨地方,免其稅。」禮部官員遂和暹羅使臣議定,「年運三十萬石」。這是中國官方大批量進口泰國大米的最早貿易記載。
雍正二年(1724年),暹羅商人將首批大米運到了廣東,同時向中國貢獻了稻種和果樹苗。時康熙已去世,新皇帝雍正下令廣東官員按當時中國的市場價從速銷售這批泰國大米,而且一律免稅。
廣東的老百姓就是在這個時候首先吃上了泰國大米。此後,進口大米便與中國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聯繫到了一起。
(摘自《百科知識》)
作者:倪方六





TAG:搜狐新聞 |
※中國人吃飯,俄羅斯人喝茶!
※美國唐人街里的中國人
※美國人愛吃的10道中國菜,中國人看了一臉懵逼
※外國美女到中國旅遊三個月,就為了吃中國人吃膩的這些早餐
※蒙元是蒙古人的歷史還是中國人的歷史
※中國人的年夜飯都吃些啥
※美媒盤點世界名小吃:中國人最愛小籠包 英國人的亮了
※為什麼美國人寫的中國史,中國人卻更喜歡?
※中國人請客吃飯的規矩
※20道中國人眼中的家常菜卻成為外國人的最愛!
※美國在學中國人的風水術,中國卻在學美國人的肉夾饃
※泰國人的笑和中國人的愁
※床,中國人的最美
※中國人的婚禮
※約翰·湯姆遜鏡頭下的中國與中國人
※外國人最愛的「中國菜」,中國人表示並沒有吃過
※中國人多吃肉,美國人多產豆?
※如果中國人都學英國人的樣子吃飯,中國美食一定完蛋
※這個英國人,比80%的中國人都懂中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