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復興門:昔日風姿

復興門:昔日風姿

復興門:昔日風姿



>

復興門


復興門站是地鐵1號線與2號線的換乘站,因地處復興門遺址而得名。復興門與建國門一樣,雖然稱為「城門」,但並無城樓和城門,是在京城老城牆上開鑿的一個豁口。據《日偽統治時期華北都市建設概況》一文記述,1939年佔領北京(當時稱北平)的日寇在西郊籌建了用於商業和住宅的「西街市」,為了溝通西市與城內的交通,便在內城西城牆上扒開一缺口,初名「長安門」。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市民對日本侵略者所取的名稱非常反感,國民黨北平市政府按照當時流行的「復興、建國」的政治口號,將日寇命名的「長安門」改為「復興門」,為「復興中華」之意。後於1946年11月在復興門缺口處增建了一座10米寬的拱券門洞,並安裝了鐵門。


新中國建立後為拓寬道路,北京市政府於1955年,將復興門的門洞拆除,加寬了缺口,以後隨著舊城牆的拆除,這個缺口也隨之消失。1974年在此處建成了我國第一座苜蓿葉形互通式立交橋即復興門橋,使之成為西長安街和西二環路上重要的交通樞紐。


此圖是復興門舊景(1945年)。

趙新義 文並畫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鳳凰網 的精彩文章:

告訴你一個真實的「毛澤東號」
夫妻交流用這個姿勢最有效
彭德懷憶朝鮮戰爭:我也沒有把握打贏 有可能會犧牲
紀登奎曾因何事在毛澤東面前大膽唱過一次「反調」?
在鄉村書社裡打撈女性聲音

TAG:鳳凰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