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作死」的士大夫們:中國古代整文人的六種套路

「作死」的士大夫們:中國古代整文人的六種套路

不知道大英帝國的奧威爾看到這種事情會做何感想?老大哥在看著你,這種事情不用等到1984,我大周朝厲王早就擁有這項發明專利。


彼時,充當老大哥耳目的叫做衛巫,主要功能就是專治各種不服,製造恐怖,鉗制國人口舌,其功效既是曠古絕今的道路以目。厲王的做法也流毒千古,造孽無數,作為一種治國經驗,衛巫一職被歷朝各代不斷地繼承。


三國時,曹操、孫權設校事,唐武后設告事,唐肅宗設察事,唐末高駢設察子,宋神宗時設邏者,秦檜設邏卒,明錦衣衛、東西廠則無不是衛巫的幻形。

然而,另一方面,在王的領導下鼓勵言論自由也是中國王朝自堯舜就開始的傳統,比如,堯有"進善之殅,有誹謗之木,有敢諫之鼓"。瞬有告善之生,禹立諫鼓於朝,湯有總街之庭,武王有靈台。這些制度和設置都是旨在鼓勵大家給大王提意見的。


一邊是衛巫之職,一邊誹謗之木,此處辨證法博大精深、神妙無窮的哲學優勢就發揮出來了。在這種滿含辯證法思想光芒制度文化中,我們來看看,古時的文人士大夫們如何「作死」地闖文禍。


一、偏偏要靠才華吃飯


祥林嫂老是喜歡嘮叨,我真傻,光知道狼會在冬天來,想不到春天也會來。中國古代的文人士大夫想必也會有相似的哀怨,我真傻,光知道愛好文學的皇帝會惜才,忘了皇帝還會妒才。文藝青年皇帝不好伺候啊,如果只看到李詩仙可以跟隆基皇帝談笑風生,那就兔羊了。

南北朝劉宋王朝的第四任皇帝劉駿,孝武皇帝,喜歡舞文弄墨,看書很多,是個標準的文藝青年,自認為文采天下第一。彼時大才子鮑照正在朝廷當中書舍人,為了不讓皇帝太難堪,鮑中書作文時經常都要特別地加一些鄙言累句,以敗壞自己的名聲,維護皇上文采天下第一的奇蹟。在文青皇帝面前,堂堂"元嘉三大家"也不得不做了心機BOY。


遭罪的可不只鮑才子一個,當時的著名書法家王僧虔也躲不過,創作總是小心謹慎,時刻不忘最高領袖意志,寫字時就經常弄一些蹩腳的字出來,因為劉駿皇帝覺得自己的書法也應該是天下第一。


藏拙的辦法有很多,比如清朝高宗乾隆時的文臣們。人也不是故意寫兩句掉粉詩,或者整幾個蹩腳字,而是在上奏時故意寫錯幾個字,好讓皇帝老師改正。想想那種情景,大領導伸出一根食指,悠悠地晃著,眼睛也不看人,臉上不動神色,只是嘴裡說著,小海啊,你看你,這個字有四種寫法你都寫錯了,要努力提高姿勢水平啊。


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才學太高,想找死那不要太容易。東吳最後一個皇帝孫皓,變態暴虐,用今天的話來說,還是"城會玩"。孫皓喜歡喝酒,經常在酒宴上跟大臣們玩一些遊戲,類似於今天的真心話大冒險,拿大臣們的隱私開玩笑。輪到大臣韋昭提問了,他卻不太好意思,不問那些猥瑣下流的問題,而是一本正經地"賣弄"才學,提出經學義理問題。此情此景,全場尷尬癌。孫皓覺得太掃興了,一聲令下,直接關大牢,看你還怎麼之乎者也。


二、活得太逍遙

知識分子活得太逍遙也是不對的,從這個意義看,道家主張清靜無為也還是需要勇氣的。《韓非子》里記載這麼一段關於姜太公的故事。


說武王伐紂,以周代商,重新啟動天命授權機制,分封功臣,太公封齊。齊有兩名賢人居士,放出狂言:"吾不臣天子,不友諸侯。耕作而食,掘井而飲之,吾不求於人也。無上之名,無君之祿,不事仕而事力。"赤裸裸的無政府主義思想,豈能容你,太公執殺之。


鄰國的周公看不懂了,急忙派人問,好好的知識分子,咋弄得殺了呢。太公理直氣壯地解釋到,有才而不忠,留著有什麼用。


這是記在《韓非子》里故事,似乎與太公寬厚仁義的以往作風不太契合,史家認為這是法家人別有用心的托古之作。


如果太公誅二賢的故事還可能存在造假的成分,幾百年後,嵇康的案子就假不了了。嵇康何許人也,竹林七賢,高才名士,不屑當官,打鐵為生。當時,司馬懿父子反曹家,七賢中其他六賢都不同程度地屈從新霸主,出來當官了,但嵇康就是不幹,也可能因為他跟曹家有親戚關係。司馬昭寵臣鍾會當年看竹林七賢稀奇的時候曾受過嵇康奚落,一直懷恨在心,結果向上面參了一本,說這嵇康就是條卧龍,留著遲早有後患。嵇康就這樣被處死了,當時洛陽三千太學生鬧學潮也沒能保住嵇導師的命。

另一個最不想讓讀書人過逍遙日子的皇帝大概是太祖元璋了。太祖雖然出身不好,文化水平不高,但是頭腦精靈,曉得馬上打天下不能馬上坐天下的道理,於是繼位以前就頗重儒文,招攬文士,但似乎效果不太好。等到登上帝位,坐定江山時,許多人更是不願出來當官了,也因"恥事二姓"道德潔癖,也因不太看好這位盜賊起家的暴發戶皇帝。對此,朱太祖不會客氣,臨海縣文士陶凱裝清高,不見使者,太祖放出話來,他若不來,把他九族親黨的腦袋全割來;蘇州文人姚潤、王謨找借口拒絕徵召,直接斬首示眾。夠狠吧,還不夠,為了對付這些自作清高的"不召之臣",太祖還在《大誥》里做了特殊照顧:"寰中士大夫不為君用"、"誅其身而沒其家",用法制的形式做了規範化處理,做到濫殺文人有法可依。


鍾會的話倒是說得明白,這個理由也可以用來解釋太公殺二賢。知識分子想過逍遙日子,就別太顯擺你的才華,埋頭種地,悶聲發大財才是穩當的活法。生得一副好筋骨,卻偏要靠才華吃飯,作。


三、思想不正確


這方面首當其衝的栗子當然要數秦始皇坑儒了,歷史上,對知識分子採取大規模肉體消滅辦法,這一事件應該至少可以排第二。

當年始皇為了長生不老,保江山永固,派人四處求仙問葯,又在宮裡架爐煉丹,最終也沒得一個結果。不僅如此,奉命找葯的那些儒生術士又欺騙他的感情,卷著找葯的經費逃跑了。本來就很討厭你們儒生了,你們還在一旁妄議朝政,亂讀禁書,什麼《詩》啊、《書》啊,我早就明令禁止的,你們要以吏為師,說什麼周禮仁道嘛,以古非今,懂又不懂國情,整天在哪裡瞎嚷嚷,看你們就煩。都給我埋了,活埋。據記載,這一次460餘名傳播錯誤思想的反動文人被坑殺於咸陽。


在中國古代因傳播錯誤思潮而遭禍的知識分子實在不少,這裡再舉一個比較特別的。南朝時流行信佛,上至王公貴族,下至黎民百姓無不趨附,寺廟浮圖更是一個比一個高大宏偉。可以說,當時佛教思想已經成為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


這時有人不滿意了,范縝,他做《神滅論》,說你們信的都是假的,哪兒有什麼神佛這些。一開始官方並沒有對他怎麼樣,像秦始皇那樣進行肉體消滅,競陵王蕭子良組織了一批御用的僧人與與這位座上客范縝進行辯論,嚴厲批判范的錯誤思潮,希望他可以接思想改造。同時對他進行利誘,說,范縝啊,你這麼有才華,要是能放棄哪些錯誤思想,朝廷的大門永遠對你敞開,你做到中書令都沒問題。


後來范縝還是進入朝廷當了官,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范縝依然在那裡說神滅神滅。梁武帝蕭衍又故技重施,再組織一批御用文人對《無神論》進行猛烈批判,共計有64人寫了75篇文章,但范縝還是不肯屈服。據後來的經歷看來,朝廷也沒把他怎麼樣,還給他官當著。由此可見,魏晉時期國家的言論管控確實寬鬆,同時也說明,對付錯誤思潮,文的辦法不太行,還是要動武,說那麼多,"卡擦"一下不就完了么。


四、歷史不正確


捋虎鬚、逆龍鱗,就是帝王們的各種敏感詞,也是文人們在寫詩作文時經常會踩到的地雷。這裡先按下不表,先說另一種文禍,也是寫東西,雖然沒寫錯別字,也沒碰敏感詞,但是事情寫錯了。這叫做史禍。


北魏崔浩,名門之後,才智超群,太武帝時當司徒。崔浩領命要編一部史書,總結先烈豐功偉績,對重大歷史問題做出公正合理的評判。皇上的意思是"務從實錄",學者崔浩喜出望外,謹遵聖諭,發揮好史家的優良傳統,秉筆直書。多年以後,崔浩才會明白過來,要著重書寫正面歷史,突出歷史主流,這種話人家堂堂皇帝怎麼好親自說出口呢。明明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客套話,崔司徒當真就是你的不對了。


崔司徒博學才高,史書很順利地就完成了,內容也沒出什麼問題。又過了好幾年,有著作令史看了崔前輩的著作,非常佩服,嘆為觀止,正常的心理是,好東西啊,要給大家分享,讓更多的人知道,要大力宣傳才是,上頭版頭條。頭版頭條就是刻石立碑,這是對文字著作的最高禮遇了。這事兒的摺子遞上去了,主持政務的皇太子也做出重要批示,准。


很快,史碑就在京城平城(今山西大同)附近的大路邊立了起來,那大路車水馬龍,人流如織,駐足讀碑史的人自然不會少了。本來是件喜慶的事兒,大力宣傳我朝光榮歷史,增加黎民百姓對我朝的敬仰和拜服之情,利於鞏固執政根基,但沒想到還是捅婁子了。


崔浩當初按照皇上的意思"務從實錄",秉筆直書著史,把當朝建國以前的黑歷史也寫進去了,就是說先帝也曾被人侮辱過,活得苟且,這種事情從善意的角度去理解,可以說,那是先帝創業,篳路藍縷,其艱苦奮鬥的精神值得子孫後代們繼承。但先帝後人卻出了思想不端正者,認為這明明是在抹黑我朝,"暴揚國惡",揚我家醜,有辱我先帝英明神武的光輝形象。對於這種大搞歷史虛無主義的行為,權貴集團決定給與殘酷無情的打擊。這裡面當然少不了鮮卑族人排斥漢人的政治鬥爭因素,最終,因為這個著史立碑的事情,崔浩被誅殺,他的親友、同僚被處死的達到128人。


五、拒絕粉飾太平


西漢平帝初立,王莽經過多年經營,已經獨攬大權。平帝二年,國中傳說有黃龍出沒。在迷信讖緯之學的漢人看來,這是盛世如願的祥瑞啊,太師孔光也乘機獻諛說,這是王太傅公德所致,應該好好慶祝一番,準備告祀宗廟。但大司農孫寶卻不識時務地表示異議,說以前周朝的周公、召公那麼賢德,治國理政尚且有過失呢,而今我大漢風雨不調,百姓又貧困,祥瑞卻在這時出現,恐怕有假。此言一出,滿朝尷尬,孫寶自然是得不到好下場咯,直接免了官。


這算輕的了,再有人阻止王太傅的盛世如願以償,那就是不只免官那麼輕鬆了。時間來到平帝五年,王太傅經過三年的緊抓實幹,覺得盛世已經差不多,接下來的工作重心應該抓一抓宣傳。於是命令在朝官僚學士做"嘉瑞、歌謠",以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廣泛宣傳建設成果,廣平相班稚和琅琊太守公孫閎不願搞這種形式主義,更有甚者,公孫太守不報喜反報憂,將當地的災情湊報了上去。這不是給盛世抹黑么,如此沒有大局意識,看不清主流,跟我王太傅的路線唱反調。結果,公孫弘下獄處死,班稚降官。


還有更神奇的。南宋風流太師賈似道,為了應付財政危機,濫發紙幣"會子"、"交子",變向搶百姓的錢,又強賣公田,由官府對土地進行集中利用,高價出租,官吏富豪上下其手,從中得利,魚肉百姓。又逢江浙地區連年饑荒,人禍天災,民不聊生,朝官劉應龍於是作《勸糴歌》,揭露災情。賈似道卻嫌劉應龍破壞太平景象,抹黑大好局勢,給了他一個貶出朝廷的處分。


更可笑的是前秦的第三任國主苻生,此人生性殘暴,變態行徑累累,如剝下死囚的臉皮再讓其血淋淋地跳舞,稍不如意,殺人拋屍更是家常便飯。他這種作風,基本沒人敢諫言,有一年長安城中遭遇風暴,大規模地屋毀人亡,左祿大夫強平於是冒死強諫,說風暴的發生是因為政事失和,勸苻生要愛護臣民以消弭災害。苻生不僅不聽,還將強平開顱而死。最可笑的是這最後一點,他不僅不思悔改,還發布了一個"罪民詔"說,"我繼位以來有什麼過錯,你們到處說我壞話。我殺人的人還不夠。我就是要用嚴刑峻法。"在他看來,哪是我君王太殘暴,是你們這一朝百姓確實不行啊。


六、捋虎鬚、觸逆鱗


最後是古代帝王整文人的究極大招,所謂文字獄,捋虎鬚,觸逆鱗,碰到皇帝的敏感詞。


逆鱗的說法可以在《韓非子·說難》里見到,說古時有龍,性情溫和,可供人騎乘,但其喉下有鱗片倒生,摸不得。捋虎鬚的說法來自孫權這裡,說孫權長得方臉大口,一腮紫須,稱"紫須將軍",有一次他送悍將朱恆出征,為了表示寵信,破例讓朱恆摸了他的鬍子,朱恆諂諛地說,摸到虎鬚了,意思大致同今天男女朋友之間摸摸頭的舉止。以逆鱗殺人在漢朝時就很流行了,兩漢二十餘朝,數武帝、宣帝敏感詞最多,其餘各帝則偶見一二。


最好笑的逆鱗事件應該要數發生在太祖元璋身上的(再次黑我本家人)。太祖因為出身問題,滿身自帶敏感詞,比如他當過盜賊,那麼賊之類的字眼就不能提了,他又當過和尚,僧之類的詞語就要自動屏蔽,不光是這些字不能直接出現,連音同的字眼也會有危險。更危險的是,太祖文化水平不高,很容易曲解原文意思,一些原本是正常的歌功頌德文章,也被會解讀成是在罵他、笑他。


明朝有定製,凡遇重大節日,各級官府要上表箋祝賀。這個東西惹的麻煩可多了,據謝蒼霖《三千年文禍》例舉出來的就有14件,比如當時的祥符縣教諭賈翥為本縣做的《正旦賀表》,內有"取法象魏"的句子。結果,取法被解讀成"去發",就是和尚剃髮,提了當和尚的事情,"象魏"又被解讀成像曹操那個魏,而曹魏是被傳統鄙視的,這樣的解讀不要太任性,然後,作者被誅。"垂子孫而作則",則字被解讀成賊,誅;"睿興生知"里的生被讀成僧(太祖你不是四川人吧,平舌翹舌不分),誅;"聖德作則"的聖讀成僧(還來),誅;"遙瞻帝扉"的帝扉讀成帝非(這又是拼音沒學好),誅。"式君主以班爵祿"里的式君讀成弒君,誅。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太祖還不喜歡四六句的駢體文,結果在文格式上也有不少人闖了禍。最後大家實在受不了了,發牢騷說,明明是寫賀表,結果整得像給自己寫墓志銘樣的,於是冒死上奏說,您老要不以後弄一個統一的格式出來,我們照著填就是,就不怕出差錯了。這時太祖殺人大概也差不多了,就聽從大家的意思,搞了一個《慶賀謝恩表箋成式》,金秋十月,丹桂飄香…


分分鐘教你學做人,元璋皇帝用他的親身經歷給後人證明了,什麼才叫做沒文化真可怕。有清一代文字獄累累惡跡更是眾人皆知,就不贅述了。


最後,還是唐人章碣吟秦始皇焚書坑儒的一首詩結尾,《題焚書坑》:


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


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


其實,古往今來的讀書人絕大部分都是理性平和、嚮往穩定、擁護體制的,有高度的政治覺悟和大局意識,矜矜業業地為帝國補船修漏。劉項之事真不是讀書人說了算的


參考資料:《三千年文禍》,謝蒼霖、萬芳珍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網 的精彩文章:

班加西事件報告:襲擊發生8小時美軍無任何行動
土耳其機場爆炸:恐怖分子射擊後引爆身上炸彈
約47名中國人安全撤離土耳其爆炸機場 數人受輕傷

TAG:中華網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古代7位文人的書齋對聯:大雅之境
中國古代著名的書院,文人墨客的天堂!
中國古代7位文人的書齋對聯,大雅之境
中國古代的文人插花
亮格櫃:古代文人士大夫最為看重的傢具
中國古代文人的「寂寞情結」
竹雕,小物大美,中國文人的最愛!
中國古代文人摺扇欣賞
最美古詩詞:古代文人的十大樂事
古代文人雅士眼中的別樣「豬」趣
中國古代的文人香學八大家(下)
三國時代的那些狂暴文人們
聖人、哲人、詩人、文人的十大經典名句,太精彩了
歷代中國文人筆下的茶文化
一個諾貝爾獎,就讓中國的大小文人神魂顛倒
中國文人畫的九大境界
徐渭:古代最不幸的大師級文人
古代比竇娥還冤的五個人,總有文人要抹黑他們!
古代文人雅士都在院子里種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