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蔣經國受何「刺激」?准許台灣老兵回大陸

蔣經國受何「刺激」?准許台灣老兵回大陸

蔣經國受何「刺激」?准許台灣老兵回大陸



1938年3月16日起,29萬國民黨將士對戰日軍5萬人,在一個月的激戰中,中方付出傷亡約5萬餘人的代價,斃傷日軍約2萬餘人(日軍自報傷亡11984人),取得台兒庄大捷,是抗戰爆發後中國正面戰場取得的首次重大勝利,打破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1986年,電影《血戰台兒庄》再次讓世界矚目台兒庄。這部具有恢弘史詩般氣勢的大片,獲得中國政府授予的特別獎——「抗戰獎」。蔣經國看過這部電影后說:「從這個影片看來,大陸已經承認我們抗戰了。這個影片沒有往我父親臉上抹黑。看來,大陸(對台灣)的政策有所調整,我們相應也要作些調整。」


周恩來曾最早提議拍攝這部電影。據當年拍攝電影《血戰台兒庄》的組織者陳敦德介紹,早在1965年李宗仁回大陸來時,周恩來在歡迎李宗仁歸國的宴會上,對時任北京電影學院院長的成蔭說:「成蔭同志,你拍過《西安事變》,今天李先生從海外回來,我看他有兩件事今後可以拍電影,一是1938年李先生指揮國民黨雜牌軍在徐州會戰中的台兒庄大捷,一個就是今天李先生歸根。」


因「文革」的爆發,成蔭想拍攝台兒庄大捷的願望不得不束之高閣。1982年,成蔭對來自廣西電影製片廠正在進修的陳敦德說起這件事。因為李宗仁屬於國民黨桂系,成蔭希望由廣西電影製片廠能配合拍攝「台兒庄大捷」這部電影。可惜的是成蔭不久突然辭世,遺願未能實現。


1985年就任廣西電影製片廠文學部主任的陳敦德接過重擔,但廣西廠客觀上無力獨自完成拍攝,他請八一電影製片廠知名演楊光遠執導合拍這部電影。《血戰台兒庄》的電影劇本經17次修改定稿之後,終於投拍。告慰了周恩來、成蔭的在天之靈。

1985年夏末,李宗仁將軍兒子李幼鄰得知中國大陸拍攝電影《血戰台兒庄》的消息後,馬上從美國趕回祖國探親。他見到陳敦德直接要求陳帶他去看電影。陳告訴他電影正在最後製作之中,音樂還沒有最後合成。李幼鄰說:「沒關係,我就想馬上看到。」陳敦德請示國家電影局得到同意之後,李幼鄰觀看了《血戰台兒庄》沒有音樂剪輯合成的毛片。觀看了不到10分鐘,李幼鄰淚濕衣襟。


1986年4月,《血戰台兒庄》在香港舉行首映式。台灣中央社香港負責人謝忠侯在看完影片後,當晚就向蔣經國彙報:「我剛才看了中共在香港上映的一個抗戰影片,講的是國軍抗戰打勝仗的,名叫《血戰台兒庄》,裡面出現了先總統的形象,跟他們以前的影片形象不同,這次形象是正面的。」


《血戰台兒庄》中,描述蔣介石的情節:國民黨師長王炳章在戰鬥中英勇犧牲後,蔣介石親自主持了追悼會,這時日軍的戰機飛來掃射轟炸,蔣介石臨危不亂,鎮定自若發表講話。


蔣經國聽說後很是震驚,馬上要求謝忠侯找一個拷貝過來。謝忠侯帶著《血戰台兒庄》的錄影帶飛回台北。蔣經國觀看了影片,並請國民黨中常委的全體人員觀看。看完後,蔣經國決定對大陸政策作些相應調整。不久,台海堅冰融化,開放國民黨部隊老兵回大陸探親,兩岸同胞在分離37年後,終於迎來公開互動往來。


白崇禧將軍的兒子作家白先勇說:「《血戰台兒庄》巨型戰爭影片,相當合符史實,對李宗仁、父親以及其他國軍將領抗日的貢獻,都持肯定態度。此片在大陸上映,造成巨大震撼,那是自1949年以來,中國人民頭一次在銀幕上看到了國軍抗日的真相,以及國軍將士英勇犧牲的形象。」(參閱《新聞午報》)(王偉)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偉的歷史星空 的精彩文章:

「黃王起兵,本為百姓「,這是歷史上的大忽悠
聯合國特別大會,毛主席讓如自己般一樣強硬的他去
美國「總理」基辛格博士最折服的中國人是誰?
毛主席說:「蔣介石一翹屁股,我就知道他拉啥屎」
周恩來臨終講出一個秘密,毛主席在重慶脫險虧了他

TAG:王偉的歷史星空 |

您可能感興趣

蔣經國受了什麼「刺激」?准許台灣老兵回大陸
蔣介石曾願交出軍隊返回大陸,蔣經國任台灣省長,終因何事擱淺?
美國欲策反台灣和大陸,蔣介石壓力大頂不住
他是第一個飛回大陸的台灣飛行員,開蔣經國專機回來,蔣介石震怒
羅志祥被台灣網友怒噴:你是大陸人,滾回大陸去!
美國為什麼害怕大陸武統台灣?
蔣介石為何不讓中共最大叛徒張國燾跟隨去台灣?
超級大烏龍!中國台灣海軍陸戰隊演習,被錯認為是韓國軍隊!
國防部回應台灣「漢光」軍演模擬與大陸兵力對峙
台灣土著也曾建立強大政權!大肚王國今何在?
蔣經國深情地凝望著大陸,老照片直擊兩蔣時代的台灣
蔡當局對大陸放狠話 台媒:台灣承受得起嗎?
吳敦義最大挑戰:如何讓台灣青年真正了解大陸
蔣介石為何選台灣做最後的棲身之地?蔣經國的一句話作用很大
抗美援朝結束後!中國戰俘為何送到台灣?也不願回國?
台灣「茶葉蛋」教授要來中國大陸演講,網友犀利回應
台灣民眾赴大陸拜媽祖會被「統戰」?台媒:笑話!
解放軍轟炸機飛近台灣玉山?台「國防部」回應說……
蔣介石在此屯兵百萬欲反攻大陸,卻因他敗走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