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讓你重新認識自己的性取向
一些姬友留言問姬哥,能不能做性少數群體的內容,雖然我知道你們更關心的是姬哥的性別和性取向
大多數人傾向於認為異性戀取向是「正常的」,是與生俱來的。但如果讀一下這篇文章,你會發現,幾乎就不存在純粹的異性戀和同性戀。
如果你「較為傳統」,這篇文章可能會有一些難以理解,但這種試圖理解的過程其實有益於自己。了解你喜歡什麼樣的人,就是了解你自己。
性取向與文化有關
嘿嘿嘿,古希臘的同性親密行為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文化條件下,性行為的表現都有所不同。
比如在有些少數部落,男子在成年前需要與一名成年男子發生關係,作為情感和性方面的啟蒙學習,而與女性結婚後,這種同性間關係又會被禁止。
每種文化對於性取向有不同的理解,從而也會有不同的行為表現。
從「第三種性取向」聊起
美國心理學會將性取向主要分為異性戀、同性戀和雙性戀。雙性戀作為一種明確的性取向,與異性戀和同性戀一樣,是獨立存在的。
但如果隨機採訪人們對於雙性戀的看法,你可能會聽到這樣的回答:
雙性戀應該很爽吧!他們可以交往的對象是一般人的兩倍,快感也是兩倍吧!
要是我的同性好友是雙性戀,我會有點尷尬!特別如果住一起的話,感覺像被佔便宜了。
那只是一個過渡階段,要不就是他們根本還沒搞清楚自己到底要什麼。
雙性戀男女通吃,估計私生活都挺亂的……
有這些看法,其實還是因為不了解「性取向」的真實定義。
比起同性戀,像雙性戀、無性戀這樣更為「低調」的性取向更難以被理解,更是只能躲在櫃中之櫃。
性取向不是非黑即白的
情慾是豐富且流動的,每個人都在一生中不斷探索自己的身份。這個世界上其實並不存在截然獨立的異性戀、雙性戀和同性戀。
你的性取向是什麼樣的?
- 金賽量表 -
性學專家金賽博士設計了一套性傾向量表,把性取向劃分為七個等級,由完全異性戀取向(分值為 0)過渡至完全同性戀取向(分值為 6):
金賽量表:性取向有程度之分
這個量表可以用來快速劃分自己的定位,但不足之處是沒有把內心戲(幻想、念頭和心理反應)考慮進去,畢竟不是有某種幻想就一定會發生那樣的行為。
- 克萊恩性傾向量表 -
克萊恩性傾向量表更進一步把性傾向劃分為七個方面,同時從過去、現在、理想三個方面來測量這些特質。
克萊恩性傾向量表:性取向是連續光譜中的一個落點
D 項的「情感偏好」指的並不一定是愛情關係,想想《霸王別姬》中的程蝶衣和段小樓,對姐姐白蛇無比依戀的青蛇。其實如果沒有廣義上「性」的成分吸引,恐怕很多異性戀都更願意花時間和同性一起玩兒吧。
鼻血……
克萊因性傾向量表也有局限,比如情感偏好沒有區分愛情和友情(又或許本身就有共通之處),性吸引力沒有區分性慾和愛戀等等。
不過,這個量表依然可以說明,每個人的性取向都是不一樣的。
世界上幾乎沒有兩個雙性戀是一模一樣的,雙性戀並不等於對同性和異性的偏好剛好一半一半。
當我們談論自己的性取向時
我們在談論什麼
點擊播放 GIF/481K
- 存在感與歸屬 -
異性戀、同性戀和雙性戀,其實都是我們每個人加在自身的標籤。
這種性取向的標籤影響著我們的身份認同,身份認同告訴我們:我是誰,我和別人有何不同,有何相似,我屬於哪個階層。
當我們發現自己好像和以前想像的完全不同時,我們會迫切地想知道:
我們是誰?
我們這類人有什麼特點?
我們跟其他人有什麼區別?
我們可以為自己做些什麼?
- 自我認同 -
身份認同會讓我們承認自己的體驗,認同這就是「自我」的一部分:
從我第一次對同性有怦然心動的感覺,渴望靠近她、和她在一起的時刻起,「我是誰?」的問題就一直縈繞在腦海里。我不再確定以往的經驗是真實的,我也不知道我到底是怎樣的一個角色。我很焦慮、煩躁,而且好像很難得到理解。
性取向的轉變會引發一場內心的地震,讓你重新認識到自己是誰。如果失去了自我認同,或是無法合理解釋這種認同,人就會陷入無盡的苦惱和迷茫。
可惜的是,為了不經受這種令人難受的混亂感,或是恢復固有的認知平衡,很多人其實是刻意選擇了把自己不符合社會期待的體驗(包括性取向)藏起來,告訴自己那些不重要、不是真的。
是什麼影響我們探索自己的性取向
- 自我探索 -
性取向認同可能在人生中的任何階段發展出來。比如一個雙性戀的人,可能會先意識到自己能被兩性中的某一種性別所吸引,在隨後的經歷中,又意識到自己對另一種性別也有興趣。
無性戀真實存在
- 好奇心 -
這種好奇心的出現多是因為受到相關人群的影響,然後引發一個人對自己性取向新的探索。
- 性別角色刻板印象 -
性別角色刻板印象是指人們對於男人和女人在行為、人格特徵等方面的期望、要求和一般看法,簡單說來就是覺得男性和女性應該有某些表現才算「正常」。
在異性戀為主的社會文化中,愛情關係中也存在著種種性別角色刻板印象,比如:
男性應該是勇敢的、剛強的,必須主動承擔保護女性的責任,甚至還應該為關係中的任何大小事情負責;而女性則是柔弱的、相對是被動的,她們需要被保護,並且也只需要接受來自於男性的寵愛。
這種刻板印象雖不是所有愛情關係的表現形式,但會維持個體的異性戀取向。
理解你的性取向
就是理解你自己
情慾和性喜好本來是隨人生髮展,充滿不確定性的,但這似乎無法得到主流價值觀的理解。
人類的認知受不起太大負荷,面對豐富多樣的性情經驗,一條捷徑便是將所有事物塞到腦中既有的意識框架里,給事物分出高下之別,讓某一類比另一類更為「正確」(通常是與自身更為接近的那一類)。
但在這個過程里,對真實生活的理解也丟失了。
如果你願意多花一些時間去思考自己的性取向,你一定會更了解自己。
有位雙性戀者曾說:
我想人的靈魂是不分性別的,那麼真愛也不應該因為性別而屈服。如果一個人能夠找到跟自己共鳴的靈魂、一個相伴一生的伴侶,那就應該是值得支持的事情。當真愛就在身邊,我從不願因外在不可抵抗的因素而忍痛放棄,兩個靈魏能夠契合且互相吸引擦出火花,這本身就是一件令人感動的事情。
參考資料:
1. Fritz Klei, MD., & 商周出版社, 台灣. (2007). 異 / 同之外: 雙性戀
2. Maliepaard, E. (2015). Bisexuals inspace and geography: more-than-queer?. Fennia, 193(1), 148-159.
圖片來源:電影截圖 / 網路
願你在這個世界上自由地愛與被愛
點擊播放 GIF/40K



※真的好想重新認識你一次
※一張圖讓你重新認識自己,真的很有哲理!
※認識自己的獨特性
※對「性侵」一詞的新認識
※她的塗鴉會讓你重新認識自己的身體
※真想和你再重新認識一次啊
※讓我們重新認識《我的世界》手游
※直與彎的心理學:重新認識自己的性取向
※認識認識不一樣的蝗蟲
※戴上面具,讓觀眾重新認識你自己
※明心見性 認識自己!
※三個思維方式,讓你重新認識這個不確定的世界
※換髮型的你 嘗試一下捲髮認識新的自己
※認識自己很重要!
※一組自帶「黑暗」屬性的動物,你認識它們嗎
※這7個動物冷知識,帶你重新認識動物世界,絕對讓你耳目一新!
※三本心理學書籍,讓你重新認識你自己
※認識自己與做好自己
※我想重新認識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