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莊子》內篇的心學——開放的心靈與審美的心境

《莊子》內篇的心學——開放的心靈與審美的心境

《莊子》內篇的心學——開放的心靈與審美的心境



一、《孟》、《庄》心學的特點--道德心與審美心

由春秋末期到戰國中期,是古代歷史上的大變局: 在那苦難的時代,戰爭頻仍,政局動蕩不安,人民長期陷於生死存亡的極限困境中。同時代的孟子和莊子對於「心」的議題的關注,反映了那個特定時代對如何安頓生命的迫切需求。古人認為心是精神活動的主體,因而可以說,對心的重視也就是對於生命的重視。


從文獻來看,《論語》談到心只有6處,《老子》談到心也只有10處。在這苦難時代的前階段,孔子把「心」和「仁」作了一次鬆散的聯繫,老子則把「心」和「虛」作過一次緊密的聯繫。孔、老在「心」概念的理解上雖各有特點,可是尚未在哲學領域中形成一個顯明的思想觀念。經過一兩百年的發展,到了戰國中期的孟庄時代,對於心的論說才由隱含性的題材發展成為受到熱烈關切的哲學議題。


「心」在《孟子》中出現120次,在《莊子》中則出現180次,孟、庄的心學在這一概念出現的頻率中,展現出前所未有的豐富的思想內涵。孔、老以較為素樸的方式偶爾談及「心」,直到孟、庄時代才各自發展成獨特型態的心學,並匯成一股以關懷生命為主題的時代思潮。戰國中期諸侯各國相互侵伐,導致生靈塗炭的慘狀,正如孟子所說: 「老弱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孟子·梁惠王下》)莊子也說: 「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楊者相推也,形戮者相望也。」(《莊子·在宥》)孟、庄目擊廣大苦難人民的悲慘命運,而發出如此悲痛的呼聲,反映著這樣的時代意義:第一,對於人類處境的反省。在那烽火不息的時代環境中,孟、庄藉由心的議題發出了拯救苦難人群的呼聲。


第二,在生命關懷的前提下,思考著整體人類精神生活的出路以及個體內在世界的展示。

第三,個體意識的覺醒,喚起價值主體的重建。由各自的學說出發,孟子著重在道德意識的發揚,莊子則關注於人類精神生活中的自由如何可能的問題,以及由此種自由精神所透露出的審美意識及藝術情懷。


處於古代文明「軸心時期」的孟、庄,開創了心學的兩大領域--孟子所開闢的道德領域和莊子所開拓的審美領域,它們在古代文化史上交相輝映。他們以不同的理想訴求,企圖實現以道抗勢的理想: 孟子是在各國間奔走呼籲,期望繼承孔子以道德治世的理念,由是打開了一條士人入仕的路途;莊子則由士人塑造了一個獨特風格的文人傳統。兩種全然不同的途徑,在精神生活中,一個是道德意識的闡發,一個則是審美意識的高揚。兩者如何進行對話,倒是值得我們深思的一個議題。學界有關孟子心學的討論很多,而關注莊子心學者罕見。本文以《莊子》內篇心學為題,詮釋其開放心靈與審美心境。


二、《逍遙遊》: 「游心於無窮」


1.「逍遙」義--困苦中自得自適的心境早年初讀《莊子》,對於《逍遙遊》中所表達的思想自由和精神自由的主旨,產生極大的共鳴。我深感莊子是古代知識分子中第一個對於「自由」提出深刻思考的哲學家。當我理解《逍遙遊》之自由主題的同時,也就曾留意到篇末一句「安所困苦哉!」透露出的莊子那個時代生存環境的訊息。篇末一段話莊子借「狸狌」的跳躍,暗寫當時知識分子的遭遇,生動地描寫了知識分子的言行活動,終於導致「中於機辟,死於罔罟」的悲慘結局。這使我對先賢同道們在政治環境的壓力下渴望思想自由、廣開言論的結局感同身受。所以我一直能體會莊子的「逍遙」並非在空想的高塔上乘涼,他的「逍遙」可說是寄沉痛於悠閑,其生命底層的憤激之情其實是波濤洶湧的。


近年來,每次重讀《逍遙遊》,就會想到更多的一些問題。我看到許多自以為或被視為「民主」的國度,在政治的活動空間或法律條文上,雖賦予相當程度的自由,但是精神病患者卻與日俱增。這種情景,使得我對《逍遙遊》篇旨從思想自由上解讀的同時,也留意它在精神上「自得」、「自適」的內涵。這樣,我們用「自由」、「自在」來釋「逍遙」義就會更全面些。

「逍遙」為「游」之寫狀,「游」乃主體「自得」、「自適」之心境,本篇主題可以用「游心」來概括--「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以游無窮」即是「游心於無窮」(《則陽》),莊子運用浪漫主義的文風描繪心靈游放於無所羈繫的天地境界。下面我以鯤鵬寓言為例,分析有關莊子心學的一個面向。


2.鯤化鵬飛寓言所隱含的多重義涵如果說柏拉圖的哲學歸屬於想像哲學,而亞里士多德的哲學歸屬於概念哲學的話,那麼我們也可以說,老子的哲學歸屬於概念哲學,而莊子的哲學則歸屬於想像哲學。莊子開篇所展示的「鯤鵬展翅」的寓言,無疑是一則想像哲學中具有典範性的題材。它是如此誇張地呈現在世人的眼前: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這則深富人生哲理的寓言,不同的人讀後會作不同的解讀;即使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心境下閱讀,也會產生不同的體驗和理解。我從如下幾個方面談談個人解讀的方向。


(1)人生的動態歷程早先讀鯤鵬寓言時,我常把它和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第一卷首章「精神三變」聯繫起來。「精神三變」意謂人生經歷三種形變和質變: 最初是駱駝精神,堅忍負重,奔向荒漠;而後轉變為獅子精神,向不合理的傳統和現實說「否」(「No」);但抗擊舊價值包袱的獅子精神不足以創新,所以精神還得轉換而為嬰兒。嬰兒精神代表著創造新價值的開端。而莊子運用擬人化的藝術手法創造鯤化鵬飛的寓言,意味著人生的歷程由鯤之深蓄厚養,待時而動,轉化為鵬;鵬待勢而起,以施展其凌雲之志。


我讀《莊子》,總是欣賞莊子的「放」;而每次講莊子,總是不自覺地散發出他那「放」的精神。但在「放」與「收」之間,道家的駱駝精神--老子的「深根固柢」、莊子的「深根寧極」,同樣使我銘記在心。

(2)工夫通向境界的進程為欲突破世人拘泥於物質形相而囿於小知小見,莊子於是運用豐富的想像力構繪出這則驚世駭俗的鯤鵬寓言。誠如明代戲曲家湯顯祖所說: 「奇物是拓人胸臆,起人精神。」鯤鵬寓言由鯤之潛藏而至鵬之高飛,復喻示著人的心靈由沉積而高舉,此中亦蘊含著庄學的修養工夫(11)通向境界的進程。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人生高遠的境界,並非一蹴而就,需要拾階而上,層層攀登。老子曾說: 「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老子》第六十四章)遠大的事業,需要用毅力和耐心一點一滴地累積出來。莊子筆下鯤化鵬飛的過程中,首先要強調積厚之功,其後文說: 「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行文中,「化」、「怒」(「努」)、「海運」、「積厚」等關鍵語詞,無不蘊涵著鯤化鵬飛需要具備主客觀條件: 海水深厚,才能畜養巨鯤;海風強勁,才能運送大鵬--這是所需的客觀條件。鯤的潛藏海底(12),深畜厚養,乃能「化而為鵬」;鯤的變化(「化」)需要經年累月的養育之功,乃能由量變到質變--「積厚」的功夫是完成生命氣質變化的充分而必要的主觀條件。


人生境界的高遠,還得在不同的階段中,創造有利的主客觀條件。化而為鳥之後的鵬,不僅要待時而動,乘勢而起,更要奮翼高舉--「怒而飛」,這正是不懈地激發主體潛力、主觀能量的最佳寫照。


鯤化鵬飛的寓言,蘊涵著由工夫到境界的進程。工夫論(修養論)和境界說是中國哲學的一大特點。以孟、庄為代表的儒道兩家,皆專註於主體修心、養性、持志、養氣的工夫實踐。但在工夫修為上,孟子所呈現的倫理特色與莊子所呈現的藝術精神,正反映出儒道兩家「道德境界」與「天地境界」的不同。(13)

王先謙《莊子集解》曰: 「無所待而游於無窮,方是《逍遙遊》一篇綱要。」鯤化鵬飛寓言之後,莊子有一段使用了論說方式申述《逍遙遊》的主題思想,那就是從「知效一官」到「至人無己」這一段,由有所待寫到無所待而游於無窮,其思路層層遞進,由有我之境到無我之境: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一官」、「一鄉」、「一君」、「一國」都是像學鳩一樣自得於一方的人。接著莊子藉由宋榮子破除名,再藉由列子破除功,來說明在社會中俗化的人總是有待於別人所給予的外在功名來裝飾自己,而至人則無心邀功、無意求名,能夠摒棄小我,突破世俗價值的羈囚桎梏,而經由體認宇宙的廣大,使自己的心思開廣,以與構成他的最高的美好的宇宙合而為一,而成為宇宙的公民。


《逍遙遊》中由鵬程萬里所打開的視域: 「天之蒼蒼……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就是至人「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的最高境界,也正是遨遊於無窮世界的宇宙公民的寫照。


(3)學鳩之「蓬心」與鯤鵬之「大心」的對比「開放心靈與價值重估」是我早先論述《逍遙遊》篇的題目。(見陳鼓應,1972年)簡言之,《逍遙遊》主旨便是以開放的心靈從宇宙規模去展現人生的意義。


《逍遙遊》起筆便拉開了一個廣闊無邊的世界: 鯤鵬之巨大: 「不知其幾千里也」。而「北冥」、「南冥」、「天池」更為廣漠無涯。俗話說: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莊子藉由變形之物打開了一個無邊無際的世界,開拓出極為寬廣的視野。誠如林雲銘《莊子因》所說: 「『大』字是一篇之綱。」而形的巨大乃是用來襯托心的寬廣。


形的巨大乃是用來襯托出心的寬廣,後文「旁礴萬物以為一」正是描述至人的開放心靈、神人的廣闊心胸。「旁礴萬物以為一」出自「肩吾問於連叔」一段寓言。在這段對話式的寓言中,「心」字未及一見,卻筆觸所及,處處在暗寫心神的靈妙作用。肩吾與連叔問答中寫「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莊子運用浪漫主義超越現實的藝術手法,意在超越物質形相的拘束,以突破現實中的種種藩籬。


《逍遙遊》描繪神人的形象,卻意在寫心。如「其神凝」是在寫心神的專註;「乘雲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則是寫心思的自由奔放;「豈唯形骸有聾盲哉?夫知亦有之」,則由形體的殘缺引出心智的殘缺,並藉由心知的盲者、精神的聾子,對比反差地描述另一種身心康泰的神人具有「旁礴萬物」的開闊心胸。


大鵬積厚圖南的高遠心志,卻引來俗世中自得於一方之人的譏笑,因而莊子補充一段蜩與學鳩的寓言,說明在人生的歷程中,長途跋涉者,需有豐厚的聚糧,而蜩與學鳩根本無法理解小角落之外的大天地,故而莊子評論說: 「之二蟲又何知」。


莊子善用對比反差的手法,由「大心」(14)的鯤鵬寓言引出「蓬心」的蜩與學鳩。學鳩式的「蓬心」以囿於一方的狹隘心靈來觀看問題,有如柏拉圖的「洞穴比喻」中所講的一群囚徒的洞穴之見,亦如培根所講的四種需要破除的「偶像觀點」。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一段,正是「讓人把胸襟識見,擴充一步」(15)。接著莊子又作出「此小大之辯」的結語,指出境界有高低,彼此在價值判斷上亦有其懸殊。(16)


(4)多維視角與多重觀點進入到莊子的世界,最讓我激賞的便是他那開放的心靈,開啟了遼闊的思想空間和適意的精神領域。近年來我又注意到視角主義(Perspectivism)在莊子哲學中的意義。(17)


開放的心靈才能開拓心的視野,接納多重觀點而不至由片面思考而囿於單邊主義的獨斷作風。以此,鯤鵬寓言啟發我們從不同視角來觀看問題。


《逍遙遊》一開始就突出兩種視角--「天地視角」和「人的視角」。正如王博在《莊子哲學》中所說: 「飛,以及飛所代表的上升,正是《逍遙遊》的主題,這種飛可以讓我們暫時離開並且俯瞰這個世界,從而獲得與這個世界之中不同的另外一個角度。」(王博,第113頁)


的確,人在地平面觀看是一個視角和一種觀點,莊子借地平面以下的海底之鯤則是另一個視角和另一種觀點,而地平面以上的高空之鵬,又是另一個視角和另一種觀點。


這使我聯想起尼採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第三卷「漫遊者」中的這些話: 「我是一個漫遊者,登山者,我不喜歡平原,我似乎無法枯坐太久。」「現在你正走上這條偉大的路!峰頂與深谷--它們已經合而為一了。」「如果你沒有梯子,就必須學習如何攀上你自己的頭頂上。」「登上你自己的頭頂而且超越你自己的心!現在你身上最溫柔的部分必須化為最堅強的部分。」「一個人必須學會從自己遠望出去,才能看得更多: 這種堅強的意志是每一個登山者所必備的。」


尼采「漫遊者」詩篇中的話語,和莊子鯤化鵬飛的寓言,有許多相通之處: 其一,打破習俗平面視線的片面觀點。其二,為多角度觀察,必須離開你自己--離開你自己所習以為常的觀點(「超越你自己的頭頂和你自己的心」);由鯤潛而鵬飛的歷程,正如尼採在《沖創意志》中所說的: 「每一次人的提升都會帶來較狹隘觀點的克服,每一次意志力的增加都會開拓新的觀點,並意味著開啟新的視野。」其三,「峰頂與深谷--它們已經合而為一了。」這是尼采式的天人合一。而鯤化鵬飛,層層超升,突破種種藩籬,使人的心靈遨遊於無限寬廣的宇宙(「游於無窮者」),這是莊子式的「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生命境界。


視角主義為尼采所倡導,尼採在《道德的譜系》第三章第十二節中說: 「只存在一種帶有視角的觀察(a perspective seeing),只存在一種帶有觀點的認識(a perspective knowing)。而且,我們越是容許對一件事物表露出不同的情感,我們越能夠接納較多的眼光。用不同的眼睛去觀察同一件事物,於是我們對這件事物的『概念』、我們的『客觀性』就越加完整。」(18)


「使用較多的眼睛」、「不同的眼光」去觀看同一事物,這正如蘇東坡遊歷廬山時所寫下的一則不同視角產生多重觀點的詩句。(19)而莊子鯤鵬寓言所揭示出的不同視角,也正反映了庄學多重觀點的開闊視域。


莊子借著鵬的飛騰超越狹隘觀點,帶給人一種前所未見的新視野。


三、《齊物論》: 「以明」與「道通」


1.眾美會聚而相互會通《逍遙遊》與《齊物論》以自由與平等為主題,自古到今乃人類最為嚮往的一種情景和境界。


《逍遙遊》以寓言文學的體裁,藉由各種物形的巨大,以襯託人心的寬廣;借大鵬之高舉,寫開放心靈所開啟的新視域;並借神人「旁礴萬物」的廣大格局,寫至人游心於無窮的精神境界。而《齊物論》則以哲學論文的形式,寫人間思想言論的活動,以及彼此之間如何相尊相蘊、相互會通。


《齊物論》蘊涵「齊物」之論與平齊「物論」兩方面的重要內容。「物論」有大小、歧出、疏散等特徵;萬物殊異,「不一其能,不同其事」(《至樂》),自然會流露出多樣性的景觀。「齊物」之「齊」則含有平等、同通、共識、統一、整全等意涵。萬物作為「殊相」所呈現的眾美景象雖千差萬別,卻可相互會通,並以平等觀之。故「齊物」則眾美會聚而共成一天。


2.「相尊相蘊」的齊物精神《齊物論》中議題眾多,主題則是「齊物」之論與齊「物論」,這兩條主線在篇中交叉出現: (1)萬物平等觀。在萬物同根同源的宇宙論基礎上(20),莊子提出他的「物化」說和「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齊同境界。莊子的齊物精神,看待生存於天地之間的各色人等所創造的民族文化及其生活方式,各具特色,當平等視之。(2)物論齊同說。對於人物之論(「物論」),莊子從正反兩面進行論述,即從正面而肯定開放心靈、開闊心胸所發出的言論,並從負面批評封閉心靈、狹隘心胸所發出的成見。這裡先論齊物精神,下一節再說物論的心境。


萬物平等觀可說是《齊物論》的主體精神。這種萬物平等的精神在《齊物論》篇中作了以下三個方面的陳述。


其一,「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


《齊物論》開篇由正反兩面接連談人物之論,至「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轉入論「齊物」。「道行之而成」一段,曰: 「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這幾句話言簡意賅地突出了齊物的精神。「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即是肯定各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及其獨特的價值。在這種情況下,莊子所說的「齊物」是不齊之齊,齊與不齊需要辯證地來看。莊子比先秦各家都重視個體的殊異性,《則陽》篇還提出「萬物殊理」的重要命題--意即每個東西都有其特殊的生成樣態及運行法則。然而個殊之間是否形成互不相涉的孤立存在?個殊之間如何會通?莊子進一步指出,個別的存在在宇宙的整全裡面可以得到相互會通,所謂「舉莛與楹,厲與西施,恢詭譎怪,道通為一」。這是說各物雖然千差萬別,但在「道」的世界裡,卻可以相互會通。這裡一方面肯定了各物的殊異性,另一方面又從同一性與共通性的角度,將個殊通向整全,在「道」的整全世界裡打通了萬有存在的隔閡。


其二,「道通為一而寓諸庸。」


繼「恢詭譎怪,道通為一」之後,接著一段說: 「唯達者知通為一,為是不用而寓諸庸。」前者是由殊相說到共相,後者是由共相說到殊相。前者由肯定千姿百態之殊相的同時,說到在共相中眾星閃耀而共會一天;後者再由存在大全之共相中,強調任由殊異性之萬有盡己所能,發揮各自的作用。統言之,莊子意在申論殊相與共相之相互涵攝性。落實到現實世界,此處借通達之士了解「道」的世界裡同通的精神和變通、互通的精神(「唯達者知通為一」),並進而論述各色人等發揮殊異的智能才性。「寓諸庸」--寄寓於各物的功用上,這也正是肯定「萬竅怒呺」、「吹萬不同」的意義。


其三,「相尊相蘊」的和諧精神。


在長梧子與瞿鵲子的對話中談道: 「以隸相尊……萬物盡然,而以是相蘊。」這是說,將卑賤的和尊貴的等同看待,萬物都歸於一體,而相互含蘊在大全的世界中。我把這段原文用「相尊相蘊」這一命題來表述。「相尊相蘊」正是齊物精神的體現,它意謂每一個個體的存在樣態雖然不同,但都可以互相包容。在道的宇宙大全的王國中,每一個人都可以發揮各自的功能,彼此在社群裡面也能相互尊重;這齊物的精神境界,要有開闊的心胸才能達到。


以上論述說明,從道的整全觀來看,個體之間彼此可以相互蘊含,並且,個體之間交互構成了一個和諧的整體。下面論述物論之齊同和「以明」、虛心的關聯。


3.物論之齊同與「以明」之心(1)虛明之心境--「吹萬不同」


《齊物論》無論齊物或物論,其主題都和心境有關。而「物論」--人物之論,核心議題便是「心」。開篇首段的主旨,便在「形」、「心」對立及其合一的身體觀中,突出「心」的作用。


(1.1)隱機而坐--「吾喪我」的境界南郭子綦隱機而坐的寓言,道出由工夫到境界的進路。跟庖丁解牛(《養生主》)、佝僂承蜩(《達生》)一類寓言相似,這裡借隱機而坐透露出修鍊工夫的幾個進境: 其一,為修鍊的時間歷程(如謂由「昔」至「今」的歷程,所謂「今之隱機者,非昔之隱機者也」);其二,為身體運作的歷程(如謂肢體在鍛煉中的保持穩定性,所謂「形固可使如槁木」);其三,為精神的凝聚的作用(如謂心神在鍛煉中的專一狀態,所謂「心固可使如死灰乎?」)。在修鍊工夫的過程中,心神的作用最為緊要,放鬆(「荅焉」)、專註、靜定,才能使心境層層提升,達於「吾喪我」的精神境界。


「吾喪我」即是由破除偏執成心的小我(「喪我」),而呈現「萬物與我為一」的大我(「吾」)之精神境界。


(1.2)三籟和唱--「眾竅為虛」


「隱機而坐」而達於「吾喪我」的境界,關鍵即在於「心」上做工夫--下文描繪地籟「眾竅為虛」,正是心境虛明的寫照。


南郭子綦由坐忘工夫呈現「吾喪我」的境界,接著轉筆到「三籟」,拉開了一幅美妙的畫面,描繪著天地人互放一曲動人的樂章。在「三籟」的議題中,雖然實寫地籟,虛寫天籟與人籟,而事實上,只是形象化地用以比喻人心所發出的音響。


三籟一節,真是千古奇文。看地籟一段,一放一收之間,寫「萬竅怒呺」,猶如萬馬奔騰,不可收拾;忽而筆鋒轉出「眾竅為虛」,猶如秋空寒月,萬籟俱寂。我們且從文學欣賞轉到哲學思考: 「眾竅為虛」,對應後文「莫若以明」,正是形象地寫虛明的人心。虛靈明覺的人心(「眾竅為虛」),對發出的言論慧見,雖參差不齊(「吹萬不同」),卻有如聆聽天地間發出的自然聲響一般,交織會通而成一首和諧的交響曲。


(2)「言非吹也」--「成心」與「以明」的對比莊子對於人心的作用有著深刻的洞察。在《齊物論》中,他總是以交叉論述的方式,透過對比反差的手法,以辯證的眼光分別描寫認知心的正面和負面作用。首先,莊子以「大知閑閑,小知間間」(21)來說明世俗的人以「成心」的作用,在學派的競爭中,在「日以心斗」的過程中,將自身的生命陷溺於「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的言論爭鬥,而以師心自用;將自己和他人的世界割裂開來,而造成人與人之間的隔閡與斷裂。接著,莊子由「成心」說到「小成」,再說到「莫若以明」,也就是要人去除成見、摒棄私意,透過虛靜的工夫,使心靈達到空明之境--這「以明」之心能無所偏執地觀照外在的實況。


前文所述的「眾竅為虛」,就是形象化地描寫「以明」的虛明心境;擁有這種開放的心靈,萬物之間就能夠相互觀照而互為主體。虛明的心境即是以「照之於天」去認識宇宙中的所有事物;這種不帶有主觀性的認識,能撤除「成心」所構作的主觀成見,而直接以開放的心靈去照見事物的本真情狀,正如宗白華在《美學散步》中所說的: 「如實地反映多彩的世界」。


(3)「十日並出」--開放心靈的寫照儒家主張「天無二日」(《禮記·曾子問》),而莊子則創造出「十日並出」的寓言。《齊物論》在堯問舜的故事中,寫出封閉的心靈與開放的心靈之不同。「存乎蓬艾之間,若不釋然」,說明封閉的心靈缺乏容受性,而「十日並出,萬物皆照」,即是開放的心靈的寫照。


人間言論呈現百家爭鳴的景象,歸因於開放心胸的激發。莊子對於人物之論崛起及百家爭鳴的景況,作了如上多層的論述。統言之,首節「萬竅恕呺」寫虛靈明覺的人心(「眾竅為虛」),在思想界開創出多元並起、異聲而和的繁盛局面。此節意在寫廣大的心胸所激發出的創造能量。接著,莊子又運用對比的手法,一面舉儒墨之辨為例,沉痛地指陳狹隘心胸之流於武斷排他(「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而形成單一的世界。同時,在「成心」之單邊思考的對比中,莊子再度強調開放心靈才能如實地反映多彩的世界,認知事物實然的狀態(「照之於天」)。此節莊子從認知角度出發,抒寫認知心之探索客觀世界真相的作用。第三個事例說到「十日並出,萬物皆照,而況德之進乎日者乎!」這裡隱含性地意味內聖之道--「以明」之心,可以開創出萬民受惠的外王之道的成果。


在《齊物論》的篇末,莊子創造了「罔兩問景」這一令人費解的寓言,影子的回答全以疑問的口氣,意謂似有所待,實無所待。學界不解寓言的意旨,而往往以郭象的「天機自爾」、「天機自張」的觀點來作為解釋,實則莊子乃是以宇宙整體觀的思維,說明宇宙間一切存在都有其內在的聯繫,在相互關連中,共同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在這種萬物相互蘊含的宇宙整體觀中,我們才能夠了解莊周與蝴蝶在宇宙大化流行中的流變性(「物化」)。莊子或蝴蝶作為個體生命的顯現(「分」),雖在有限的時空中,但卻能保持「自喻適志」的心境,這樣我們才能以審美的眼光,欣賞莊周達觀的人生態度。


掃描二維碼,關注武漢長春觀公眾微信號!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武漢長春觀道學堂 的精彩文章:

春夏之交重養陽 衣食住行四講究
水與老子生命智慧
暮春季節養生:作息需早睡早起可避免春困
辟穀與斷食的區別
您可能感興趣

用一顆潔凈之心學習《周易》開放性的思路
美國的豪放女孩,開放的特殊文化
開放的生命和悠遠的境界
美新任駐聯合國大使公開放話:美國是世界的良心
英國開放專門給狗狗和主人的游泳池,和心愛的萌寵在一起才是最幸福的時光
保持開放的心態和靠譜性
勵志美文:真誠是一種心靈的開放
性能卓群的全新數據中心和園區開放網路產品
射手座都是表面開放、內心保守,最討厭滿口污段子的人!
實拍國內丑新郎和外國洋媳婦的甜蜜日常,有個開放性感的老婆真好
無邊的開放世界!《真三國無雙8》全新遊戲系統詳解 地形、戰鬥、任務全公開
一個性開放的妹子的情愛之路
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公眾開放日
那個開放、性感、閑適、豐腴的唐朝世界
帶你見識最真實的越南,美女如雲、開放熱情,震撼中國男人的心!
《重塑大腦,重塑人生》——用開放的心態讀暢銷書
有毒的島國娛樂節目,島國妹子玩的太開放了
家門口的「文化客廳」!南京紅花街道文體活動中心開放了
直擊日本學生和中國學生的樣子,開放前衛和保守可愛,教育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