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史第一科幻巨片的傳奇,不,我沒說《2001》
本文首發於虹膜公眾號(IrisMagazine)。
文 | magasa
《大都會》可能是受到關注最多、得到最深入研究的一部德國電影,但同時也是謎團最深、未解難題最多的一部。迄今為止,關於《大都會》的許多事實,都沒有確切的答案,對《大都會》的讀解,在不同的時代竟然截然相反,彼此衝突。
影片《大都會》的構思,根據流傳最廣的一個說法,是源於導演弗里茨·朗的一次美國之行。他和製片人埃里希·波默到新大陸宣傳《尼伯龍根》,因為簽證問題留在輪船上過夜,他們在甲板上第一次看到了夜色中的紐約,數不清的摩天大樓燈火通明,在德國人看來這就是未來都市的藍本,一座童話城市。
弗里茨·朗(最右)在《大都會》片場
比紐約對朗衝擊更大的是他們抵達洛杉磯之後,親身感受到歐洲電影和好萊塢之間的巨大差異,如何才能讓德國電影打入美國市場?20年代初期德國電影受惠於匯率貶值帶來的出口利好條件已逝,Ufa公司如要繼續維持高成本的製片策略,必須打入國外市場。現在他們需要一部能體現德國電影製作水準的樣板產品。
所以,《大都會》承擔了為德國電影力挽狂瀾的歷史使命。朗的妻子西婭·馮·哈布是Ufa最好的編劇。她為了撰寫影片劇本做了大量功課,廣泛閱讀關於未來文化的各種作品,其中包括H.G.威爾斯和儒勒·凡爾納的科幻小說。
點擊播放 GIF/1305K
《大都會》的拍攝花了一年,朗依靠的仍是《尼伯龍根》鍛鍊出來的成熟團隊,壯麗的都市景觀有賴於天才攝影師尤金·舒夫坦的鏡子特技,才得以在銀幕上實現。
朗說,《大都會》是美國人的電影技術賦予高尚靈魂。當時德國的科技人員普遍覺得,德國技術比其他國家強在擁有強大的精神價值上。
點擊播放 GIF/741K
青年題材是魏瑪共和國流行的電影。懷舊是那個時期的普遍風氣,所有德國人都在追憶青春,但這種情緒在體制內找不到出口,惟有訴諸無拘無束的想像力才能回到從前。
後來第三帝國的電影也喜歡錶現青年人的昂揚活力,但和魏瑪電影不同的是,在納粹電影中看不到回首前程的多愁善感,其用意只在於宣揚青年是社會的砥柱,是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未來的希望。
青年電影的主旨,不僅是對青年時代的回望與同情,更是對父輩暴政的嚴厲反抗。權威以萬能的姿態降臨,如今遭到前所未有的正面攻擊與拋棄。儘管魏瑪共和國是民主政體,但執掌政權的仍然是專制的成年人。
青年電影不僅表達了對老人政治的不滿,也預言其必將崩潰。但青年反叛者總是會發展成新的暴君,當年越是反叛,後來就越殘暴。德國的青年電影在完成反抗的命題之後,幾乎都沒能成功提出對自由的清晰理解和追求。
點擊播放 GIF/1021K
《大都會》是魏瑪時期最重要的一部青年電影,影片中城市主人的兒子弗雷德加入了下層工人的組織,反抗父親的統治,他還成為福音使者瑪麗亞的信徒。瑪麗亞不能被視為無產階級革命的煽動者,因為她總是勸工人們繼續忍耐,要等待「心」的出現,從而調和「腦」與「手」的矛盾。
影片中工人的集體意志是遭到閹割的,總是輕易聽信煽動和謠言。儘管朗用一種幼稚的浪漫主義解決了統治者與無產者之間的矛盾,但關於「腦」、「手」、「心」的關係,後人總能找到新的角度來理解,使得《大都會》的闡釋史成為一個非常有趣的話題。
為Ufa公司慶祝25周年出版的文集上(當時正值納粹統治時期),批評者Otto Kriegk寫道:「《大都會》企圖模仿美國沒有靈魂的資本主義,還想勝出一籌。這等於是用狂熱追趕狂熱。難道摩天樓一座座堆起來,美國就會自嘆弗如嗎?
義大利和土耳其禁了這部片,因為它有布爾什維克傾向,這把當時德國所有政治派系的人都搞糊塗了,它和布爾什維克有什麼關係?
但今天我們能看得更清楚,1927年影片公映時正是斯大林啟動技術革新,重整軍備,政治野心膨脹的起點。好在我們已經對危險免疫,今天沒人再相信馬克思主義、來自上級的獨裁、膚淺的仁義道德、半生不熟的西方衰退論能解決我們未來幾千年的社會衝突。這就是部猶太自由分子企圖討好美國人的布爾什維克電影。」
納粹官方對待《大都會》的態度經歷了180度大轉彎,事實上,戈培爾曾親自告訴朗,當年他在一座小鎮上看過此片,非常喜歡。而希特勒因為這部影片希望由朗執掌國家電影部門。或許是朗的出逃激怒了希特勒與戈培爾,再加上他總是熱衷於煽動群眾的主題,他的作品被悉數查禁。
弗里茨·朗
1947年,旅美德裔社會學家西格弗里德·克拉考爾寫成《從卡里加利到希特勒》一書,攻擊《大都會》是宣揚納粹的右翼烏托邦寓言。朗不僅剝奪了大眾的思考能力,他用「心」來拯救「腦」與「手」之間衝突的調和論正是戈培爾式政治宣傳的做法,利用掌握人心來鞏固統治。
按照克拉考爾的觀點,《大都會》中的城主最後接受了「心」的調解,這應該理解為他並不願放棄權力,只是啟用了新的靈活方式來實施統治,並且成功地將權力擴張到此前從未進入過的領域,即人的內心。弗雷德的反叛所帶來的結局是極權主義的降臨,而他卻誤以為自己取得了勝利。
克拉考爾的社會心理學分析被後來的學者認為頗多牽強之處,例如在《大都會》製作的時候,國家社會主義黨還未崛起,其在大選中得到的選票微乎其微,Ufa沒有理由在商業上迎合納粹理念。克拉考爾痛定思痛反思納粹罪惡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從魏瑪時期所有德國民眾頭上硬挖根源,是為賦新詞強說舊愁。
到了80年代,《大都會》開始被很多人視為典型的後現代主義電影,讚揚它用精緻的布景和嫻熟的視覺風格融合了刻奇與宏大、強有力的政治批評與卡通式的解決方案。
點擊播放 GIF/993K
從後現代主義的觀點來看,《大都會》的矛盾之處並不是缺點,而是優點與缺點的分裂對峙,這種局面的形成被歸於朗和妻子哈布的合作,而且好的方面總是朗的,壞的方面則都是那個「納粹蕩婦」(朗逃離德國後,哈布歸順了希特勒政府並參與其宣傳工作)造成的。
一部電影的重生
《大都會》1926年底通過德國文化當局的審查,拷貝長度是4189米,不久在柏林首映。同時一份相同的底片被運到美國,負責海外發行的派拉蒙公司不太喜歡這部片子,因為沒有明星,故事也不太好理解,關鍵是太長了,影院排映有困難。他們決定重剪一遍,縮短片長的同時調整故事結構。
最後,派拉蒙做了兩個幾乎一模一樣的版本,一個供美國國內上映,一個供給英聯邦國家。美國版的長度是3100米,將故事線集中到弗雷德和瑪麗亞兩人身上,對羅特旺等人的上輩恩怨交代不詳,此外地下洪水的災難場景和屋頂追逐的段落都被簡化處理了。
影片在柏林的票房令人失望,小心翼翼的Ufa於是參照美國版弄出一個3241米長的版本,這成為之後的大規模公映版。所以影片存在三個版本:最早的柏林公映版,代表導演意圖,但只在柏林放了幾星期;派拉蒙的美國版;第二個德國公映版,比美國版稍長。
按照當時電影界的習慣,Ufa是在原始底片上剪輯的,近1000米剪下的素材也沒有保存好,所以從原底反推出影片原貌是不可能的。
80年代市面上此片大部分的流通版本,都是第二個德國公映版。該版本最好的拷貝保存於紐約當代藝術博物館,是1936年柏林奧運會時從德國運回的。英國國立影視資料館有一個從上述紐約拷貝翻印的拷貝,另外莫斯科藏有一份1945年紅軍從柏林運回的拷貝。
1962年,德國重新上映《大都會》是根據紐約拷貝洗印的。不久,派拉蒙剪輯版的底片在東德國立電影資料館被發現,大約是當年許可權到期後美方將底片歸還了德方。
70年代,東德專家根據手頭的素材修復此片,這次努力反映了當時能取得的最好成果。西德人後來得到修復版拷貝,在很多地方放映並傳播了這個版本。
點擊播放 GIF/318K
一直以來,讓《大都會》恢復原貌是全世界電影保護工作者心目中的頭等大事,是這一行的失落聖杯。如果一個電影資料館館長有生之年能在這件偉業上建立功勛,那麼他將榮耀終生。
1982,唱片製作人Giorgio Moroder突然進入這個領域,他競價擊敗David Bowie,從茂瑙基金會購得相關權益,製作了一個新版《大都會》,還進入1984年戛納電影節放映。
這不是以復原為目標的修復,而是一次徹底的商業行為,Moroder針對當代電影觀眾完成了重新剪輯,還使用了大量流行音樂。它的意義在於讓《大都會》從電影史的角落走向公眾,成為流行文化中的cult現象。
1998年,茂瑙基金會由Martin Koerber主持開始新的修復,他考察了所有文獻資料,力圖恢復影片原貌,這個版本成為新的權威版本,也是DVD時代此片大部分音像製品的基礎。
但是,幾十分鐘原始素材的缺失是修復工作中無論如何無法彌補的鴻溝。直到2008年,一份從未有人知曉的16毫米拷貝在阿根廷被發現。它包含大部分缺失段落,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完整的《大都會》拷貝。它為什麼會存在?又是怎麼被發現的呢?
原來,就在20年代的德國人和美國人都嫌棄朗的原始版冗長難懂的時候,有個阿根廷發行人願意冒票房風險,他帶著原版拷貝回到阿根廷發行。影片下映後按慣例要銷毀所有拷貝,但有個影評人特別喜歡,他是發行人的朋友,於是弄了一份拷貝自己收藏。
60年代,這位收藏者身患重病,他把藏品賣給了藝術機構。過不多久,因為硝酸膠片的易燃問題要全部銷毀,人們就把它轉成16毫米負片,從此流落民間。原來的35毫米拷貝的當然已經不存於世了。
80年代末,一個名叫Fernando Pe?a的電影愛好者——後來他成了電影保護學者,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一家電影俱樂部聽組織者抱怨說,他們放過一個《大都會》的拷貝,質量很差,兩個多小時的過程累死人了……
怎麼是兩個多小時?似乎比所有已知版本都要長,難道此中有玄機?這個想法一直在他腦海中揮之不去。他也曾去該市的電影博物館尋找,無果。後來,他將疑慮告訴了當時的妻子——Paula Felix-Didier,紐約大學電影保護專業的畢業生。
2008年1月,Felix-Didier就任布宜諾斯艾利斯電影博物館的館長,她上任第一件事就是去庫房裡尋找那件傳說中的16毫米。她找到了!根據記錄,寶貝自從1992年起就躺在片庫里,但沒人知道端倪,也就無人過問。
她立刻將之轉成DVCAM,仔細檢查後發現真的有新內容,一開始連同事都不敢相信她,但阿方和德國有關機構聯繫組織鑒定,最終確認這是現存最完整的《大都會》的拷貝,儘管仍有少量缺失,但我們不能要求更多!
茂瑙基金會立即主持新的修復,將16毫米拷貝中多出的部分修復、放大,再併入先前的修復版中,為了顯示不同來源素材的區別,合成版中來自16毫米的部分外圍有黑框,當然其畫質也較差,這種視覺衝突明顯的融合,正是此片多舛命運的歷史寫照。
《大都會》新修復版在2010年柏林電影節上首次亮相,之後陸續在全球各地展映,香港、上海、北京的影迷都獲得了在大銀幕上觀看這部無聲電影傑作的機會。
點擊播放 GIF/399K
※520,寫下你對科幻的不二情書
※2016十佳科幻奇幻片單,現在才捨得給你看
※爛片與神作只有一線之差!這是2016第一科幻電影?
※沒想到這部寫於1961年的科幻小說,預言了這麼多高科技!
※2076年的世界,跟科幻小說里寫的一樣嗎?
※20世紀90年代最優秀的科幻電影,沒有之一
※2017年第一篇文,我寫了寫這部乏人問津的高智商科幻
※阿來:這本書里收集的都是我1997到2005年間發表在《科幻世界》雜誌上的舊文章
※2016紀錄《沒有人的文明》,科幻電影呈現過末日廢墟
※2017年,未來向的30本科幻神作小說!
※未來世界的20個瞬間,瑞典科幻畫
※史上最爛科幻電影,爛番茄不足10分(滿分100),你看過沒?
※2017年第一部科幻大片,終於能看了!
※時速4000公里,這的確不是科幻,這是科盲
※影評:我想給100星的科幻巨制就是《星際之門》系列,沒有其他
※科幻迷注意了:2017年有這些值得期待的科幻電影
※這個90後男孩把《水滸》108梁山好漢,畫成了文藝科幻大片
※16年最佳科幻電影《星際3》,原來背後還有這麼多梗兒
※2016年5大經典科幻電影,最後那部很多人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