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民國大師筆下的端午

民國大師筆下的端午

民國大師筆下的端午



by 聞一多

端午那天孩子們問起粽子的起源,我當時雖乘機大講了一頓屈原,心裡卻在暗笑,恐怕是幫同古人撒謊罷。不知道是為了謊的教育價值,還是自己圖省事和藏拙,反正謊是撒過了,並且相當成功,因為看來孩子們的好奇心確乎得到了相當的滿足。可是,孩子們好奇心的終點,便是自己好奇心的起點。自從那天起,心裡常常轉著一個念頭:如果不相信謊,真又是甚麼呢?端午真正的起源,究竟有沒有法子知道呢?最後我居然得到了線索,就在那謊里。


屈原五月五日投汩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漢建武中,長沙歐回白日忽見一人,自稱三閭大夫,謂日:「君常見祭,甚善。但常所遺,苦為蛟龍所竊。今若有惠,可以楝樹葉塞其上,仍以五彩絲約縛之。此二物,蛟龍所憚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並帶五彩絲及楝葉,皆汩羅之遺風也。(《續齊諧記》)


這傳說是如何產生的,下文再談,總之是不可信。倒是「常所遺(粽子)苦為蛟龍所竊」這句話,對於我的疑竇,不失為一個寶貴的消息。端午節最主要的兩個節目。無疑是競渡和吃粽子。這裡你就該注意,競渡用的龍舟,粽子投到水裡常為蛟龍所竊,兩個主要節目都與龍有關。假如不是偶合的話,恐怕整個端午節中心的意義,就該向龍的故事去探尋罷。這是第一點。據另一傳說,競渡的風俗起于越王勾踐,那也不可靠。不過吳越號稱水國,說競渡本是吳越一帶的土風,總該離事實不遠。這是第二點。一方面端午的兩個主要節目都與龍有關,一方面至少兩個節目之一。與吳越的關係特別深,如果我們再能在吳越與龍之間找出聯繫來,我們的問題不就解決了嗎?


吳越與龍究竟有沒有聯繫呢?古代吳越人「斷髮文身」,是我們熟知的事實。這習俗的意義,據當時一位越國人自己的解釋,是「處海垂之際,……而蛟龍又與我爭焉,是以翦發文身。爛然成章,以像龍子者,將以避水神也。」(《說苑-奉使篇》記諸發語。)所謂「水神」便是蛟龍。原來吳越都曾經自認為蛟龍的兒子(龍子),在那個大前題下,他們想,蛟龍是害人的東西,不錯,但決不會殘殺自己的「骨肉」。所以萬一出了岔子,責任不該由蛟龍負。因為,他們相信,假若人們樣子也長的和蛟龍一樣,讓蛟龍到眼就認識是自己的族類,那會有岔子出呢?這樣盤算的結果,他們便把頭髮剪短了。渾身剌著花紋,盡量使自己真像一個「龍子」,這一來他們心裡便踏實了,覺得安全真有保障。這便是吳越人斷髮文身的全部理論。這種十足的圖騰主義式的心理,我在別處還有更詳細的分析與說明。現在應該注意的是,我們在上文所希望的吳越與龍的聯繫,事實上確乎存在。根據這聯繫推下去,我想誰都會得到這樣一個結論:端午本是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而賽龍舟便是這祭儀中半宗教,半社會性的娛樂節目。至於將粽子投到水中,本意是給蛟龍享受的,那就不用講了。總之,端午是個龍的節日,它的起源遠在屈原以前——不知道多遠呢!

選自《端午節的歷史教育》

民國大師筆下的端午



by 沈從文


端午日,當地婦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額角上用雄黃蘸酒畫了個王字。任何人家到了這天必可以吃魚吃肉。大約上午11點鐘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飯。把飯吃過後,在城裡住家的,莫不倒鎖了門,全家出城到河邊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腳樓門口邊看,不然就站在稅關門口與各個碼頭上看。河中龍船以長潭某處作起點,稅關前作終點,作比賽競爭。因為這一天軍官、稅官以及當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稅關前看熱鬧。划船的事各人在數天以前就早有了準備,分組分幫,各自選出了若干身體結實、手腳伶俐的小夥子,在潭中練習進退。船隻的形式,與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體一律又長又狹,兩頭高高翹起,船身繪著朱紅顏色長線,平常時節多擱在河邊乾燥洞穴里,要用它時,拖下水去。每隻船可坐十二個到十八個槳手,一個帶頭的,一個鼓手,一個鑼手。槳手每人持一支短槳,隨了鼓聲緩促為節拍,把船向前划去。坐在船頭上,頭上纏裹著紅布包頭,手上拿兩支小令旗,左右揮動,指揮船隻的進退。擂鼓打鑼的,多坐在船隻的中部,船一划動便即刻嘭嘭鐺鐺把鑼鼓很單純的敲打起來,為划槳水手調理下槳節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聲,故每當兩船競賽到劇烈時,鼓聲如雷鳴,加上兩岸人吶喊助威,便使人想起梁紅玉老鸛河時水戰擂鼓的種種情形。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點的,必可在稅關前領賞,一匹紅布,一塊小銀牌,不拘纏掛到船上某一個人頭上去,都顯出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榮。好事的軍人,當每次某一隻船勝利時,必在水邊放些表示勝利慶祝的500響鞭炮。

選自《端午日》

民國大師筆下的端午



by 汪曾祺


家鄉的端午,很多風俗和外地一樣。系百索子。五色的絲線擰成小繩,系在手腕上。絲線是掉色的,洗臉時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紅一道綠一道的。做香角子。絲線纏成小粽子,裡頭裝了香面,一個一個串起來,掛在帳鉤上。貼五毒。紅紙剪成五毒,貼在門檻上。貼符。這符是城隍廟送來的。城隍廟的老道士還是我的寄名乾爹,他每年端午節前就派小道士送符來,還有兩把小紙扇。符送來了,就貼在堂屋的門楣上。一尺來長的黃色、藍色的紙條,上面用硃筆畫些莫名其妙的道道,這就能辟邪么?喝雄黃酒。用酒和的雄黃在孩子的額頭上畫一個王字,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個風俗不知別處有不:放黃煙子。黃煙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裡面灌的不是硝葯,而是雄黃。點著後不響,只是冒出一股黃煙,能冒好一會。把點著的黃煙子丟在櫥櫃下面,說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點了黃煙子,常把它的一頭抵在板壁上寫虎字。寫黃煙虎字筆畫不能斷,所以我們那裡的孩子都會寫草書的「一筆虎。」還有一個風俗,是端午節的午飯要吃「十二紅」,就是十二道紅顏色的菜。十二紅里我只記得有炒紅莧菜、油爆蝦、鹹鴨蛋,其餘的都記不清,數不出了。也許十二紅只是一個名目,不一定真湊足十二樣。不過午飯的菜都是紅的,這一點是我沒有記錯的,而且,莧菜、蝦、鴨蛋,一定是有的。這三樣,在我的家鄉,都不貴,多數人家是吃得起的。

選自《端午的鴨蛋》

民國大師筆下的端午



by 梁實秋

今日何日?我家老媽子曰:「今天是五月節,大門上應該插一些艾草菖蒲,點綴點綴。」我家老太太曰:「今天是端午節,應該把鍾馗捉鬼圖,懸在壁上,孩子臉上抹些雄黃酒,辟邪辟邪。」我的小孩子獨曰:「今天不知是哪一天,就說應該吃粽子!」我參考眾意,覺得今天叫做「粽子節」比較的親切些。


據說粽子本來是為屈原先生吃的。皆因是這位三閭大夫當初在楚國做官,頗想做一些真正福國利民的事業,竟因不善投機,得罪了人,不能得志,急得形容枯槁,又黑又瘦。有一天到江邊散步,一時想不開,抱起一塊大石頭來就跳下水了。如其只有屈原先生才配吃粽子,恐怕這些年來粽子的銷路不會甚暢罷。


今天雖然是粽子節,但是我們也不能厚著臉皮吃兩個粽子就算完事。《鍾馗捉鬼圖》還是不妨懸掛懸掛,尤其是在上海這個鬼多的地方。我們自己沒有實力驅鬼,把一紙圖畫高高懸起,雖然鬼卒未必因此引退,我們總算盡了心,慰情聊勝於無了。


選自《粽子節》

民國大師筆下的端午



by 豐子愷


我寫民間生活的漫畫中,門上往往有一個王字。讀者都不解其意。有的以為這門裡的人家姓王。我在重慶的畫展中,有人重訂一幅這類的畫,特別關照會場司訂件的人,說:「請他畫時在門上寫一個李字。因為我姓李。」這買畫人把畫當作自己家裡看,其欣賞態度可謂特殊之極!而我的在門上寫王字,也可說是悖事之至!因為這門上的王字原是端五日正午用雄黃酒寫上的。我幼時看見我鄉家家戶戶如此,所以我畫如此。豈知這辦法只限於某一地帶;又只限於我幼時,現在大家懶得行古之道了。許多讀者不懂這王字的意思,也挺難怪的。


我幼時,即四十餘年前,我鄉端午節過得很隆重:我的大姐一月前制「老虎頭」,預備這一天給自家及親戚家的兒童佩帶。染坊店裡的夥計祁官,端午的早晨忙於製造蒲劍:向野塘采許多蒲葉來,選取最像寶劍的葉,加以劍柄,預備正午時和桃葉一併掛在每個人的床上。我的母親呢,忙於「打蚊煙」和捉蜘蛛:向藥店買一大包蒼朮白芷來,放在火爐里,教它發出香氣,拿到每間房屋裡去熏。同時,買許多雞蛋來,在每個的頂上敲一個小洞,放進一隻蜘蛛去,用紙把洞封好,把蛋放在打蚊煙的火爐里煨。煨熟了,打開蛋來,取去蜘蛛的屍體,把蛋給孩子們吃。到了正午,又把一包雄黃放在一大碗紹興酒里,調勻了,叫祁官拿到每間屋的角落裡去,用口來噴。噴剩的濃雄黃,用指蘸了,在每一扇門上寫王字;又用指撈一點來塞在每一個孩子肚臍眼裡。據說是消毒藥的儲蓄;日後如有人被蜈蚣毒蛇等咬了,可向門上去撈取一點端午日午時所制的良藥來,敷上患處,即可消毒止痛雲。


世相無常,現在這種古道已經不可多見,端陽的面具全非昔比了。我獨記惦門上這個王字,是為了畫中的門上的點綴。光裸裸的畫一扇門,怪單調的;在門上畫點東西呢,像是門牌,又不好看。唯有這個王字,既有裝飾的效果,又有端陽的回想與紀念的意味。從前日本廢除紙傘而流行「蝙蝠傘」(就是布制的洋傘)的時候,日本的畫家大為惋惜。因為在直線形過多的市街風景中,圓線的紙傘大有對比作用,有時一幅市街風景畫全靠一頂紙傘而生成;而蝙蝠傘的對比效果,是遠不及紙傘的。現在我的心情,正與當時的日本畫家相似。用實利的眼光看,這事近於削足適履。這原是「藝術的非人情」。


選自《端陽憶舊》


文學·攝影·生活·詩歌 | 本期編輯:李唐


楚塵文化 | ccbooks閱讀,讓一切有所不同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楚塵文化 的精彩文章:
您可能感興趣

大師筆下的「國」
丨大師筆下的「國」
迎國慶:大師筆下的「國」
民國大師的課堂——各具特點
民國大師們的授課開場白
外國畫家筆下的大清國
國畫大師們筆下的鳥兒
民國大師們與茶的二三事
民國大師上課的精彩開場白
民國大師的課堂,各具味道
英國畫家筆下的民國蘇州
民國大師的課堂 各具味道
中國最早的語文教科書,民國大師國學底子深厚的秘密!
英國人筆下的清朝市民生活
浮世繪大師歌川國芳筆下的貓
外國學者筆下的中國史
民國名家筆下的中秋
美國人水彩筆下的,中國
一個人罵遍了整個民國:那些年被魯迅先生罵過的民國大師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