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些「中国画」不是中国画
当代中国画很多都是好看的画,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鉴赏中国画先要弄清什么是中国画。
中国画的欣赏是个很大的题目,一百年来围绕这个题目有很多的争议,很难形成共识。如果从中国画论的角度看,我们可以得出没有争议的结论,确立起一个鉴赏标准。但是到了20世纪,由于文化的多元发展,中国画出现了众说纷纭的局面。如何看待中国画?画家、评论家莫衷一是,一般欣赏者更是茫然。学界的争论,一直持续到今天。但是,随着国力的提高,中华民族的日益强大,尤其是传统文化又被客观地重新认识之后,人们对中国画又有了新的认识,这种认识与之前有所不同。争议总是正常的,可在争论中形成了更多的共识。
中国画是笔墨线条与中华传统文化底蕴的结合!中国画的特征是托物言志,借物抒怀;因此,「言志、抒怀」是中国画表现的中心;中国画非常强调意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我赞成:「1、中国哲学更偏重直觉与理性的互补,对立因素的同构和谐,这种哲学理念落实到艺术中,就产生了中国画。
2、中国画是「衣食足」以后的精神追求,(应该)摒弃功利之心才有好的作品;中国画是「形而上」,属于精神范畴。
3、艺术具有与宗教同样的功能,让人心归于澄明和至善。一个浮躁的人,一个功利心很强的人,一个急于求成的人,一个怨天尤人的人怎么能深入到艺术的深处呢?
4、西方绘画是人性的文化,中国画是人格的文化。」艺术家应该从这个「形而上」的地方去下手,找出立足点,去思考、去创作,并且发掘、走出属于「最自我」的东西——个性!思想品格是艺术的生命,不管是东西方艺术,不管画什么画。总之,搞艺术的人玩的是精神,拼的是文化,较量的是修养。艺术不是职业,是一种人格的参与。荣格(瑞士心理学家)说过:艺术就是一种神秘的参与。这种参与就是艺术的脉。各位艺术家要从这个角度去找寻到自己独特的艺术。
「绘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绘画如果以画得「形似」而判定好与坏,他的见识与儿童一样)」也正是苏轼对先贤们艺术实践的理论总结。它之所以能够存在,并且,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一直被文人们捧为绘画的至理,原因是离不开在中国哲学虚空的宇宙观(老子「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影响下艺术家对诗化的精神内质与诗意的形式外观的永恒追求。的确,中国绘画的这种观念也正是把握了中国艺术的精神实质,把握了中国艺术诗性的品质特点,才经受住了时间风雨的考验,并一直影响至今。宋代哲学家程伊川说过:「冲漠无朕(天地未判时的宇宙原始状态),而万象昭然(世界上能够看清的万事万物)已具。」昭然万象以冲漠无朕为基础,使实中有虚、虚中生实,空外余波,袅袅不绝,「无画处皆成妙境」(笪重光语),这便是中国画在对意境美的追求中最不可言传的精神所在。
中国画论认为,人的境界有多高,画便有多高,而境界并不是天才就能解决的,中国画不是强调天才,西洋画强调天才。中国画在尊重天才的同时强调修为。中国画并非「看图识字」,且并不要求写实性,程十发指出:作画追求和真的一样,那不是艺术家而是科学家!西方写实油画过时150年,国人一直认为越写实、细腻越好的陈旧观念应该更改啦!应该看看哪个画种的本质是什么?突出什么?这样就能够欣赏什么,而不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因此,建议欣赏者增加美学知识、与传统文化修养。
余以为:中国画以笔墨情趣及文化传承为主,以诗情画意为贵(「诗情画意」乃是中国画的「合金钢「、诗情画意是中国画的灵魂、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是中国画走向辉煌的标志)。「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这既是齐白石的造型观,也是齐白石在整个艺术格调上,欲求沟通世俗和文人的审美意趣。既不流于媚俗,也不狂怪欺世……。「现在的「中国画」迷失在市场里,追求繁琐、追求细腻、追求装饰、追求西方绘画的光影效果等等技术层面的虚荣;并且,为了「白菜价」,以数量为取胜一些艺术家已经沦为「复印机」……;这些艺术家缺乏中国文人的傲骨,其作品只是类似于印刷品、漂亮的废纸,缺乏真正的中国画的本质:中华传统文化底蕴和托物言志,借物抒怀的精神追求。
艺术到了最高境界是寂寞的,曲高和寡是规律。绝好的东西初始能欣赏的人不是很多,需要慢慢来。真正雅俗共赏是很难的,齐白石做到了,黄宾虹却没做到;任伯年做到了,吴昌硕也没做到。直到今天,徐渭和八大山人的画也很难雅俗共赏,但徐渭的《四声猿》却被认知和肯定。他画的墨葡萄,能看懂的不是很多,他的书法《青天歌》能接纳的人也很少,但恰恰这些东西往往是中国书画史上的闪光点。
程大利先生说:中国画首重精神,不强调形式。形式固然重要,但是中国画,首先强调的是内蕴。所以,它不强调张力和视觉冲击力,不强调强烈的构成意识以夺人眼目。这是西洋画尤其是后现代西方绘画的主要特征。我以为西方是人性的文化,中国是人格的文化,自觉地纳入一种约束力,在内省的同时探究自由,而不是充分地张扬人性,这就非常辩证了。一种「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境界又要与「修齐治平」的担当意识相结合,这便是「格」,我称的人格文化就是这个意思。
中国画家则是克制中的自省状态,以人格完善作为目标,在自我修为的状态下实现艺术理想,由此形成中国国画家、书法家的生命状态。古来大家多有「彬彬有礼而后君子」的素质,即便癫狂状态也是因清高而致。所以说,人品多高,画便多高。画画只看天分不行,一定要以读书修为作为补充。画显得「匠气」,明显是修养问题,技巧越熟练,匠气越厉害。画也好,书法也好,都以书卷气息为上。书卷气就是洋溢在书画作品里的文化气息、文人气质和精神高度。按照陆俨少的说法,六分读书,三分写字,一分画画。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辑》中讲书画的高古之趣,何谓「高古」,一曰「真」,二曰「朴」,三曰「简」,就做到了高古之「美」。
赵孟頫曾提出「画贵有古意」,这个古意大约就是高古之美,这也是黄宾虹一生所寻觅的「内美」境界。
然,独创是艺术的生命!如:朱耷(八大)的书画艺术,具有强烈的个性化风格和高度:以形写情,变形取神;着墨简淡,运笔奔放;布局疏朗,意境空旷;精力充沛,气势雄壮。即:他的书法亦与他的绘画风格相似,极为简练,风格独特,常有出人意料的结构造型。在创作上他取法自然,笔墨简练,大气磅礴,独具新意,创造了高旷纵横的风格。三百年来,凡大笔写意画派都或多或少受了他的影响。清代张庚评他的画达到了「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的境界。他作画主张「省」,有时满幅大纸只画一鸟或一石,寥寥数笔,神情毕具。他的书法具有劲健秀畅的气格。篆刻形体古朴,独成格局。朱耷亦善篆刻,他的印文往往别出心裁,变化有奇。他也很注重印章的艺术本体,如:两方「驴屋人驴」印,前一方白文方印把「人」放大,俨然一个铁帐罩在屋上,造成的纵向线条与右侧的横向线条形成对比,右部又多圆形转角,整个印面不板不滞,巧妙自然。
后一方设计尤为巧妙,只用驴、屋、人三字,通过上下左右排列,表达出完整的含意。众所周知,吴道子、巨然、马远、夏圭、朱耷等古代画家,黄宾虹、傅抱石、李可染、潘天寿、陆俨少、张大千等近代画家都有独特的绘画风格;人们提到吴道子,我们就知道什么是「吴带当风」;提到马远、夏圭我们就知道什么是「马一角与夏半边」;提到朱耷我们就知道什么是「至简境界」(笔情恣纵,不构成法,苍劲圆秀,逸气横生,章法不求完整而得完整);提到徐青藤我们就知道什么是」眼空一切,独立千古「;提到傅抱石我们就知道什么是「抱石皴」;提到李可染我们就知道什么是「浓重浑厚,深邃茂密」;提到潘天寿我们就知道什么是「造险、破险」;提到陆俨少我们就知道什么是「四分读书、三分写字、三分作画」……。这些艺术家以其独特的风格创造历史,我们后人学习继承,一定要有自己的「面目」,否则,只是魂不附体的「印刷品」。
学书法的人,书法学习、模仿王羲之的,写得非常好,甚至与王羲之一模一样,他不能称为「书法家」;为何?因为,艺术也是「专利品」,很讲究原创;这原创性是唯一的,不是工艺品,工艺品可以复制;只要是看得美观、细腻、真实,可以无限量地复制;而艺术品就不同了,王羲之的书法是艺术品,那么「刘羲之」、「张羲之」的书法作品,就算是写得与王羲之一模一样的好,也只能算是工艺品,所以,书奴、画奴的作品永远没有价值(缺乏原创的,复制品充其量算「工艺品」,而非艺术品!)这些道理是告诫我们千万不要抄袭或者复制前人的作品,否则只有死路一条。
作者 顾绍骅
————————END————————
将画廊置顶后,您可以第一时间获取画廊的信息和文章,

※中国画的出路在于恢复传统
※郑秀妍的中国画报一点儿泡菜味都没有?果然拍杂志还是要看人啊…
※在当代中国画坛,何多苓是一位令人瞩目的人物
※“神会”是中国画的最高境界!
※中国画中的水,大饱眼福!
※中国画史上最全能的画家——一代宗师刘奎龄
※李可染:中国画的糟粕,就是公式化
※一生穷困潦倒、爱画裸女,死后长久不为所知的中国画家,如今一幅画卖出1.28亿天价
※一条微信看懂中国画分类
※当代中国画坛翎毛第一人,刘奎龄!
※中国画祖敤首 竟为女子
※宿联课堂:中国画之人物画
※中国画的静、慢、淡、雅
※中国画(王雪涛)-花鸟画傲雪迎春,鸢尾仙鹤!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