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關於道教發展至關重要的教育問題,千萬別忽略重陽祖師留予我們的那些啟示

關於道教發展至關重要的教育問題,千萬別忽略重陽祖師留予我們的那些啟示

全真道至今興盛不衰,與重陽真人創教初始就重視人才培養密切相關。《重陽立教十五論》為當代道教的發展和人才培養提供了寶貴的思想資源。


文/鄧沖


重陽創教

全真道創始人王諱重陽(1112-1170年),陝西咸陽大魏村人,原名中孚,字允卿。「家業豐厚,弱冠修進士,又善武略,捐文場,應武舉,易名德威,字世雄。」 壯志凌雲,文武之進卻都無所成,外加宋金亂世、民族矛盾錯綜,於是慨然棄家入道,改名為嚞,字知明,號重陽子。


金正隆四年(1159年),重陽真人在陝西甘河鎮遇鍾離權和呂洞賓二位仙人密授修鍊口訣,隨後便至南時村修築穴室「活死人墓」修行,自號王害風,對外佯裝瘋狂。金大定七年(1167年),自焚其居,至山東尋找傳人。


在文登、寧海、福山、登州(今蓬萊)、萊州(今掖縣)活動期間,重陽真人先後收馬鈺、譚處端、劉處玄、王處一、丘處機、郝大通和馬鈺之妻孫不二七人為徒,並建立了三教七寶會、三教金蓮會、三教三光會、三教玉華會、三教平等會等「三州五會」全真道民間教團組織,以「全真」廣傳其教,教徒遍及山東。金大定十年(1170年),重陽真人在前往陝西途中的河南開封辭世,安葬於終南劉蔣村其舊隱之地(今陝西戶縣祖庵鎮)。

關於道教發展至關重要的教育問題,千萬別忽略重陽祖師留予我們的那些啟示


王重陽祖師(資料圖:圖源網路)


重陽真人在山東創教的短短兩三年時間,為全真道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並留有許多著述,系統闡述了全真道各個方面的思想,如《重陽立教十五論》、《重陽全真集》、《重陽教化集》、《重陽分梨十化集》、《重陽授丹陽二十四訣》、《重陽真人金關玉鎖訣》等。


全真道之所以能夠延續至今,並發展成顯赫的教派,這與重陽真人以獨特的教義教規來教育弟子是分不開的。儘管有人認為全真道在重陽真人之時還沒有制定戒律和教規,但是在他的著作中有許多是屬於規範性的內容,尤其是《重陽立教十五論》便可看成創教的定製之作。全真道至今興盛不衰,與重陽真人創教初始就重視人才培養密切相關。


《重陽立教十五論》就住庵、雲遊、學書、合葯、蓋造、合道伴、打坐、降心、煉性、匹配五氣、混性命、聖道、超三界、養身之法、離凡世等立教要點,闡述了全真道的教育目的、教育內容、教育原則與方法等,集中體現了重陽真人的立教主張,為當代道教的發展和人才培養提供了寶貴的思想資源。

教育目的——全真入聖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關係到培養什麼樣人的問題,即教育活動所要達到的預期效果,是人們對受教育者通過教育在身心方面發生何種變化,產生何種結果的期望。道教一般把培養的人才稱為「真人」、「至人」、「聖人」等,這是道教所推崇的理想人格,《重陽立教十五論》的教育目的也不例外。


南華真人在《逍遙遊》中就提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這種完全自由,擺脫了物質世界的限制,「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的「無待」境界。 東晉葛洪祖師在《抱朴子內篇》對道教「成仙」說作了論證,


「謂冬必凋,而竹柏茂焉。謂始必終,而天地無窮焉。謂生必死,而龜鶴長存焉……何獨怪仙者之異,不與凡人皆死乎?」


重陽真人也對神仙可成作過類似論證,

「試以物理驗之,礦之鍛煉可以為鐵,銅之點化可以為金,魚超呂梁而為龍,雉入大水而為蜃。冰之易消者,藏之可以度夏;草之易衰者,覆之可以越冬。人能割愛去貪,守雌抱一,游心於恬淡,合炁於虛無,亦可以高舉遠致,躡景登虛,逍遙乘禦寇之風,往來飛應真之錫,騎鯨而游滄海,跨風而上青冥。」


然而,重陽真人創立的全真道的修真成仙信仰已不是此前傳統道教所宣揚的肉體飛升,而是蛻去凡俗的驅殼,跳出世間樊籠的靈魂成仙,即「全真入聖」。

關於道教發展至關重要的教育問題,千萬別忽略重陽祖師留予我們的那些啟示


《逍遙遊》的「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資料圖:圖源網路)


肉體長生成仙之說自先秦後經漢魏兩晉南北朝時期道教的大力宣揚而至極盛,甚至在隋唐時期也還有著很大的影響;但是,在這一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它的弊端也被暴露無遺,隋唐時期的人們已較多地對這種說法表示懷疑甚至抨擊,從而使得道教的發展面臨著很大的困難。唐末以後的內丹學家革新舊說,使道教的發展出現轉機,重陽真人創立的全真道承其新說,使靈魂成仙說主導了道教新的發展方向,並得到廣泛而迅速地傳播。


並不是任何人都能得道成仙


「離凡世者,非身離也,言心地也。身如藕根,心似蓮花,根在泥而花在虛空矣。得道之人,身在凡而心在聖境矣。今之人慾永不死而離凡世者,大愚不達道理也。」(《第十五論離凡世》)


重陽真人創立的全真道追求長生成仙,但鄙棄肉體,認為人的肉體只是行屍走肉,不能作為長生不死的成仙主體,真正能夠成仙的是肉身中不生不滅、超出生死的「性」,即與「道」同一的「元神」或「真靈」,又稱為「心之性」、「本真」、「真身」、「真性」或「法身」等。長生不死並非指肉體長存,而是以與「色身」相對的「法身」為修鍊對象,


「法身者,無形之相也。不空不有,無後無前,不下不高,非短非長,用則無所不通,藏之則昏默無跡,若得此道正可養之。養之多則功多,養之少則功少,不可願歸,不可戀世,去住自然矣。」(《第十四論養身之法》)


法身實際上就是可以離凡世的「心地」,修仙是修此「真身」或「真性」,成仙的主體是「元神」或「真靈」,可以看出,重陽真人創立的全真道揚棄了外丹燒煉之術、流行世間的符籙、漱咽等修道方術,而以「全精、全氣、全神」為成仙證真的最高境界,「全真」成為長生成仙、超凡入聖的唯一途徑。

關於道教發展至關重要的教育問題,千萬別忽略重陽祖師留予我們的那些啟示



得道之人,身在凡而心在聖境矣(資料圖:圖源網路)


「入聖之道,須是苦志多年,積功累行,高明之士,賢達之流,方可入聖之道也。身居一室之中,性滿乾坤,普天聖眾,默默護持,無極仙君,冥冥圍繞,名集紫府,位列仙階,形且寄於塵中,心已明於物外矣。」(《第十二論聖道》)


針對當時普遍存在的不信仙之可學,不信命之可延的疑惑,重陽真人明確表示並不是任何人都能得道成仙,只有高明之士、賢達之流,經過苦志多年的積功累行,滌除嗜欲、恬愉淡泊,超脫物外才能進入與道合一的聖人境界。那些始勤而卒殆的無志之人,就算位高權貴也無法位列仙階,超脫三界。


「欲界、色界、無色界,此乃三界也。心忘慮念即超欲界,心忘諸境即超色界,不著空見即超無色界,離此三界,神居仙聖之鄉,性在玉清之境矣。」(《第十三論超三界》)


想要讓元神、真性超出三界達到聖境,就必須體任自然,無為不爭,鄙棄名教,擺脫自我慮念,忘乎內外之分、榮辱之辯。


融涉儒、釋、道三家


教育內容是為實現教育目的所實施的各方面教育的總稱。為了實現全真入聖的教育目的,重陽真人為全真道確立了以內丹修鍊為核心的教育內容,提出了性命雙修、先性後命的內丹修鍊理論。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道德經》第二十五章)


道教歷來認為「道」是宇宙萬物賴以產生的本體,具有永存不朽的特性,稟「道」而生的人因此也具有與「道」相似的、可能長存不朽的屬性,全真道的內丹修鍊學說正是以此宇宙論為根據,並繼承鍾呂金丹派思想而來。

關於道教發展至關重要的教育問題,千萬別忽略重陽祖師留予我們的那些啟示



重陽真人總結了儒、釋、道三家的學說(資料圖:圖源網路)


重陽真人通過總結儒、釋、道三家的心性說,用心、性、精、氣、神等基本範疇來論證性功和命功問題,


「諸賢先求明心。心本是道,道即是心,心外無道,道外無心也。」


重陽真人把道比作「心」,認為「性命本宗,元無得失,巍不可測,妙不可言,乃為之道。」 心就是道,道是性命的本宗,心性的關係是:「心生則性滅,心滅則性見。心滅者是寶。」 道、心、性三者貫通,道是根源,心是道的載體,而性又是道的具體表現形式。由此《重陽立教十五論》明確了以降心煉性作為修鍊內丹的前提。


「凡論心之道,若常湛然,其心不動,昏昏默默,不見萬物,冥冥杳杳,不內不外,無絲毫念想,此是定心,不可降也。若隨境生心,顛顛倒倒,尋頭覓尾,此名亂心也。速當剪除,不可縱放敗壞道德,損失性命。住行坐卧常勤降,聞見知覺為病患矣。」(《第八論降心》)


人心常被肉體情慾所蒙蔽,被物質世界牽絆而產生妄念,導致迷失自我,損傷性命。比如,雲遊若只為「看山水明秀,花木之紅翠,或玩州府之繁華,或賞寺觀之樓閣,或尋朋友以縱意,或為衣食而留心」會造成「心亂氣衰」,是「虛雲遊」。(《第二論雲遊》)


學書「若不窮書之本意,只欲記多念廣,人前談說,誇訝才俊」則「無益於修行,有傷於神氣」(《第三論學書》) 。要想成仙就要先修鍊好「心性」, 摒除念想,保持內心的清凈,從蒙蔽中擺脫出來,讓「心」或「性」恢復其本來面目。


「凡出家者,先須投庵。庵者舍也,一身依倚。身有依倚,心漸得安,氣神和暢,入真道矣。」(《第一論住庵》)

關於道教發展至關重要的教育問題,千萬別忽略重陽祖師留予我們的那些啟示



凡出家者,先須投庵(資料圖:圖源網路)


修道者在任何情境下都由心主宰


全真道徒出家投庵使得流浪於情慾苦海的身心因有所倚靠而得以修鍊,恢復平靜和復歸大道。


「凡打坐者,非言形體端然,瞑目合眼,此是假坐也。真坐者,須要十二時辰,住行坐卧,一切動靜中間,心如泰山,不動不搖,把斷四門眼耳口鼻,不令外景入內。但有絲毫動靜思念,即不名靜坐。」(《第七論打坐》)


修道者在任何情境下都在「打坐」,煉丹從築基開始,經煉養直到結丹,整個過程都由心主宰。降心就是要在住行坐卧的日常修行中保持無思、無慮、無掛、無礙、無貪、無爭、無嗔、無怒的清靜狀態。


「理性如調琴弦,緊則有斷,慢則不應,緊慢得中,琴可調矣。則又如鑄劍,剛多則折,錫多則卷,剛錫得中,則劍可矣。調煉性者,體此二法則自妙也。」(《第九論煉性》)


借調琴和鑄劍比喻對煉性的分寸把握,強調緊慢得中、剛柔得中的妙用,突出了以性功為根本的修鍊要領。明心見性只是內丹修鍊的第一步,要結丹成仙還要寶精鍊氣,即「匹配五氣」。


「五氣聚於中宮,三元攢於頂上。青龍噴赤霧,白虎吐烏煙。萬神羅列,百脈流沖,丹砂晃朗,鉛汞凝澄。身且寄向人間,神已游於天上。」(《第十論匹配五氣》)


金木水火土五行在人體表現為五臟之氣,由五行復歸於太極、無極,復歸於道,即「五氣聚於中宮」。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使精氣神三元復歸於道,即「三元攢於頂上」。修鍊實際上就是使五行凝練成丹,使後天情識返還於先天真性。


「性者,神也,命者,氣也。性若見命,如禽得風,飄飄輕舉,省力易成。《陰符經》云:禽之制在氣是也。修真之士不可不參,不可滲漏於下士,恐有神明降責。性命是修行之根本,謹緊鍛煉矣。」(《第十一論混性命》)


在修「性」的同時,也要煉「命」,即「混性命」。「根者是性,命者是蒂也。」「賓者是命,主者是性也。」 由於重陽真人認為修性是煉命得以進行的前提條件,煉命是修性的輔助手段,因此在處理修性與煉命的關係上,以修性為先為主,以煉命為後為輔。這也是全真道與鍾呂金丹派南宗「先命後性」的區別所在。


儘管全真道內丹修鍊以「明心見性」、「煉神還虛」的靈魂成仙為終極目標,但是在「煉命」的過程中仍然要藉助對身體的修鍊,由此可見,只有達到性命雙修、形神俱妙的狀態才能最終全真入聖。

關於道教發展至關重要的教育問題,千萬別忽略重陽祖師留予我們的那些啟示



性若見命,如禽得風,飄飄輕舉(資料圖:圖源網路)


《重陽立教十五論》的教育原則與方法


教育既要有內容,也要有適當的原則與方法,否則教育活動就無法有效開展。在創教傳道的過程中,重陽真人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不僅提出了授道的原則和方法,還注重對弟子主觀能動性的調動和培養,引導他們悟真成仙。


(一)真行實踐


為實現全真入聖的教育目的,除了以內丹修鍊為教育內容外,重陽真人還輔以真行實踐的教育原則和方法。人的道德既包括內在的道德意識,也包括外在的道德行為,道德修養就是要做到「知行合一」,不斷在實踐中提高道德境界。良好的道德品質是求道的基礎,重陽真人所選弟子都是孝順純善、品性高潔之人,馬鈺「學窮六藝,行包九德。夫其器量弘深,襟宇豁達,邈乎人不可及」,譚處端「為人慷慨,識度不凡,孝義傳家,甚為鄉里所重」,劉處玄「舍良田八十餘頃與龍興巨剎」,郝大通「事母孝」等。 只有高明之人經過苦志多年的積功累行才能入聖道,「只修外功,不修內行,如畫餅充饑,積雪為糧,虛勞眾力,到了成空。」(《第五論蓋造》)


所謂「真行」是指廣行善事、救濟貧苦、傳道度人等積功累德之事。全真道的「真行」吸收了儒家濟世和大乘佛教普度眾生的思想,認為內丹修鍊之事完成後還要入世真行實踐,功行圓滿才可成為天仙。《重陽立教十五論》特別提出了「合葯」以行醫救疾的真行,


「葯者,乃山川之秀氣,草木之精華。一溫一寒,可補可泄,一厚一薄,可表可托。肯精學者,活人之性命。」(《第四論合葯》)


《重陽立教十五論》將倫理說教與成仙學說相結合,以真行實踐作為得道成仙的基本條件,為當代道教如何發揚自身的教理教義,開展具有道教特色的慈善活動提供了指導和啟示。

關於道教發展至關重要的教育問題,千萬別忽略重陽祖師留予我們的那些啟示



道德修養就是要做到「知行合一」(資料圖:圖源網路)


(二)自我教育


「謾說修行學大道,切須先向身中考,勸公第一莫多情,天若有情天也老。」 重陽真人重視自我覺醒、自我修行的自我教育原則和方法,積極引導信徒過一種自我約束的內省人生。全真道提倡出家住庵修行以得心安神暢,就是希望道教徒接受宮觀生活的陶冶熏陶,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比如合道伴「有三合三不合:明心、有慧、有志,此三合也。不明著外境,無智慧性愚濁,無志氣干打哄,此三不合也」,只有具備明辨是非的能力,擁有獨立的人格和心志,才能做到「不可順人情,不可取相貌,唯擇高明者」。(《第六論合道伴》)


「茅庵草舍,須要遮形,露宿野眠,觸犯日月。苟或雕梁峻宇,亦非上士之作為,大殿高堂,豈是道人之活計。」


在面對蓋造事宜時,重陽真人認為「斫伐樹木,斷地脈之津液,化道貨財,取人家之血脈」,這實際上是要求道教徒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不要濫砍濫伐、大興土木,要重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同時提出


「有志之人,早當覓身中寶殿,體外朱樓,不解修完看看倒塌。聰明君子,細細察詳。」(《第五論蓋造》)


當今社會面臨著環境污染加劇、資源日益枯竭、生態破壞嚴重的危機,人們應該學會自律,自覺與自然和社會建立和諧相處的關係,實現人性向自然的回歸,實現「天人合一」的可持續發展。


(三)三教合一


「三教合一」可說是全真道最鮮明突出的教育原則和方法。重陽真人創教時,就主張「不主一相,不居一教」,如其曾築「活死人墓」並在「四隅各植海棠一株」,意喻「將來使四海教風為一家」。在山東傳教時,又稱其教「太上為祖,釋迦為宗,夫子為科牌」 ,除勸信徒誦讀道教《道德經》《清靜經》,還要讀儒家《孝經》和佛教《般若心經》等,其所建立的教會組織都在名稱前加上「三教」之稱。


《重陽立教十五論》對「三界」的描述:


「心忘慮念即超欲界,心忘諸境即超色界,不著空見即超無色界」 ,


對「法身」的界定「不空不有,無後無前,不下不高,非短非長,用則無所不通,藏之則昏默無跡」 ,就借用了佛教的術語和說法。《重陽立教十五論》在論及「住庵之法」時要求「動靜得其中,然後可以守常安分」,在論及「學書之道」時要求「不可馳騁」,在論及「合葯」時要求「不可不通,不可執著」,在論及「合道伴」時要求「不可相戀,相戀則系其心,不可不戀,不戀則情相離。


戀欲不戀,得其中道可矣。」 等等貫穿始終的「得中」思想與儒家的「中庸」、佛教的「中觀」相一致,正體現了重陽真人「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 的教育理念。「三教合一」減少了全真道的傳播阻力,鞏固了發展根基,這種「和而不同」的思想為當今不同文化、不同宗教的交流與融合提供了借鑒。(編輯:妙眼)

關於道教發展至關重要的教育問題,千萬別忽略重陽祖師留予我們的那些啟示



(騰訊道學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文/鄧沖,教育學碩士,2016年中國道教學院道教經義專業本科班畢業生。)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婁景棲洞皆福地,長春憩舍盡仙蹤:龍門洞仙山記
漢江水 安康茶:茶修實際是走一趟自己的心靈世界
你知道道教存禮的「經籍度三師」是什麼嗎?
修行既是「君子常懷天下之私」又是「小人只有一身之公」的事
修心養德,禍消福至:帶你看關聖帝君是怎麼講修道

TAG:騰訊道學 |

您可能感興趣

萬世傳家之寶訓:真正能留予後世兒孫的「富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