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不講禮貌會被滅國的典型案例

不講禮貌會被滅國的典型案例

2016-07-01 桃之夭夭 時拾史事

不講禮貌會被滅國的典型案例


>


一、齊師滅譚


「(十年)冬,齊師滅譚,譚無禮也。」——《左傳?庄公十年》


公元前六八四年,齊國出兵滅了譚國,原因是譚國此前對齊侯無禮。

事情其實很簡單:齊襄公後期,齊國內亂,公子小白出走避禍,途經譚國,譚國國君拒絕接待。日後公子小白成功繼位成了霸道總裁齊恆公之後,諸侯各國均前往祝賀,譚國依舊裝聾作啞,沒有派人隨個份子吃個慶宴,完全不給小白面子。正值擴張時期的齊國順勢化惱怒為動力,以譚國無禮為名出兵將其滅了。


以今天的眼光看齊國此舉明顯是過當了,不過放在當時卻屬正常,左傳作者提及譚滅國原因時,便很明確地說「譚無禮也」,絲毫沒有指責齊國。


譚國初封於周穆王時期,算是西周較早的諸侯國之一。齊滅譚後,譚國國君逃亡至莒國,就此在莒安身落戶,其子孫後代遂以國為氏,稱譚氏,這也是現今譚姓之始。


二、打歸打,有難還須幫


「(十一年)夏五月,戊寅,公敗宋師於鄑。秋,宋大水。」——《左傳?庄公十一年》

公元前六八三年夏季五月,魯庄公率軍在鄑(音ZI,一聲)打敗宋國軍隊。當年秋天,宋國發大水,魯國派人前往慰問。魯庄公說:「天作淫雨,害於粢盛,若之何不弔?」意思是天災危及莊稼,國民都受其害,為什麼不加以慰問呢?而接受救援的宋閔公態度也相當謙卑恭謹,他說:「孤實不敬,天降之災,又以為君憂,拜命之辱。」意思是我對上天不敬而致天降災害,因此而讓魯君擔憂,真是不敢當啊!

不講禮貌會被滅國的典型案例



宋閔公在此自稱「孤」也是有講究的。古時諸侯見天子時自稱「臣某侯某」,諸侯在民眾面前自稱「寡人」,有凶事時稱「孤」。宋閔公在此稱孤,用的是凶禮,這是謙遜和講求禮節的做法。


宋閔公所說「拜命之辱」為當時慣用語,相當於「承蒙關照,實不敢當」。

魯、宋雖有交戰,但魯君和宋君相互彬彬有禮,春秋真正是講究禮義的時代啊!


三、戰爭勝負的種種說法


「凡師,敵未陳曰敗某師,皆陳曰戰,大崩曰敗績。得儁曰克,覆而敗之曰取某師,京師敗曰王師敗績於某。」——《左傳?庄公十一年》


兩國交兵,對方還未擺開陣勢即被打敗叫「敗某師」,雙方都擺好了陣勢叫「戰」,戰鬥以一方大崩潰而結束叫「敗績」,戰鬥中俘獲對方重要人物叫「克」,以伏兵取勝叫「取某師」,如果是中央軍(此處指周王軍隊)失敗則叫「王師敗績」。

看來戰爭勝負不僅只看結果,還要根據過程和性質冠以不同名號。不過據楊伯峻先生考證,上述種種說法也未必確然,大概只是一種理論上的歸類,並未在實際應用當中得到嚴格遵行。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時拾史事 的精彩文章:

一個女子的文化苦旅
那些被ps過的歷史照片
作為一個偽球迷,如何在歐洲杯期間低調的侃足球

TAG:時拾史事 |

您可能感興趣

偷窺洗澡,竟引發了滅國慘案
國歌里寫著決不會被滅國的國家,卻三次被滅國,中國人都討厭它
戰國時最搞笑的國君,在齊國的忽悠下進攻楚國,結果被滅國
被歷史忽略的一場滅國之戰,戰國時越國到底怎麼消失的
袁世凱不是賣國漢奸,而是阻止《二十一條要求》滅國的功臣
四個殘疾人代表四國當使臣,國君忍不住笑了一聲,結果差點被滅國
歷史上真實的車遲國,因一事慘遭滅國,理由其實很簡單
滅國無需吹灰之力 這就是大唐的策略
清末國民生活現狀,衣不蔽體有上頓沒下頓,如此國情怎能不滅國
滅國無數的無敵蒙古騎兵,竟被這個小國在野戰時全殲,史書沒記載
什麼是國力與榮光?看大唐帝國的滅國之戰,甚至可以一人滅一國
這個國君因為偷窺男人洗澡,最後險遭滅國之災
韓國說三國這人是他們的,只因曾被他打的高麗幾乎滅國?
雖然槍擊案頻發,但要美國禁槍,比滅國還難
歷史上的狐狸精,滅國的罪責是否都該算在她們身上?
此國曾因無事生非,被中國滅國兩次終臣服,如今聯合日本制華
因為偷看洗澡,而引發的滅國大禍!
古代滅國,女戰俘究竟怎麼處理,這幾種方法看透人性
此國因為鋒芒太盛而被滅國,動用「坦克部隊」才得以復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