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車轔轔,馬蕭蕭——古代車馬閑談

車轔轔,馬蕭蕭——古代車馬閑談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造車的國家之一。其造車歷史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黃帝時代。作為古人代步、載物甚至征戰的工具,車馬在人們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歸納起來,有關古代車馬常見的有「輦」「輿」「軾」「駢」「乘」「驂」等叫法。但叫法不同,體現的功能和意義也不盡相同。


所謂「輦」,是指用人拉著走的車子。秦、漢以後一般特指君後所乘的車子。如杜牧的《阿房宮賦》就有「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於秦」之句。「輿」,本來指的是馬車的車廂,是車中裝載東西的部分,後來用以借代車子。比如我們學過的《勸學》就有這樣的句子:「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這裡的「輿馬」指的就是「車馬」。「軾」,是書面語,本來是指「車廂前面用作扶手的橫木」,後來也代指整個車子,蘇洵在《名二子》裡面就有明確的解釋:「輪、輻、蓋、軫,皆有職乎車。而軾獨若無所為者。雖然,去軾,則吾未見其為完車也。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天下之車莫不由轍,而言車之功,轍不與焉。雖然,車仆馬斃,而患亦不及轍。是轍者,善處乎禍福之間也。轍乎,吾知免也矣!」這裡一目了然,原來蘇軾和蘇轍的名字也和車子有一定的淵源。「駢」,是指二馬拉一車。如《尚書大傳》中就有「然後得乘飾車駢馬」之句,後來「駢」又引申為「並列」,如《馬說》:「駢死於槽櫪之間。」古代一車駕三馬叫「驂」,中間駕轅的叫服,兩旁的叫驂。如《滕王閣序》中有「儼驂 於上路」。「乘」在古代用的最多,一車四馬為「一乘」。後來也成為國家強弱的標誌。如《韓非子·孤憤》:「萬乘之患,大臣太重;千乘之患,左右太信:此人主之所公患也。」「萬乘」指的是天子,「千乘」指的是諸侯。


作者:湯鵬

源自語文報社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搜狐新聞 的精彩文章:

占卜:神聖守護天使要告訴你什麼
中醫經典閱讀優秀文章展:關於「中於陰則溜於府」的體會及臨床心得
國家級名老中醫曠惠桃教授提醒:盛夏謹防「人造賊風」
用軟盤來做創作吧
自治區已建25個名老中醫傳承工作室 師承培養更多中醫名家

TAG:搜狐新聞 |

您可能感興趣

車轔轔,馬蕭蕭!中國古戰車的興與衰
車轔轔 馬蕭蕭 塵埃不見咸陽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