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 守藝人 」丨繩匠

「 守藝人 」丨繩匠

「 守藝人 」丨繩匠



點擊右上[周八文藝]關注,查閱更多原創作品。

繩匠


為了留住美好,為了守住回憶。


文 | 李慶峰 攝| 李洋洋周八專題


編者按:沙上有繩結,非花拳繡腿小小飾物,曾經作為沙上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用具存在於家家戶戶。如今繩結已經沒入黃土,使用者僅有白髮數人,此技藝掌握者更是一兩人而已。沙上繩結成為上一代人的集體農耕記憶。

周八文藝在港城範圍內尋找民間手藝人,此次深入大新鎮中山村尋訪繩結技藝人孫長富是尋找手藝人的一個開始,希望從此能夠喚起一代匠人精神。



自古有繩


幼年多病,常到後村診所做客。醫生是個鼻子下有一顆大痦子的老先生,戴一副老花鏡。可能是為了讓我不害怕,無論打針吃藥,他都先給一粒糖豆吃,一粒糖豆讓我不那麼抗拒看病,甚至還有一點盼著生病。


老先生的診所昏暗,他經常坐在他的大木櫃檯後面,搖著一把蒲扇,先生身後是一面高至屋頂的櫥櫃,儘是小小的方格,每個方格上都用黑毛筆寫著小小的字。儘管不識字,但從爺爺口中得知,那是中藥,有連翹、當歸、桔梗、決明子……我對中藥能幹什麼並不感興趣,我感興趣的是看著老先生從不同的方格子里抓出裡面的東西,拿著他的小秤眯起眼睛仔細打量,然後鋪開黃黃的牛皮紙,將秤盤裡的東西倒在紙上,最有趣的來了,他把藥包起來,扯了一根硬硬的繩子左一扭右一扭,然後一提溜,好了。

它竟然就那麼好了,一根繩子兜住了一個包,上面還有可以提的結。我看得神奇,小小的心裡一度產生了為了這個手藝去學醫的念頭。但是這個念頭很快在我後來摔斷了腿,被醫院折騰的嚎啕大哭時就斷掉了。


因為體弱,後來有意識的接觸各類運動,也對各類運動探險類節目感興趣。在探險節目《荒野求生》中,主持人貝爾格里爾斯曾經在從高處攀爬至低處的時候使用了繩索里的神風結,神風結可以在低處抖開高處拴在樹上的繩結,我不由得驚羨,一根繩子而已,還有如此妙用。成為這個節目的忠實觀眾後,發現貝爾格里爾斯不管在何種地方探險,身上必備的三樣物品,刀、火石、繩子。

「 守藝人 」丨繩匠



2008年12月,英國考古學家在英格蘭懷特島一史前遺址發現了一段8000年前的繩子,繩子由金銀花、蕁麻、野生鐵線蓮等植物編成,長達13米。這段繩子和木板、樹枝、燃燒過的燧石纏在一起,顯示了當時的史前人已經學會利用燃燒將木樁弄斷。事實上,至少在數萬年前,人類就學會了使用繩子。它既是武器、工具、建材、衣飾,又是文字。可以說,那時的人類,出門只要帶個繩子,就可以衣食住行全解決。

可以想像一下,那時打獵用的武器——石箭、石斧都是用繩子綁的,如果沒有繩子,只能用石頭砸,如果不捆住,野雞一蘇醒,馬上逃之夭夭;沒有繩子,人們只能用經不起風浪的獨木船,而無法使用較為先進的筏子,在風雨如晦的日子,打漁的人們只能坐在家裡餓得眼睛發藍;如果沒有繩子,坐在家裡也不保險,茅屋稍一風吹就塌下,人們只能住回天然的洞穴里;如果沒有繩子,人們在寒冷的洞穴里也只能赤裸相對,彼此數著對方的雞皮疙瘩;沒有繩子,雞皮疙瘩也算不清楚,因為手指頭總共只有十個,加上腳趾頭也只有二十個。


在中日韓等東亞國家有一種非常傳統的遊戲,叫拔河,甚至日韓菲律賓等國聯合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至於拔河之於繩子有何干係尚不好說,但毫無疑問,繩子是一種自古就有的生產工具。甚至與石器、火同等重要。



繩之有道

凡今稱之為繩的東西,大可認為是索、韁、線、帶等的統稱。遠古人結繩記事,我們現在還在結繩,但大部分時候是系鞋帶、領帶,在網上,可以看到鞋帶、領帶現在有很多系法,我們不屑於去學習其中繁複的系法。在不熟悉的領域,我們打個繩結會覺得很不順手,七扭八扭,竟然沒系牢,比如系晾衣繩,衣服晾上,繩結開了,衣服掉一地;比如系鞋帶,經常由於錯誤的系法,走著走著鞋帶開了,絆人一個踉蹌;比如系吊床,人躺上去,結節鬆了,人一下栽倒在地。


小時候跟著家人在曬場幹活,太陽升高後鋪開小麥晾曬,晚上要裝袋拉回家,裝袋我在行,但是扎口我是萬萬不行的,倘若扎不牢,半路鬆了,一袋小麥就灑在地上,少不了要添亂的,所以,一直以來我都不敢給袋子扎口。甚至,我把這件事當作成人的標誌。


生活中,不過是一個普通的繩子,不過是一種日常的結法,大部分人們依然並不是太在行,更不用說那些複雜且有一定功能性的繩結。


張家港有一種關於繩結的技藝,所謂技藝,就是能用一根繩子打出不一樣的結,用在不一樣的場合。雖然聽起來這沒什麼,但打結,其實真沒那麼簡單。


孫長富是大新鎮中山村的一個繩結技藝傳承人,說是傳承人,其實就是現在還會做這件事的人放眼鄉鎮乃至縣城,僅有一兩人而已。


找到他之前就聽說老先生是個侃爺,以前是教書匠,能寫能說還能唱,張家港歷史文化叢書《沙上春秋》里就記載了孫長富關於沙上山歌的圖文。據說有一回市裡頒發民間藝人相關證書,要民間藝人準備一段講話,輪到孫長富,他上台說,我能不能用唱的,現場領導一聽,這回有意思了,別人都用說的,他用唱的,自然是答應了。這麼一來,孫長富在民間算是小有名氣了。當然,讓他小有名氣的不是這一回,而是他確實有不少手藝活在身。


聽說我們要找他了解繩結,孫長富那天一早就到村委去等著我們了。但因為那天下雨,我們到的時候,他顯然已經等不及先回家了。村委安排了人帶我們到了孫長富家裡,挺氣派的農家小樓,門前是一塊菜地,種了西紅柿、黃瓜、茄子等蔬菜,孫長富正帶著他的小孫女坐在院子里看報紙。


果然如人所說,老孫是位侃爺,剛一落座,就把繩結的來龍去脈和沙上的一些歷史通說了一遍,像是在給一本書做一個概述。村委的人意料之中地在一旁笑了。


老孫知道她在笑什麼,暫停講述,有點羞澀地說,以前給學生上課講習慣了,總是想到什麼說什麼。看見小孫女也在笑,他說,你看小丫頭都知道我的習慣了,以後注意。


我說,你可別改,這樣最好。不跟人見外的人也不會讓別人感覺拘束,我想這是一個優點。

「 守藝人 」丨繩匠



繩結技藝在我們的印象中,大概最深的是掛在室內和車裡的中國結,複雜精緻,被當作一種中國傳統技藝文化。但老孫所掌握的繩結技藝,並非我們想像中的類似於中國結等的裝飾物,而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為生活服務的手藝,粗糙而實用,貫穿生活的每個環節。


張家港是後來行政劃分出來的城市。最初是由長江沙淤積出來的沙洲,沙上是組成沙洲的最初板塊之一,沙上居民由江陰、常熟、南通等地移民構成。在靠天吃飯的年代,沙上作為移民重組區域,農村交通工具有限,更不用說農用交通工具,人們所能利用的也僅僅是最原始簡陋的生產方式。繩結就是那個年代佔據農家生活重大環節的用具之一。


但也正是由於沙上的歷史形成原因,繩結具體出現的時間和源頭並沒有得到確切記載,也就是不知沙上繩結技藝出自於何方、何時、何人。老孫說,自他記事起,繩結就已經是農村主要生活用具。


在各類結繩法中,運用最多、用處最大的結法叫絡繩結。絡繩結,顧名思義,我猜測這種結法應該跟把東西網路起來有關係。


果然如我所料,絡繩結是一種在農村用來扛物件的網兜結,一共九結,結成一個田字,兩端各有一段繩圈。鋪平在地,可以在田字上置放物件,然後兩端提起來扛在肩上,或者挑上扁擔,田字就像一個網兜一樣將物件兜住。


為了展示結繩的過程,老孫拿了一根新的繩子,他拿起繩子一頭,伸開兩臂將繩子捋開,跟臂展同寬。老孫說,這叫一拖。一拖就是人體兩臂展開的長度,一般來說,人的臂展和身高差不多,略有出入也不會有太大差距。


做絡繩結,老孫說需要八拖。八拖是根據繩結使用者的臂展來量的,誰使用就要誰來量出八拖。老孫幽默的說,姚明量出來的八拖,我肯定用不了的。


我問老孫,為什麼是八拖,有什麼說法嗎?


老孫的表情頗有玩味之意,這就是經驗,老祖宗傳下來的。八拖結出的繩結剛好到人的肩膀,你要非得問為什麼,我還真不好回答。


老孫說的沒錯,在沒有任何科學可循的古代,我們的先人創造了無數奇蹟,這些都不能用當下的科學來解釋,甚至也無法解釋。人們創造用最笨的辦法,一點一點的試,試出來了就是經驗。先人們的動手能力遠遠高出我們不知多少倍。老孫說他也不知道為什麼,但這是祖宗留下來的經驗時,並沒有因為不懂而覺得沒面子,反而覺得是榮耀,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我們不懂並不丟人,如果把這東西給丟了才丟人。


我們應該有一種敬仰在裡面,先人的智慧和努力永遠值得我們去摸索和學習。



繩之生活


老孫說,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家家都用這種繩結。干農活時,挑糧食、肥料,農閑時,挑簍子貨物到集市趕集,搬家也用這種繩結來扛家什,繩結是農家的好幫手。


以前家家戶戶都有地,生產隊分下來的。大部分人家都有六七畝、八九畝地,那時候產量小,一畝地產二百多斤小麥就算差不多了,剩下麥稈六七百斤,絡繩結一擔能挑一百多斤(當然是根據人的體力來衡量的),一畝地差不多十擔左右能挑完。一到農忙時候,就能看到村裡的人家家戶戶拿著繩結到田裡把糧食扛回家,當然,也有人用獨輪車的,但並不是所有人家都有,所以繩結解決了大部分農忙環節。

「 守藝人 」丨繩匠



繩結家家戶戶都要用,但並不是人人都會結,因為有人會就行了,需要的時候就去找人結來用。老孫的繩結技藝是從父親那裡學來的,父親是結繩的高手,很多村裡的人都來找父親結繩。繩子是易朽的東西,不耐磨,用的時間久了,繩子會磨斷,所以需要新繩結的人每年都會有。


雖然繩結技藝不能作為一個行當用來謀生,但能夠為鄉親解決生活所需,也是幸事一件。孫長富從父親那裡學來繩結的技藝,父親從爺爺那裡學來繩結的技藝,所謂傳承,如此便是。說話間,老孫不知從哪裡尋來幾個老舊的籮筐和簍子放在繩結的田字上,湊近,猛見簍子上有毛筆小字——民國八年孫仲清。


這麼幾個不起眼的簍子沒想到竟是民國年間的家什,孫仲清是老孫的爺爺。老孫說,我爺爺留下了不少東西,我現在還保存著,後院還有不少東西是爺爺那一代傳下來的。老孫是個戀舊之人,這些個籮筐不具有什麼價值,但因為是家族裡以前用過的,雖然如今已經被時代所淘汰,但留下家族的老物件就好比留下了家族的根脈。老孫說,以後跟孩子的孩子講的時候,就有很多故事,可以跟他們說這些是他們太上爺爺留下來的,有著什麼樣什麼樣的故事。


老孫的小孫女在一旁,雖然不一定聽得懂,但她站在這些民國八年的物件面前,歷史跟當代就有了一個奇妙的契合點。


老孫從後院拿出一根扁擔,挑起民國八年,演示繩結怎麼來用。

「 守藝人 」丨繩匠



老孫肩膀上扛著扁擔,忽然來了興緻,要演示一段沙上號子,我求之不得。老孫清了清喉嚨,現在簍子里沒裝東西,我們叫空擔,如果裝滿了東西叫滿擔,空擔有空擔的喊法,滿擔有滿擔的喊法。老孫挑著扁擔走了一圈,喲嗬~嘿喲,空擔小聲而輕快。老孫為了演示滿擔的喊法,特意換了兩個水桶,並在後院打了兩桶水挑起來,滿擔的口號鏗鏘有力,節奏感更鮮明,小孫女見爺爺挑著扁擔喊著號子,躲在奶奶身後咯咯笑了起來。


老孫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人,願意跟人聊天。聊開了,又把沙上的哭嫁習俗講了一通,不僅講,他還捧起《沙上春秋》照著上面的哭嫁內容唱了起來。村委跟來的人跟老孫打趣道,孫老師,又收不住韁了。


老孫哈哈笑,年輕人,多了解了解以前不是壞事情。


在老孫的工具間里,他反覆演示了兩遍絡繩結的打法,他一邊打結一邊講解「8字結」和「扣結」的不同打法和要領,雖然聽著明白,但聽後立馬又不明白打法的究竟。老孫說,這就跟游泳一樣,聽得再明白,不下水也沒用,只要動手學,一天差不多就能掌握個七八分,再練個幾天,保准順手。


絡繩結由1個底結、3個扣結、5個8字結結成,底結是結繩的第一個結,最複雜也最難掌握,3股繩上下交疊,環環相扣,是田字的中心,也是整個繩結的中心。


當然,作為繩結技藝傳承人,老孫掌握的結繩方法不只絡繩結這一種。絡繩結是扛大物件的,還有針對小物件的。


擔繩是有一個鉤子的,木鉤柄頭削一圈,縛以繩子,圍捆綁物一圈,繩一端纏住鉤子,越拉越緊,結法相對簡單。


壺瓶結是專門用來系油壺的,以前人們吃油,到油坊里打油,油壺口系一截繩子,提著免得油沾到手上。

「 守藝人 」丨繩匠



漿紗繩則是用途最廣泛的,是織布、縫衣服最常用的一種結,此結是將斷掉的線頭系起來,而且能夠最大程度減少線頭的裸露。


林林總總,老孫羅列了十幾種繩結技法,跟農村生活都息息相關。



繩之思考


我一直在追問老孫,絡繩結里的一三五和8字結,還有田字之間到底有什麼樣的用意。


老孫回答的好,我問過我父親,我父親問過他父親,都說是老祖宗的用意。


老孫所羅列的繩結,現在大部分在民間已經遭到淘汰,原因無非是現代生活帶來的用具的改良,但老一輩人很多還在用著這些繩結,他們依然堅持著最簡單的生活方式,遵循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最自然狀態。


日本建築藝術家中村好文寫了一本書叫《到山裡蓋座小屋》,書中描述了他在淺間山手工建造純天然小屋的經歷。他的小屋供電、供水、供暖完全拋開了現代科技,他設計了各種方法實現能源自給,太陽能發電、手動壓水、陶爐供暖……


中村好文在書中提到了一個非常尖銳的問題——如果我們的城市停止了供水供電,我們的生活將何以為繼?


通過一根繩子,我也在想,我們當代人,無論男人女人,手越來越嫩,腳越來越離不開鞋子。


如果回到刀耕火種的時代,我們這些人還能不能生存下去。當然,這種設想顯然過於悲觀,人類不可能回到刀耕火種的年代。那麼假使有一天,我們發現這個世界沒有電了,還真得好好琢磨一下接下來的生活該怎麼繼續下去。


或許,老祖宗的用意就在這裡。


徵稿啟事:7月開始,我們面向社會開始徵集你記憶中的民間手藝和守藝人,剃頭匠、修表匠、木匠、泥瓦匠……凡曾經出現過而今卻被我們拋棄的民間手藝,你可以向我們提供線索或者寫一寫關於他們。你的線索意義重大,守藝人最終將成書,提供線索者名字將出現在守藝人系列叢書的推薦名單中。《守藝人》,喚醒民間匠人精神,期待有你參與。


(內容原創·未經授權·請勿使用)


《周八文藝》第456期


商業合作、投稿方式:zhoubawenyi@126.com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周八文藝 的精彩文章:

TAG:周八文藝 |
您可能感興趣

手藝人,守藝人,授藝人
手藝人徵集|手藝人,守藝人,授藝人
做榼子的「守藝人」
守藝人——李震青瓷精品展
雕刻時間的人:木版年畫守藝人張闊
兔兒爺,您吉祥——老北京的「守藝人」
紫檀愛好者都在這裡!堅持做一個紫檀守藝人
《最後的守藝人之傳承》
一生專註做一件事 網易「中國守藝人」紀錄片大賽啟動
他家境殷實,卻毅然選擇默默堅守枯燥的宮廷絕學,這是一名守藝人的故事……
「鐵三角」再聚首,共赴東北尋訪守藝人
守藝人:過年貼的「過門箋」,他靠1張桌子20多把刀具一做就是4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