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吳宓日記》與我

《吳宓日記》與我

《吳宓日記》與我



>

@呂進


近年,有好幾個人都聯繫過我,說想來我這裡了解吳宓的情況。我很驚詫,我和吳宓從來就沒有交集啊!他們都說,《吳宓日記》說到你的。前幾天,又有一位以吳宓研究做博士論文的學生給我發信,「希望採訪」。說來慚愧,我還沒有讀過《吳宓日記》呢,這次就打破砂鍋問到底了:「《吳宓日記》在哪裡談到我呢?」這才知道這篇日記載於《吳宓日記》續編第六冊。


1963年7月在西南師範學院外語系畢業後,我留系任教,和俄羅斯老師維娜共同在俄語專業二年級一個班執教專業課。維娜講授辭彙部分,我負責語法部分。那時,西南師範學院在教師里開展了「教書育人」活動,提倡專業老師要既教書,又育人,我也投入了這個活動中。


1964年9月25日下午,西南師範學院召開全院文科教師大會,由潘教務長主持,方敬副院長出席,請了四位老師交流「教書育人」的心得,我也是其中的一位。如《吳宓日記》所記,我的講題是《教書,教人,教自己》。我說,在教學活動里,教師不要只做「經師」,還應該做「人師」。《漢書紀》卷二十三說:「經師易遇,人師難求。」什麼是「人師」呢,《韓詩外傳》定義說:「智如泉涌,行可以為師表者,人師也。」所以,要做「人師」,教師就要善於「教自己」,「行可以為師表」。教師大會的四篇發言內容被應邀坐在第一排的吳宓教授認真地記了下來。我是繼中文系徐永年老師之後的第二位發言者,吳宓記錄說:「在聽講中,宓作柬與第二排之譚敏,求寫示第二講員之姓名。得知其為呂進。」譚敏時任外語系黨支部書記。

吳宓從13歲開始記日記,直到晚年。《吳宓日記》凡20卷,是吳宓一生的學術生涯、個人際遇的真實記錄。錢鍾書先生在序言里稱道《吳宓日記》說:「未見有純篤敦厚如此者。」這是準確的評價。


名人日記是重要的文體,晚清就有「四大日記」的說法:李慈銘的《越縵堂日記》,翁同龢的《翁同龢日記》,王湘綺的《湘綺樓日記》,葉昌熾的《緣督廬日記》。在現代,魯迅、胡適、周作人、吳虞都有日記傳世。而千萬言的竺可楨日記和八百餘萬言的吳宓日記則是篇幅最長的。


吳宓精通易經,曾預計他的一生將有3個28年。神奇的是,他的一生完全被他預言得一絲不差。在第一個「28年」,他到哈佛留洋後,回國服務。第二個「28年」是他的高峰期,主編《學衡》雜誌,創辦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執教於多間名校。1950年以後,開始了他的第3個「28年」,也是最後的「28年」,這28年他是在重慶的西南師範學院度過的。其間,他婉辭了中宣部副部長周揚、教育部部長蔣南翔的回京工作的邀請,堅持在西師教書,直至84歲離世。


我的遺憾是,我十八歲以後就一直在西南師範學院讀書和教書,卻從來沒有接觸過吳宓先生,失去了這麼難得的學習機會。


記憶中,我參與過一次吳宓研討會。那是1998年6月,由西南師範大學(原西南師範學院)發起,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等11個單位在西南師範大學共同主辦了「吳宓先生逝世二十周年紀念大會暨吳宓學術研討會」,北京大學李賦寧教授將這個會議稱為「世紀末的學術盛會」。作為學校學術委員會的負責人,我參與了這個研討會的籌備、主持和論文集《多維視野中的吳宓》的編輯出版。

吳宓在1910年的日記卷首寫道:「天下之事,不難於始,而難於常,所以毅力為可貴也。日記,細事也,然極難事也。」我也是從13歲起就開始記日記至今,我會記得吳宓先生的話。(作者系重慶市文聯榮譽主席、西南大學教授)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鳳凰網 的精彩文章:

宋慶齡曾不會講「國語」:與孫中山只能用英語交談
人類歷史上第一個世界性帝國被其皇帝的私生活毀掉?
省委第十三輪巡視進展順利
河南現「清封武德騎尉墓」碑 可助研究清代職官制度
英國三億巨獎無人領 數百人蠢蠢欲動自稱「得主」

TAG:鳳凰網 |

您可能感興趣

《那年花開月正圓》:周瑩所造吳氏墓園,國學大師吳宓葬此(圖)
《清華園日記》第44期——晚上吳宓請客,居然不是一毛五的客飯,真也算稀有
民國好基友—吳宓與陳寅恪
婦女為家族修建的豪華陵園,抗日學員曾在林間學習,吳宓墓在角落
朱自清馮友蘭吳宓等名教授一堂不漏地聽他上課
民國了·北京(2)保送生也需要筆試,吳宓入京考進清華學堂
想不到吧?創辦清華國學院的吳宓是女首富周瑩的堂侄
陳寅恪和吳宓:大師的交往 除了學問還談這些事情
安吳堡吳氏家族出了兩位傑出人物,一個周瑩,一個吳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