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馬德斌:量化史學展示更立體的歷史影像

馬德斌:量化史學展示更立體的歷史影像

馬德斌:量化史學展示更立體的歷史影像



照片攝於第四屆量化歷史講習班

作者


張清俐(中國社會科學報)


歷史能夠量化嗎?近年來,通過大數據的挖掘技術,海量歷史文獻中的信息得以數據化處理,由此得到的歷史數據大樣本結合現代社會科學分析範式,催生了量化史學研究的興起。這一研究方法為傳統歷史學注入了哪些新的活力?量化史學是如何從那些歷史數據中發現有價值的學術問題?就相關問題,英國倫敦政經學院經濟史系副教授馬德斌接受了中國社會科學網記者的採訪。


記者:量化史學是何時開始在學界興起?注重文獻是歷史學研究的傳統,量化史學更注重對歷史文獻中數據的挖掘,在您看來,歷史文獻中的大量數據有著怎樣的研究價值?將量化分析運用歷史學研究,其研究的訴求或者說它的問題指向是什麼?較之於傳統的歷史學研究方法,其優勢體現在哪些方面?

馬德斌:我必須先說明一下,我個人對經濟史更為了解,因此這裡討論的主要是經濟史方面的量化研究。量化歷史研究首先興起於美國,英語又稱為「Cliometrics」, 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後,伴隨著科技發展,數據處理技術不斷推陳出新,逐漸能夠對大規模數據進行分析處理, 為部分傳統史學研究難以解決的問題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研究方法和視角。


與傳統史學研究相比,量化歷史研究具有若干顯著優勢。第一,量化能更加註重整體性和全面性研究與分析。傳統史學側重描述歷史事實,個案研究偶或以一概全,量化歷史則可以更好地綜合多種要素進行研究分析。比如,構建像GDP、物價指數等長時段數據系列,可將幾十年甚至數百年間之歷史通過一個圖表勾畫出來,它可以達到一種高度的概括性和濃縮性,向人們展示出更為立體與豐富的歷史影像。


其次,量化歷史研究具有某種形式的相對客觀性。傳統史學更加偏重於描述,經常用「好」或「不好」作為歷史問題評價標準,然而「好」與「不好」是一組相對的概念,在不同情況與條件下和不同的人,會呈現出不同甚至相反的結論,也導致歷史學上的很多重大爭議會陷入某種文字或概念遊戲。量化史學研究則把數據綜合起來,相對客觀地進行比較,將歷史研究帶入了一個新的境地。


最後,伴隨著統計學、統計軟體迅速發展,人們可以通過對大數據進行回歸、統計等分析,將事物間的相關、邏輯聯繫、甚至是因果關係發掘出來,這些關係難以用肉眼直接觀察,甚至在過去統計學及軟體技術尚未發展成熟之時,也是難以操作執行的。所以隨著這些技術的發展,量化史學的發展會更加強大。


記者:據了解,量化史學研究分析方法的基礎是大量文獻的系統整理和數字化,乃至實現資源共享,目前學術界在這方面的建設如何?除此之外,量化史學研究目前還面臨哪些瓶頸亟須突破?

馬德斌:經過近年來的努力,國內在數據系統、數字化方面,已取得較大進步,很多院校及圖書館都在建設資料庫,這是一種非常可喜的現象。至於數據化瓶頸方面,關鍵是要知道如何量化,這需要非常紮實的歷史學功底,對歷史有比較好的研究,同時需要掌握社會科學方面新的方法論,沒有人為了做數據而做數據,必須在一定思想指導下去尋找、研究數據,這樣才能真正做到讓數據來說話。


量化歷史研究未來發展還需要很多制度上的建設,比如院校、圖書館、檔案館等方面的開放與開發方面。還有,比如資源共享等方面。舉例來說,開展賬本、原始文檔等方面的量化研究,需要投入大量資金與人力,甚至需要國家、學術基金會甚至私家的資助,那麼恰恰因為做一個資料庫需要很多時間與精力,倘若大家都重複做一遍,將會造成嚴重的社會資源浪費。但另一方面,倘若資源共享,如何協調與共享,如何處理產權問題,如何引用資料庫的出處等,也是國內外共同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所以知識產權方面需要建立良好完善的制度規則,如此,量化歷史前途將非常光明。


記者:也有一些學者對量化史學的方法提出質疑,比如當我們強調「用數據說話」時,我們是否應該更關注讓數據說出的話更有價值?如何防止量化史學淹沒在數據中,卻不能發現有價值的問題?對於這類質疑,量化史學在研究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量化史學研究者應如何讓自己的研究做得更有分量?


馬德斌:這裡必須強調兩點一下,第一,傳統史學也一直有量化的成分,所以量化史學不是什麼全新的發明,第二,所謂量化史學不能也不應該取代傳統史學,很多時候是一種相互補充的關係。量化史學雖然具有一點的客觀性、全面性、概括性,但是尋找何種數據、如何使用和解釋數據之問題,最終還需落實到歷史學、經濟學、社會學的方法論。所以,對歷史學或者對數據解釋,用數據說話實際上也帶有很大的主觀性和價值判斷,量化歷史必須建立在堅實的史學和社會科學的基礎上,也必須回答歷史學的重大問題。做量化歷史很容易給人們帶來一種錯覺,是一種捷徑,似乎不用學習歷史學、經濟學等,這是一種錯誤的想法。量化歷史也同歷史學研究一樣,本身亦有好壞之分,做的不好的量化歷史也是一樣的糟糕,同樣會誤導學者或讀者,英語有個說法,叫輸進去的是垃圾,出來的還是垃圾(Garbage in, Garbage out)。此外,並非所有歷史現象均能夠量化,因此描述性史學、質性史學還是有不可取代的地位。所以,我可以再強調一下,量化史學與質性史學研究應該是一種相互補充關係,而不是替代關係。


文章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張清俐


關注訂閱號的同時,我們也誠邀八方學人加入量化歷史研究QQ討論群或發送電郵建言獻策。「量化歷史研究」旨在凝聚一批對歷史研究有激情、有熱情的朋友,共同推動以量化的方法研究經濟史,金融史、政治史、社會史、文化史等各類歷史題材,分享觀點,共享資料。我們的QQ群:387320882;郵箱:lianghualishi@sina.com。期待您的聲音!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量化歷史研究 的精彩文章:

第四屆量化歷史研究國際年會日程安排
皇權何以延續?拜占廷皇帝繼承製特點研究
洪水、宗教與君主:尼羅河水漲落的力量
海賊王的沒落——從海盜贖金看歐洲與西伊斯蘭世界的分野
水劣病餘身,功名一聚塵——傷寒、水質與人力資本積累

TAG:量化歷史研究 |

您可能感興趣

德化陶瓷歷史發展及陶瓷技藝簡介
古玉的歷史文化與傳承
釀造歷史學
《歷史的技藝》塔奇曼的歷史寫作指南
巴黎菜市場 歷史創造的歷史奇蹟
李焯芬:以科技傳承文化 學歷史才不會忘根
一張紙中的歷史和化學奧秘!下
霍德老師的歷史課堂
大歷史:在宇宙史基礎上成長的生命史
「潘仁美」的歷史原型
歷史事實的重建與詮釋:宋代義理史學再認識
歷史學家唐德剛性情評點近代歷史人物
一張紙中的歷史和化學奧秘!上
黨的歷史是奮鬥的歷史
龍與鷹的歷史傳奇
李拓:科學認識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歷史使命與文明擔當
圖像與歷史——考古學視野下的敦煌石窟
為醜化二戰德軍而偽造的「歷史」照
日本史學教授:因喜歡三國演義 學歷史態度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