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120年前首位中國高官訪美!紐約時報在報道李鴻章時都說了什麼?

120年前首位中國高官訪美!紐約時報在報道李鴻章時都說了什麼?

澎湃新聞記者 熊豐 編譯


1896年,李鴻章奉命出使俄國參加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彼時的李鴻章已經73歲。出席完沙皇的加冕禮,他決定一路向西,訪問歐美列國。此行歷時共190天,行程9萬里。1896年8月28日,李鴻章乘坐的「聖路易斯」號郵輪抵達美國紐約,開始了對美國為期十天的訪問。這是第一位中國高官來到美利堅的土地,整個美國都沸騰了。在美國東部的新英格蘭地區,各大報紙都爭相報道李鴻章的此次來訪。這其中,《紐約時報》更是獲得了對李鴻章進行專訪的機會。在美國報紙的記述中,李鴻章被稱為「總督」(Viceroy)。近日,筆者找到了120年前《紐約時報》專訪李鴻章的報紙原文和隨採訪原文一同刊發的採訪手記,並對訪談內容進行摘錄和編譯,以饗讀者。

120年前首位中國高官訪美!紐約時報在報道李鴻章時都說了什麼?


李鴻章一行訪問費城。


「中國沒法學你們建摩天大樓」


採訪時間被安排在9月2號早上八點半,地點在李鴻章下榻的紐約華爾道夫酒店。《紐約時報》的記者對於採訪時間的安排感到非常詫異,在採訪手記中寫道「從未見過任何政要選擇在大清早接受採訪」。

幾番寒暄過後,採訪於上午九點正式開始。《紐約時報》的記者首先問李鴻章對於美國的觀感,美國之行有沒有什麼讓李鴻章感到失望。李鴻章表示對於美方的接待非常滿意,但認為美國有太多政黨,這些政黨自說自話,搞亂了民意,「你們報紙應該站出來,統一民眾的認識」。《紐約時報》的記者在採訪手記里評價道:「總督大人對我們國家政黨政治的認識顯得天真而幼稚」。


記者隨後問道,此次來訪的見聞中,最令李鴻章感興趣的是什麼。「來美國的這些天我每天都覺得很新鮮,」李鴻章說,「但最令我感到震驚的是你們國家的摩天大樓,居然有20多層高,你們不擔心他們被大風吹倒嗎?在中國我們肯定沒法建這麼高的樓,颱風會輕易地把這些樓吹倒的。」

120年前首位中國高官訪美!紐約時報在報道李鴻章時都說了什麼?



時任美國總統克利夫蘭接見李鴻章。

「也許我們應該學習你們的教育制度」


「總督閣下,您是否認為,貴國的一般百姓都有受教育的權利?」


對此,李鴻章回答說,在中國,人們只把男孩子送去上學,中國有很多好的學校,但是只有那些付得起學費的家庭才會把男孩送去學校。寒門子弟往往沒有受教育的機會。中國的學校遠沒有美國那麼多,但清政府重視教育問題,會在全國範圍內建設更多的學校。


「那麼,總督閣下,您認為貴國的女性應該受教育嗎?」記者接著追問。


李鴻章停頓了一會兒,然後非常謹慎地表示,中國的女性一般都是在家裡接受教育,經濟狀況較好的家庭會雇女教師來家裡為她們講學。在家庭以外,中國並沒有公立學校讓女性受教育。這樣的一種情況延續了上千年,是由中國的傳統和習俗決定的,「也許我們應該學習你們的教育制度,從歐美各國中找出一種最適合我們國家的教育制度。」

「《排華法案》是世界上最不公平的法案」


華人在1848到1855年加州的淘金熱中開始大量進入美國,大批華人的到來對其他族群的就業造成了衝擊。1882年5月6日,美國國會通過《排華法案》,在十年內禁止華人勞工進入美國,否則將遭到監禁或者驅逐。這一法案是美國通過的第一部針對特定族群的移民法。紐約時報記者就此詢問了李鴻章的態度。

120年前首位中國高官訪美!紐約時報在報道李鴻章時都說了什麼?


排華法案


「我知道你們即將舉行新一屆的總統大選,在換屆之前,我怕是不能指望你們的政府當局修改法案了。但我知道,報紙在你們國家,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因此我希望你們這些媒體能夠為我們國家發聲,推動法案的修訂甚至是廢除。」


「排華法案是世界上最不公平的法案。所有的政治經濟學家都承認,有競爭的市場才有活力,而競爭不僅適用於商品,也適用於勞動力。《排華法案》的出台,背後是愛爾蘭裔移民欲獨霸加州勞工市場的野心。我們清國人是他們害怕的競爭對手,所以他們想把我們華人排除出去。如果我們大清國也抵制你們的產品,拒絕購買美國商品,取消你們的產品銷往清國的特許權,試問你們將作何感想?不要把我當成大清國的高官,我是一名國際主義者;不要把我當成達官貴人,而要當作大清國或世界其他國家的一介平民。我不禁要問,你們把廉價的華人勞工逐出美國究竟能獲得什麼呢?廉價勞工意味著更便宜的商品,正是廉價勞工的存在,顧客才能買到物美價廉的商品。」


「你們對自己的國家和文化感到自豪。你們的國家是現代文明的典範,你們為你們的民主和自由而自豪,但你們的《排華法案》對華人來說是自由的嗎?這不是自由!因為你們禁止使用廉價勞工,不讓他們在工廠和農場里幹活。你們是世界上最有創造力的人,你們發明的東西比任何其他國家的總和都多,這是你們專利局的統計數據所表明的。在這方面,你們走在了歐洲的前面。因為你們想方設法的發展製造業。從事農業的人在農業之外,還將農業、商業和工業結合在了一起。你們不像英國,雖然他們是世界的工廠。你們致力於一切進步和發展的事業。在工藝技術和產品質量方面,你們也領先於歐洲國家。」


「但你們還是競爭不過歐洲,因為你們的產品比他們的貴。這都是因為你們的勞動力成本太高,以致生產的產品價格太高,而不能成功地與歐洲國家競爭。勞動力太貴,正是因為你們排擠華工、歧視華人。這是你們的失誤。如果讓勞動力自由競爭,你們就能夠獲得廉價的勞動力。華人比愛爾蘭人和美國其他勞動群體都更勤儉,所以其他族裔的勞工仇視華工。」


「我相信美國報業能對華人勞工施以援手,取消排華法案。」

120年前首位中國高官訪美!紐約時報在報道李鴻章時都說了什麼?



李鴻章與格蘭特。


紐約時報的記者寫道,李鴻章在大多數時候都有著一副職業外交家的面龐:神情淡然甚至是面無表情,只有在談到《排華法案》時,李鴻章開始情緒激動,甚至一度面龐抽搐。


記者隨後詢問了李鴻章為什麼選擇從加拿大而非美國西部回國,這是否與當時美國西部各州對華人的不友善態度有關。


李鴻章答道,自己的選擇是基於兩重理由:「第一,在我自己當直隸總督和北洋大臣的時候,聽到了很多在加州的大清國僑民對自身境遇的抱怨。這些抱怨表明,清國人在那裡未能獲得美國憲法賦予他們的權利,他們請求我幫助他們使他們的美國移民身份得到完全承認,並享受作為美國移民所應享有的權利。而《排華法案》頒布後,這些來自中國的移民的合法權利不僅沒有被承認,反而遭到了更多的歧視,因此我不希望經過以這種方式對待我同胞的地方。」


另一個理由則是出行舒適的考慮。李鴻章說道,當他還是一個年輕水手的時候,就知道必須自己照顧好自己。從溫哥華到橫濱的行程比從舊金山到橫濱的行程要更短些,而「中國皇后號」船體寬大,乘坐舒適,在太平洋的所有港口都難以找到比這更好的遠洋客船。

120年前首位中國高官訪美!紐約時報在報道李鴻章時都說了什麼?



美加邊境的大橋,李鴻章當年離開美國的地方。


「歡迎來華投資建廠」


「您怎麼看美國資本在大清國的投資?」記者問道。


「只有將資金、勞動力和土地結合起來,財富才會產生。大清國政府歡迎全世界的資本來我國投資。我的好朋友、前任總統格蘭特將軍曾對我說,『你必須要求歐美資本進入大清國以建立現代化的工業,幫助大清國人民開發利用本國豐富的自然資源。』但這些企業的管理權應該掌握在我國政府手中,資金和技術工人可以由你們提供。對於鐵路、電訊等事物,必須由我們自己控制。這涉及到國家主權,是我們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力。我一直記著格蘭特將軍的話,所有資本,無論是美國的還是歐洲的,都可以自由的來華投資和建廠。


《紐約時報》的報道登出後,一時洛陽紙貴。記者的採訪手記中,也對李鴻章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認為他為人親和,舉止優雅,回答問題時的坦誠一度讓記者覺得自己的採訪對象是一位和善的東方來客而非一位大權在握、高高在上的帝國重臣。早在訪美的前一年,李鴻章因為甲午戰爭的慘敗,政治地位風雨飄搖,隨後更是因簽訂《馬關條約》,背負了「漢奸」的罵名,為千夫所指。在國內灰頭土臉的李鴻章,在美國卻受到了媒體和民眾的熱捧,這也算是某種弔詭的「東方不亮西方亮」了。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新聞 的精彩文章:

1938年周作人:在輿論的風暴中
這個來自農村、沒上過大學的女性為什麼這麼「好運」
英國工程師無照撞殘一人後逃出境 中國妻被限制出境後才賠錢
美國獨立日:他們處在「創造歷史的現場」
7月迎來旅遊旺季 英國人氣位居歐洲第二

TAG:澎湃新聞 |

您可能感興趣

1896年李鴻章接受《紐約時報》專訪實錄
《紐約時報》說,20多歲時讀這12本書很合適
1946年的美國紐約老照片:70年前與如今相比彷彿就在昨天
《紐約時報》2016年度大片
回到1942年,看看當年的《紐約時報》如何從無到有
《紐約時報》公布了21世紀迄今最佳25部電影,錯過的補回來?
911事件16周年,回顧紐約雙子塔的前世今生
時尚,叫我如何用七天時間定義你—2017年9月紐約時裝周后記
加拿大150周年送你10天9晚免費旅行!朝聖《LP》《紐約時報》2017年排名第一的旅行地!
紐約352歲啦前世今生你都知道嗎?
美國紐約1969年:那時就這麼時尚和開放!
40年前老照片訴說紐約的過去
《紐約時報》9000字訃聞紀念穆罕默德阿里離世:拳王與20世紀
1942年,人們是如何手工製作一份《紐約時報》的?
《紐約時報》21世紀目前25部最佳電影
中國電影入選《紐約時報》21世紀25佳第4名!
這個香港菲佣,只用一張照片就擊敗了全世界60000+攝影師,上了《紐約時報》
紐約時報:卡斯特羅的這篇訃告,我們寫了57年
賈樟柯的《天註定》入選《紐約時報》21世紀25部最佳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