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過常寶:殘荷聽雨的人生況味

過常寶:殘荷聽雨的人生況味

點擊「桃李國學堂」,邂逅一份美麗


聽孫洋洋為您朗讀(文末提供男聲版本~)

過常寶:殘荷聽雨的人生況味


作者:過常寶 教授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所著《依然舊時明月》以散文化的語言解讀唐詩宋詞,用優美的文筆體驗古典詩歌中的細膩溫情,告訴我們:「那一輪浸潤過唐宋風流的月,正是我們永恆的精神故鄉。」


殘荷聽雨的人生況味

過常寶:殘荷聽雨的人生況味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

嗟余聽鼓應官去,走馬蘭台類轉蓬。


李商隱《無題》


《紅樓夢》第四十回寫眾人游大觀園,寶玉嫌「破荷葉可恨」,嚷著要把池中的殘荷拔去。林黛玉卻道:「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他這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偏你們又不留著殘荷了。」讀到這一節,我常常覺得詫異,詫異的不僅是林黛玉對「殘荷聽雨」意象的鐘情,還有她對李商隱的排斥態度。李商隱《柳枝五首·序》記載了一個叫柳枝的少女,精通音律,當她聽到李商隱的《燕台詩》時,驚問:「誰人有此?誰人為是?」並相約詩人曰「與郎俱過」。同是多情少女,為什麼林黛玉會不喜歡李商隱的詩呢?而「留得殘荷聽雨聲」又有什麼特別的意味,使得她難以忘懷呢?

過常寶:殘荷聽雨的人生況味


「留得殘荷聽雨聲」是一種追憶。當人們很親切地追憶從前的景況時,那一特殊的情景一定對當下有著某種意義。它可能意味著一個新的起點,並由此而延續著未來的希望;也可能意味著一個終結,讓所有的希望都埋葬在回憶中。顯然,在那些搖曳在秋雨中的敗葉枯枝上,湮滅了盛開在夏日中的最為艷麗的憧憬。在這自覺的終結體驗中,有著對枯萎過程最為深沉的絕望,也有著無奈中的自我慰藉。這是一種更加真切的精神體驗,它對李商隱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


這一首《無題》詩能使我們進一步領略這種追憶的複雜韻味。


這首詩所描述的是一段不期而遇的愛意,它發生在一個通宵達旦的宴席上。這是一個再平常不過的官場交際活動,從「隔座送鉤」與「分曹射覆」來看,那個女子是其中一個陪酒歌妓。但正是這個女子,卻和李商隱在一片嘈雜之中,共同享有一份溫情。所謂「心有靈犀一點通」,只是一個兩情相悅的萌髮狀態,也許它只表現在一個相互憐惜的眼神中。詩人可能不知道她的名字,也不一定想知道。一切都平淡如常:飲酒,行令,所有的感受都淹沒在嘈嘈雜雜的喧囂之中。沒有表白,沒有承諾,也沒有任何約定,當應衙的鼓聲響起來的時候,一切又都消逝在忙忙碌碌的走馬一般的日子裡。那只是一個溫馨的情境,就像已經逝去的星辰和風,只留下一種淡淡的歡喜,一種深切的感動,還有揮之不去的憂傷,使詩人不能放棄。這一切都源於一個溫馨的情境。


「身無彩鳳雙飛翼」一句,所悲嘆的首先是現實的困頓和絕望。

李商隱少有才名,得顯要賞識,人生像鼓滿了風的帆,錦繡前程歷歷在目。但一次過於輕率的、多少有些功利色彩的聯姻,使這一切都成為過眼雲煙;不僅如此,李商隱還不得不背著忘恩負義和首鼠兩端的罪責,艱難地前行。李商隱以自己的前途為年輕的衝動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多年的艱難的游幕生涯,使得李商隱體驗了人生的無常和孤獨,成為一個漂泊無根的人。一顆破碎的心靈由於對歸宿的渴望,而變得多愁善感,變得多情。為了抗拒冷漠無望的現實世界,詩人開始演繹、沉湎於一個又一個的溫情體驗。「心有靈犀一點通」既是指相互賞識、兩情相悅,也是指對彼此命運的認同。由此而生髮的溫情,正是詩人所不斷尋覓的自我拯救之道。

過常寶:殘荷聽雨的人生況味



但一切都會改變。在「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中,有一種不同尋常的失落感正被詩人醞釀著,使我們隱約聞到一種悲傷的氣息。


詩人在第一句重複了兩個「昨夜」,它提醒我們這只不過是一種追憶。據「走馬蘭台」一句推測,這一追憶發生在次日的官衙中。詩人的追憶,有效地逃逸出「走馬蘭台」的無奈,回歸到屬於自己的絕對真實之中,所以,追憶,或者說溫情的體驗,對詩人是有意義的。但是,在一個感情波瀾之後,詩人選擇追憶,而不是謀劃和憧憬,它還表明了詩人就這一件情事本身,已經做出了一個了斷,那就是自覺的放棄。正是這放棄的選擇使我們感到震撼和失落,那是一個更加有意義的決斷。


對這一段溫情的放棄是令人難以接受的。當詩人在自己的腦海里像慢鏡回放一樣,重新體味著昨天晚上的一切,體味著那已然消逝的星光和微風,體味著永遠佇立在那裡的畫樓和桂堂時,一切是如此的親切,每一個細節都不會被遺漏,因為每一個細節都有過深深的感動,有無限的惋惜和依戀。這是真正的追憶,它不包含有任何希望,這裡有生命深處的大絕望。

過常寶:殘荷聽雨的人生況味



春酒已經飲盡,也許永遠不會再有;蠟燈已經熄滅,也許永遠不會再次點亮。但那種溫潤和暖意,將永遠留在詩人的心中。追憶,使一切嘈雜全都隱去,只剩下星光閃爍、微風輕拂,只剩下溫暖的酒和搖曳的燈。就像無聲電影一樣,追憶虛化了昨晚的一切,只有溫情,沒有情節,因此無法謀劃,只能回味。我們只能說,李商隱所希望得到的只是一種虛幻的感受,他自覺地放棄了現實的可能性。但昨夜畢竟美好,令人深情留戀,那麼,李商隱如何會心甘情願做出放棄的選擇呢?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現實仕途的絕望,人生信念的毀滅,可以通過感性世界來拯救。但在情感世界中,人就一定能把握住自己的命運嗎?


李商隱在自己的漂泊生涯中有過數次愛情體驗,戀愛的對象大多不可確考,有指為女冠、宮女、官妓,甚至主官的妻妾。無論如何,每一次愛情體驗,對於李商隱來說,都是一次生命激情的燃燒;「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每一個難熬的朝朝夕夕,既意味著對時光的珍惜,也意味著對時光的恐懼。所有的愛情都不會有結果,只留下深深的傷害和痛苦,留下一個個憂傷的追憶。


那些毫無希望的愛情,還值得再次去追求嗎?但追求中那些溫馨的生命體驗,又怎能輕易捨棄呢?一次次身心俱疲的失敗,使得李商隱選擇了追憶。追憶是一種退縮,是一種絕望的追求,也是最後的守護。「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枉然」,因為結局的「枉然」,所以只能追憶;因為不讓任何情節發生,所以只留下追憶。但在追憶中,溫情卻得到最小心翼翼的守護。


對於李商隱來說,追憶已經成為一種最真實的生存狀態。因為現實朝夕變幻,即使艷若嬌荷,即使激情如火,也終將枯萎消逝,艷麗和激情是一種虛假,而虛假背後的悲哀才真實。所以,李商隱只能把人生虛擬為一個情境,在這個情境中為自己保留下最值得珍惜的東西。「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語時」,是將當下刻意演繹為一種追憶;而「留得殘荷聽雨聲」則是一種對既往的追憶。對此在生命的真切感受,使得詩人深情地迷戀那沒落於深秋殘荷上淅淅瀝瀝的雨聲。

過常寶:殘荷聽雨的人生況味



林黛玉之所以能夠認同殘荷聽雨,也是因為她對生命、對愛情的執著和恐懼。命定的敏感,使得林黛玉過早地窺破了人生的渺茫,過早地領略到無常的風刀霜劍,但林黛玉就是為還淚而生的,她不能放棄生命深處的溫情,因此,也只能像李商隱那樣,在一個過早來臨的深秋,死死守護著那些瑟瑟的殘荷。於是我們知道,所謂「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的宣言,不過是為了掩飾自己內心中恐怕被人窺破的恐懼;對「殘荷聽雨」的認同,又將她的恐懼和孱弱無情地泄露出來。這大約就是殘荷聽雨的況味吧。


本文選自《依然舊時明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1年


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部分圖片和音頻來自網路,如涉及版權請聯繫刪除)


特別感謝


喜馬拉雅微電台創辦者陶晨、孫洋洋


為我們越洋送來朗讀音頻

過常寶:殘荷聽雨的人生況味



「說詩文」 欄目介紹

過常寶:殘荷聽雨的人生況味



欄目主持楊春俏


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


人社部考試錄用專家

過常寶:殘荷聽雨的人生況味



責編 何漢傑


北京師範大學博士研究生


導師 李山教授


兼任音像技術處理

過常寶:殘荷聽雨的人生況味



美編 孫雨晴


北京師範大學碩士研究生


導師 李山教授


說詩文


用正確的方式打開詩文,讓閱讀不再艱澀


用當代的視角審視詩文,讓距離不再遙遠


用專業的眼光鑒賞詩文,讓學習不再隔膜


直 達


一帖在手,經典擁有:


掃描左側二維碼,方便訪問桃李國學堂所有欄目與專題的文章,並可了解各種交流途徑

過常寶:殘荷聽雨的人生況味



後台輸入關鍵詞,搜索您喜歡的文章:【意象】【陶淵明】【紅樓夢】【項羽】【趙九九】【視頻】【論語】 。亦可通過微信公眾號底部菜單欄,直接訪問各個欄目及專題的所有文章。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桃李國學堂 的精彩文章:

齊桓公下拜受胙
李山教授為您解讀中庸是什麼?
李山:中庸是什麼
霸王項羽「仁義」嗎?
過常寶:邂逅在溫柔的夢境里

TAG:桃李國學堂 |

您可能感興趣

留得殘荷聽雨聲
「留得殘荷聽雨聲」
這首古詩,到底是「留得『枯荷』還是『殘荷』聽雨聲」呢?
殘荷翠鳥,好詩意的寫生素材!
殘荷之美,別有韻味!
牡丹添春色,殘荷聽雨聲:國畫花卉作品欣賞
殘荷翠鳥
干枝聽清音,殘荷余馨香:國畫花鳥作品欣賞
蝴蝶醉芙蓉,殘荷聽雨聲:國畫花鳥藝術作品
張美蓮——殘荷之美
李老十系列?殘荷
226期生活隨筆殘荷
王東瑞老師《殘荷塘沙龍》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