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我與外國友人們的相愛相殺

我與外國友人們的相愛相殺

我與外國友人們的相愛相殺



文/唐羊

在我真正出國讀書前,我對「和外國人交朋友」這件事的理解是頗為膚淺的——這並非是我沒接觸過外國人。恰恰相反,正是由於在各種場合里我曾和他們過過招、交流過一二,才不免有些掉以輕心。


年少時期,有幾次隨校藝術團出國進行文藝演出的經歷。走訪英美等地時,必然會和一些同齡的外國友人接觸,甚至短暫地居住在他們家中。其中,包括典型的歐美女生、英倫帥哥,挺著啤酒肚的大叔,還有種種在國內見識不到的行走的奇葩們。他們面露友好、懷抱驚喜,在和對方的簡單交流中,我著實感受到了微笑的巨大魔力。


我們果然是一群傳播中華文化的小使者!


他們為我們的表演而熱烈鼓掌,會因收到中國小禮物而欣悅萬分,還會在之後詢問個不停。這說明,他們不僅覺得我的英文還湊活,更認為中國是個極具歷史魅力的國家。

我激動地和同伴說:他們一定極為迫切地渴望與中國人交朋友!


總體而言,以上的一番交流都是官方的、純粹出於禮儀性質的。因為這完全不存在任何的衝突、摩擦、與矛盾。代表著國家形象出去,照面上總是一團和氣。


高一那年,英國惠靈頓公學藝術團來學校進行文化交流。為增進兩校友誼,學校特意安排英國學生在中國學生家裡住一夜,並且接待家庭僅限於藝術團的學生。


那一次,我被分到了接待校長的兒子,一個較為靦腆、但紳士無比的倫敦男孩。我們全家人帶他吃了揚名萬里的北京烤鴨,飽覽了長安街的夜景,為他收拾了間溫馨的卧室。這一切都是無比完滿的:今夜即將過去,第二天上午他們將順利地在學校禮堂演出,收穫掌聲,直至——


當他在次日大清早吃到豬肉餡餃子、眉頭瞬間緊皺的那一刻。

後來他才坦白,出於宗教信仰的原因,他是不能食用豬肉的。可怕的是,出於良好且嚴苛的家教,他更做不到馬上吐出來,但這確實破了規矩。於是,混著尷尬到凝固的空氣,我們一家三口眼睜睜地目睹著他極為痛苦地吞咽神情。


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直面跨國性質的尷尬。我內心翻湧不止,其中最幼稚的憂慮莫過於:我們中英兩所學校的友誼不會因為這一個豬肉餡餃子而玩兒完吧?!


現如今,這個意外的「外交事故」已成為了我茶餘飯後的笑談。一方面,我仍對那位英國小哥所承受的精神折磨深感歉意,幸好次日的演出大獲成功,還好中英兩校沒有斷交;但另一方面,我感謝那次不那麼完美的接待經歷。


我意識到,當不同文化相互碰撞時,過於客氣、客套的交往是異常緊張的,或許註定是會出錯的


在以公民為個體來進行外交行為時,如此其樂融融地短暫交往也許是無效的。其中的無效性,主要提留在淺顯的感知層面。最直觀的接觸,大概能夠提高我們的口語水平、留下我們對異國文化的初印象。

而跨文化交往這件事,遠比預期複雜太多。


成為留學生後,我抱著一種「出國了就要多和外國人混啊不然幹嘛出國」的理念,在自己能力範圍內,最大化地出入在不同膚色的人群之間。


我曾執意和三個美國人同住了兩年的公寓,參加過很多節全班只有我一個中國人的課堂,闖過美國學生的藝術團,也跟著老美遊山玩水做志願,在自己實習的地方能多認識一個是一個。拋開一些定期閑逛,各種瞎湊熱鬧,通過以上經歷,這一路下來我也接觸了不少老年,中年、青年的外國人,感觸自然各不相同。


顯然,數量代表不了質量,但量變的積累是一定能催生質變的。

我於此闡釋的目的,絕非是展現自己交友的光輝和能耐,而是基於較為多面的相處經驗,鄭重聲明幾句關於「融入外國人圈子」的難處。


接觸的人越多,積累的相處經驗也越多,困惑也便越大——在對美國校園、社會進行相對深入的感知與觀察後,我愈加認識到「遭遇文化尷尬時刻」的現實價值。無論是對初來乍到的留學小白,還是長期駐守在國外的華人群體,這都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


第一,「圈子」的文化現象絕不是中國留學生獨有的,這個鍋我們不背。


找尋落腳點與歸屬感,這是背井離鄉之人最自然的舉動。我們在生活中互助友愛、攻克難關,這是懷鄉情結的最好詮釋。連國內的大學校園都有「老鄉會」這種組織的存在,那麼「中國圈子」在國外的形成更是理所當然。


異鄉求學時,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小圈子,我認為,人類最基本的情感需求、社會的普遍問題不應該被片面化。「中國學生喜歡抱團,走不出自己的圈子」的社會輿論如此高漲,很大原因是國內出國人數的驟增、群體的壯大,才讓這個問題格外醒目。


此外,當我們習慣性地把父母的成本投入和自身的收穫所得聯結在一起時,中國留學生在外的「相處粘度」越高,接收社會輿論的壓力就會越大。


第二,我們難以意識到「文化相吸」在交友過程中的重要性。


我曾將留學成本歸結為文化成本、文化代價,這絲毫不為過。當我回憶起自己初高中班上,那些少數的來自韓國、日本、泰國等地的留學生時,他們並不是我記憶中的焦點。反之,若與普通中國學生相比,相對地「被邊緣化」更是一種常態。那些與他們關係親近的,往往是對他國的文化有著熱愛之心、欣賞之情的人。


同理,換位思考一番,當我們出門在外成為留學生時,如果有外國人欣然願意和我們成為朋友,這極有可能是出於對中國的情結與憧憬。


於是,我粗略地回顧了一下和我走得近的外國人們:低齡的正在把中文當成第二語言在學習,同齡的不住地驚嘆中國經濟的發展勢頭,高齡的一定是訪問過中國、或者本身周圍就有部分中國朋友了。不論他們認可的是中國的經濟、政治、還是文化,這都體現了文化間的相吸性。只有當他們認可中國文化時,他們才會願意花時間、精力來給予我們進一步的理解和包容。


剛去的時候,我常認為美國白人太以自我為中心,永遠都是我行我素。現在想來,人家作為世界超級大國的公民,若對中國的事情毫無興趣,又有什麼義務要主動與我其樂融融地玩在一起呢?中國留學生總不能拿著4.0的GPA到處去找朋友吧?外國人才沒我們這麼稀罕成績呢。


因此,唯有當中國的綜合國力提升了,軟實力備受矚目了,我們這群留學生的交友之路才會稍顯順暢一些。為什麼留學生出國後變得更愛國?毫無疑問,中國已然成為我們最大的靠山,我們都希望中國能更強、更好,自己的生活才會更有尊嚴。


第三,要適應外國人浮誇的交往方式,臉皮不厚的一般撐不下來。


當東方文化最初撞上西方文化時,不會上演《北京遇上西雅圖》的愛情片,而是更容易上映關於兩種迥異文明的倫理劇。美國人打個招呼都能調動全身的感知器官,動不動就索抱,為一丁點兒小事就能用尖厲的聲調劃破天際——我如此熱情洋溢的性格,均在他們面前甘拜下風。這使我深刻認識到,我離美國人口中「dramatic」的評價,是存在一定差距的。


如果連我都能真實感覺到這種衝擊與尷尬,那麼對於大部分傳統且含蓄的東方人而言,這就是種文化上挑戰與脅迫。我慶幸自己是開朗而真誠的:


初到異鄉生活,與三個美國女生同住,我不得不開始學著自己做飯。與之相處的第一個月里,我接連把公寓內的警報器弄響過三次,校警大叔見我都倍感親切。最嚴重的一次,隔壁屋室友聽到刺耳難耐的警報,破門而出,後驚覺客廳內油煙彌散,都不帶正眼瞧我,撒腿就往外沖。


一幫貪生怕死的歪果仁!我邊感嘆,邊氣定神閑地往冒煙的鍋里倒了一大杯自來水。不礙事,回頭給她們做點中國菜、送點小禮物賠罪。同個屋檐下,講求個和諧。臉皮厚一點,日子照樣過。


由於中國講求「和為貴」,留學生常會不自覺地做一些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事,這在美國人直爽的個性面前,明顯不佔上風。文化是平等的,但處理文化衝突的相關問題時,雙方的地位絕不是平等的。有時我甚至在想:畢竟來到了你的地盤兒,那就勉強適應你們好了。


這難道就是專屬於亞洲留學生的文化自卑感?


比如,我曾經號召三個美國妹子為宿舍開冷風空調的事情開個會,但我的民主表決根本是無效的,因為結果恆是三比一。美國人的皮貌似都特別厚實,不耐熱、極抗寒。夏天的時候,她們把宿舍變成冰窖,我專門穿著超厚的羽絨服在宿舍里亂逛,以示無聲的抗議。


基於種種迥異的作為,我逐漸發現了文化中的「忍」性。我與外國人交流相處的每一刻,我們的性格都在相互磨合,文化都在共存、忍讓、甚至犧牲。這可以用來解釋異國戀,當兩種不同背景的人互結連理時,兩人若是要長久和諧相處,即便彼此都在盡最大努力地寬容與理解對方,但總有一方是免不了以犧牲部分本國文化為代價的。這份愛情的承受力可想而知。


有退才有進,有舍才有得。


第四,我支持文化間的交融、互補、與影響,但我反對完全地同質化。


我認為,中國人在外「被同化」是非常可悲的,我們一定不要、也不能放棄最初的中國元素。我欣賞自我批判,贊成取長補短,但絕不苟同拿來主義。在與外國人相處時,我選擇飽有中國的文化尊嚴,不卑不亢。


為了在文化上反抗妥協,我養成了吐槽美國人的習慣。在和他們玩得比較熟之後,我甚至也能把這些槽點與之分享。某次我和一位白人妹子半開玩笑地抱怨美國人,萬萬沒想到,經過我聲情並茂、笑淚齊聚地「控訴」,她竟也覺得有趣極了,笑得前仰後合、連連附和。那一刻,我們的友誼不僅得到了升華,我更領略到了文化間坦誠相待的魅力與善意。


中國人的面子精神、中庸態度是骨子裡的,但學會更為直爽、誠實地表達自己,走點哪兒都吃虧不了。


可以說,在美國讀書期間,除了和各國人民友愛互助,我曾無數次地嘗試去傳播中國文化——這確實是非常困難的。除了體面的微笑工作,我們在打造國家形象、提升文化軟實力方面,任重而道遠。


以上不難看出,中國留學生與外國人的交友之路,道阻且長。


有些困難是能夠自我克服的,比如語言水平、交友心態,而有些是客觀存在的鴻溝,比如思維體系、文化尊嚴。當社會輿論一味地慫恿我們「走出去」時,大眾是否也能藉機反思下留學生們的難處,並給予一定的理解和關懷呢?


圈子融了又如何,融不了又如何?韓寒不是接了一句,什麼圈到最後都是花圈。


我在美國結識的一位中國學姐,尤為熱衷於參與美國人的各種活動。我回國前,她曾語重心長地與我分享:


大部分同齡的美國人可以跟你玩兒的很high,但永遠不會跟你聊他(她)家裡七大姑八大姨的事。


實話說,這個話題有點傷感。似乎我們努力融入了半天,終究還是落得了個局外人的名聲。但這還值不值得嘗試——


當!然!


交流是有益的,能融一定是件好事。我認可一切向著文化、價值觀出發的努力,理解其中所有的容忍與付出。


存在即意義,嘗試的過程遠大於結果。


於此:願各位重在參與,更重在收穫。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國留學那點事 的精彩文章:

希拉里提議的STEM專業獲綠卡這事兒靠譜么?
還記得那個雪地上踩畫的英國大叔嗎?美國小伙兒帶著一把耙子來挑戰了!
加州理工研究:如果你喜歡碧昂絲的歌,那麼你很有可能是個蠢貨
為什麼要努力,這是最好的答案
什麼原因,讓美國有一半的博士生中途退學?

TAG:美國留學那點事 |

您可能感興趣

絕對是親生的!外國網友分享與父母「相愛相殺」的那些事
讓我們相愛相殺吧
賢相與梟雄的相愛相殺:國家安危,就系在他們二人之手
為什麼女人之間的友誼總是相愛相殺?
相親相愛的一家人
與寫作相愛相殺——吳人嶼
相親相愛一家人
阻止你和你愛豆相親相愛的最大敵人……
好友自古都是相愛相殺?
壁畫背後的故事:我們是相愛相殺的一家人
相愛相殺的時尚衣們
相親相愛相廝守
相愛相殺,火吻與囧的愛情
喵星人的愛情,就是要相愛相殺!
那些自認為在愛情里相愛相殺的人,其實都是在變相的秀恩愛
相親相愛,就是一致對外
相殺是破相愛是建,相殺相愛是真愛
帶你直擊美國一夫多妻的幸福生活,網友:相敬如賓,相愛相殺!
狼人殺交友趴?相愛相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