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蔣介石諭令蔣經國低調處理毛福梅後事之來龍去脈

蔣介石諭令蔣經國低調處理毛福梅後事之來龍去脈

蔣介石諭令蔣經國低調處理毛福梅後事之來龍去脈



蔣經國與生母毛福梅、兒子蔣孝文合影

本文摘自《蔣介石父子1949危機檔案》,(台灣)王豐 著,九州出版社,2010年9月


夾處兩母之間的孤臣孽子


「孤臣孽子,愁悶孤獨,操心也危,慮患也深」——這十六字是蔣經國一生之心理寫照。何以致此?這實在牽連非常複雜繁多的因素,要言不煩地講,這些千絲萬縷的關係,主要源自幾個主要面向,源自父親蔣介石與母親毛福梅夫妻關係的形同冰炭終歸仳離,源自對母親毛福梅處境艱危、孤立無援的憂憤,源自蔣經國與庶母宋美齡之間的微妙關係……這些微妙的互動關係,使得蔣經國陷於一種高度壓抑的孤臣孽子情境中。


一九三九年十二月十二日,日本軍機大舉轟炸蔣介石浙江奉化溪口故居,蔣經國的母親毛福梅躲避不及,被一面傾倒的土牆壓倒,當場被土牆及彈片傷及,肚破腸流,氣絕而亡。悲劇發生之初,現場一片火海,鬼哭神號,處處狼藉,蔣介石故居瞬間變成了瓦礫堆,毛福梅被壓在土牆下,未被及時發現。蔣介石接報後,即以特急電報通知在江西的蔣經國,說:「頃接張愷電稱,家中被炸,爾生母無蹤,恐有不測,將生亦受傷,希即請假回家,照料理一切為要。」

關於毛福梅死難的詳情,蔣介石在事件發生後十天發給在美國考察美軍的次子蔣緯國信函中有較為詳盡的敘述。信中寫道:「溪口家中與樂亭皆被敵機炸毀,經國生母不幸在屋後單家牆門之倒牆壓死,宋甥將生亦死,全村約毀屋八十間,死二十人,皆在三房與四房之間地區,余皆無恙。家中事已有經兒歸家料理,喪事亦已辦妥,勿過哀傷,望努力求學,以報家國。」


毛福梅是蔣介石結髮元配,因毛氏出身農村,學歷不高,與蔣介石之間情感素來不睦,但是,毛福梅之死,蔣介石也相當錯愕憂戚,他在一九三九年十二月十四日給蔣經國的電報上透露了內心感受,並交辦蔣經國處理毛福梅喪事的原則:


刻與贛縣接電話,據報昨日已起程回奉,想今夜可到家,家事至此,悲戚無已,惟事由天命,只可達觀處之,當以報國者報家也。家中喪事,在此亂時一律從儉、從簡,不宜張皇登報發訃,免敵多一宣傳材料。我意世事前途不能預測,如能從速安葬更妥,其葬地可在摩訶殿後面大樹附近,此地幽靜,必能安定也。如何?望與大姑母等商定可也。將生甥傷勢如何,甚念,希代慰大姑丈母與其家屬衷懷。


蔣介石心細如髮,遠在重慶,心神卻與蔣經國同在溪口老家,但是,他考慮的重點,更不僅止於喪事本身,他所關心的重點,是此事在政治上可能牽動的陣陣漣漪。因而,在蔣介石避免供給敵人「多一宣傳材料」的前提下,「秘不發喪」、「一律從儉從簡」、「從速安葬」三個原則,就是蔣介石交代蔣經國處理毛福梅後事的圭臬準則。這事若是發生在一般悲痛逾恆的孝子身上,肯定會引爆父子矛盾,畢竟母子連心,母親慘死於日寇炸彈,竟然強要秘密下葬,且不得對外發喪,如此安排,若非有深沉之理智,完全壓抑激越情緒,常人是萬萬難以消受的。蔣經國面臨如此悲憤情境,猶能遵命行事,更見其慮患之深與孝父之誠了。


但是,於私,蔣介石也有一番說辭與思慮,他惟恐日本飛機再到奉化侵擾濫炸,因此,覺得毛福梅葬在摩訶殿後,仍非穩妥之地,在十二月十八日給蔣經國的電報上說:「葬地如在摩訶殿後,離村莊太近,恐遭轟炸,則應另覓較遠之處,如在上山橋頭,現在兵房附近,擇一墓地安葬,似較妥也。……喪事後家中如不便居住,你可移住慈庵庄屋也。此次居鄉應略久,以便整理家務,你當告假二三月,派員代理為妥。」

十二月十九日,蔣介石又電蔣經國,交代他再找別的地點葬毛福梅,並且要蔣經國不要聽信風水堪輿之說,這說明外界常稱蔣介石信風水,其實完全是一種以訛傳訛的扭曲。蔣介石此電說明他根本不重視風水迷信:「上山橋頭如無相當墓地,則在顯靈廟東首,即馬鞍山東北山腳,或可覓得一地,惟不可聽鄉人講風水堪輿之說,而只擇高朗之地,如其無水蟻之患足矣。」不久,蔣介石又補發一電報給蔣經國,說:「本日為祖母誕辰,諒在慈庵祭祀。回念家事,無任惶惶,惟望爾兄弟能立業光前也。葬事待明春再舉亦可,你待家事料理完妥,可仍回任服務……」憂惶之念躍然紙上,但仍不忘鼓勵蔣經國墨絰從公,移孝作忠。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歷史 的精彩文章:

正史中的武則天:治國頗有成效 重用酷吏
圓明園大火:列強早已磨刀霍霍 大清依然傲慢
胡適與蔣介石君臣關係:從完全擁護到徹底破裂

TAG:環球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