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ipad要杜絕嗎?——網路時代,我們的孩子怎麼辦?
「如果父母不理解虛擬世界交往互動過程中的各種明規則潛規則,不會分辨媒介信息的真假虛實、優劣良莠,那麼我們將如何敏銳地發現那些潛在的危機和傷害?」
文/林可,英國IOE媒介素養教育博士,現為北京師範大學公民與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專職研究員
網路時代,避無可避!
爸爸媽媽每天拿著手機樂不可支的樣子,早已被孩子看在眼裡。在家庭中,越來越多地出現這樣的情景:還不到1歲的寶寶,已經可以像模像樣地拿起手機假裝打電話;兩三歲的孩子,還不認識幾個字,就已經抱著iPad戳戳點點,駕輕就熟地找到自己要玩的遊戲;四五歲的孩子開始主動向父母索要電子設備,軟磨硬泡地央求。
這些情形引發了我們關於這個話題更多的思考:你是否擔心孩子將來會沉溺於社交媒體呢?儘管他現在可能還不會說話。在這次調查中,超過六成的父母對此表示擔心。也有26%的父母認為「這個時代已無法改變,只會順其自然」,還有8%的父母「完全沒想過」。
但是,不管你擔心也好,沒想過這個話題也好,我們都無法否認,這個時代的孩子從一出生開始,就被數字產品和互聯網包裹著,數字媒介將成為他們認知和探索世界的重要窗口。因此,最早觀察到這一現象的加拿大學者泰普斯考特(Tapscott)將今天的孩子們稱作「網路世代(Net-generation)」「數字世代(digitalgeneration)」。
唯一出路——家庭媒介素養教育
媒介素養教育(media literacyeducation)是一個舶來詞,它也是在西方媒介文化繁榮發展到一定階段,良莠不齊的信息資源對家庭和學校教育產生強烈衝擊的社會背景下應運而生的。
保護主義
一開始,人們主張以「保護主義」的態度來對待媒介信息,也就是盡量將孩子與媒體隔絕,告誡孩子電腦、遊戲機和互聯網的壞處大於好處,避免他們受到媒體和流行文化的不良影響。
超越保護主義
直到英國學者帕金翰(DavidBuckingham)提出「超越保護主義」的教育理念,媒介素養教育的重心才逐漸轉變到兒童與媒介融合共生的模式。
媒介已經無孔不入、讓人們避無可避,隔絕保護孩子的方式根本不可行,提升兒童理解媒介、批判媒介和應用媒介的綜合能力,是唯一出路。
了解,並創造性地利用媒介
設想,如果父母不知道孩子盯著屏幕看什麼、玩什麼、喜歡什麼,不知曉孩子和小夥伴們之間談論什麼、流行什麼,不理解為什麼數字和網路媒體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那麼我們將如何找到與孩子的共同話題,並且心平氣和地展開討論?
設想,如果父母不具備批判眼光和審視媒介的能力,不理解虛擬世界交往互動過程中的各種明規則潛規則,不會分辨媒介信息的真假虛實、優劣良莠,那麼我們將如何敏銳地發現那些潛在的危機和傷害?
即便採取保護主義的態度,我們也要知道當今媒介製造的「危險」從何而來。這裡所說的危險不僅僅包含媒介成癮的習慣、不良信息的侵蝕,而且是當今媒介社會潛移默化中所塑造的價值理念和思維方式。比如,一個幼小的孩子尚未具備成熟的審美能力,當你問他誰是美女的時候,他會指著商場廣告牌上金髮碧眼細腰長腿,或許穿著還有些暴露的模特告訴你,這是美女。
這種時候,不了解媒介文化的父母,甚至都不知道孩子關於美醜、善惡的觀念是如何形成的。
再設想,如果父母自身不能熟練使用媒介,或是自身也沉迷於網路遊戲、購物、娛樂等活動,不懂得創造性地利用媒介營造積極互動的家庭氛圍,建立學習網路,促進親子關係,把握教育契機,那麼我們如何給孩子樹立合理利用媒介的榜樣形象?如何讓孩子學會挖掘媒介的積極潛力,建構屏幕和網路之外的幸福生活?
5點經驗
提升兒童的媒介素養並非一件簡單的事情,需要親子長期共同的努力。在此我們可以借鑒西方家庭在媒介素養教育方面的一些經驗。
1.構建家庭媒介文化
即父母允許和鼓勵孩子接觸媒介,陪伴孩子一起閱讀媒介信息,參與孩子的數字媒體活動,從而體驗孩子的媒介適應和學習過程。
2.「親子對話」訓練
在家庭環境中,進行媒介素養訓練的核心要義是「親子對話」。父母和孩子針對熟悉的媒介內容進行開放式討論,話題選取力求多樣,可以是某條網路新聞,某個熱播電視節目,某個電腦小遊戲等。最好每周能有一次至兩次固定的「家庭媒介討論會」,家庭成員都參與。討論可以在專門的親子閱讀和遊戲時間進行,也可以之後再進行。在討論過程中,盡量讓孩子多說話,鍛煉思維組織、語言表達和提問質疑的能力。
父母也可以向孩子提問,針對8歲以下兒童可以提出以下問題:
你最近喜歡哪個網路遊戲(網站、手機應用、電視節目等可替換著問)?為什麼?
你不喜歡哪個?為什麼?
你最喜歡它的哪部分?最喜歡的角色是誰?
你知道什麼是商業嗎?你知道為什麼有的遊戲免費,而有的要收費嗎?
你知道什麼是遊戲?你為什麼覺得它好玩?
遊戲角色和卡通形象是真實的嗎?你怎麼知道呢?
如果你像遊戲的主角打怪獸一樣狠揍幼兒園的小朋友,你覺得結果會怎樣?
你覺得你一直玩遊戲開心嗎?為什麼?
你的幼兒園小夥伴們最近在玩什麼?談論些什麼?
你從他們那裡學到了什麼?你贊同他們的說法/做法嗎?為什麼?
3.定製個性化方案
父母可以根據家庭實際情況、孩子的性格特徵和具體的教育需求設計個性化的媒介教育素養模式。
性格外向的孩子,除了在家庭媒介討論會時間中給他充分的表達意見的機會,也可以讓他通過繪畫、寫作等方式講述自己的媒介使用體驗;
性格內向的孩子,父母應當多陪伴他一起從事媒介活動,為親子討論製造共同話題,鼓勵他多和父母、同伴交流。
對於那些很輕鬆就能學會操作數碼設備的孩子,可以鼓勵和訓練他進行簡單的多媒體製作,整合所學的文字、算術、圖像、音樂等知識,掌握運用數字媒體的方式和技能;
對於那些過度依賴媒介,甚至沉迷成癮的孩子,父母應當與他共同協商決定媒介使用的限度(時間、程度和方式),必須要讓孩子親身參與這個家庭「契約」的訂立過程,徵求孩子的同意,讓他自己說出使用限度,才能更有效地約束孩子的媒介使用習慣。
4.積極的線下親子活動
父母也應當致力於建構媒介內外、線上線下相對平衡的家庭生活方式。激發孩子對身邊現實世界的興趣和感知能力,開展一些不以數字媒體為依託的家庭親子活動,例如唱歌跳舞、講故事、做手工、飼養動植物等,或積極組織運動項目和戶外活動。
5.尊重成長,共同面對
把孩子視為孩子,發現和尊重網路時代孩子的成長規律,接納孩子依賴媒介的事實,允許他們適當犯錯,並從錯誤中尋求反思和超越,自然而然地提升媒介素養。與其板著臉訓斥孩子「不準上網」「不準玩電腦」,不如陪他們一起玩「憤怒的小鳥」(一款經典的數碼遊戲),陪他們一起歡笑、一起困惑,一起體驗和解決孩子成長的煩惱——抑或是媒介時代人類共同的煩惱。
關於家庭媒介素養教育,肯定還有其他新鮮的內容和新穎的教育方法。然而,在面對和解決這些教育難題時,基於相互理解和平等對話的良好親子關係,始終是一把萬能鑰匙。
本文來源:《父母必讀》雜誌






TAG:父母必讀 |
※五大棋手不敵AlphaGo,智能時代的人類要怎麼做?
※後沒品時代 / 4chan笑話集:插錯洞了,疼,怎麼辦?
※Marc Jacobs,時代再快也要留給自己精心打扮的日子
※Google Map制霸的時代,我們需要怎樣的紙本地圖?
※Talk客:無現金時代遲早要來 但只依賴手機真的靠譜?
※智能時代,你為孩子選擇怎樣的教育?
※徒手貼睫毛的時代已然過去,「睫毛訂書器」才是我的King!
※少女時代林允兒和exo-m鹿晗是什麼關係?你好奇嗎?
※Lancet N:卒中細胞治療時代真的來了嗎?
※AI 時代的創造力,微軟、Google 都搶著要的人才要素是什麼?
※Jessica採訪提到如果自己沒有退出少女時代,韓網友如何評論?
※在這個社交網路時代 蘋果Clips可比你想的更厲害
※Bigbang、EXO、少女時代、SJ,你們真的不是逗比嗎?
※智能手機時代之後的未來是什麼?亞馬遜選擇押寶Echo
※Jessica感性訴說退出少女時代後,只想做最真實的自己
※時代的必需品,YaoSha人工智慧給你任何想要的
※在智能手機的時代,你拿出2G手機是想幹嘛?
※語音助手不溫不火,Google如何才能不在AI時代掉隊?
※互聯網時代的雞是怎樣的?